作者:温涛
从事乡土历史挖掘研究二十多年,自认为对家乡筠连的历史各方面都很了解。但最近在与西华大学陈鹤教授的交往中,他向我讲述了民国时期在西康省任职的筠连人张朝鉴的故事,彻底颠覆了我的自负。所以,本文篇名以“发现”开头,仅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发现,而更多的是陈鹤教授的研究成果。 一、边远的西康 西康,是一个筹建于1908年,建立于1939年,撤销于1955年的省份,它的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雅安市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昌都市。西康省的筹建,始于清末由四川总督赵尔丰谋划将藏族康区改土归流设置行省,以防止英国染指西藏,并带有拱卫四川、青海的目的。1908年,赵尔丰领军进入康区,强令藏族土司交出权力,改设府县。但筹建快要完成时,清廷灭亡,西康建省便随之搁置。进入民国后军阀混战,西康建省便一拖再拖。到了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巩固西南边疆,西康建省进程迅速加快。1938年11月22日,西康正式建省,早年曾担任四川省主席、在“二刘大战”中落败退守康定的刘文辉担任西康省主席。西康省的建立前后,需要一大批人才治理建设边疆,而早就跟随刘文辉的张朝鉴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先后西康各县担任县长。 [img]禁止外链[/img] 民国时的西康省政府
西康藏区本边远苦寒之地,汉族县长的进入,势必要与世袭的藏族士司发生矛盾。所以在康区当县长,并没有做官当老爷的轻松,而更多的是面临各种挑战。曾经当过金川县长的冉崇亮说过:“在里面看点佛学书,真的修身养性,但你如果要禁烟,或办点什么事业呀,那你就得倒霉,那地方山高皇帝远,地方势力大,惹倒就出事,说不定你那一百多斤肉烂在里面,省政府根本不会来管你”在此环境下,在康区当县官,想混日子,也许还可行,但要做好地方官、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各种矛盾,殊为不易,而张朝鉴就是此中的能官和干才。 二、已知的生平 张朝鉴,字植皆(又作直皆、植楷),笔名“集白”,1902年生,筠连县人。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毕业。1924年任筠连县视学,年底改任县教育局长,1926年离任,后赴刘文辉军队任机要秘书。1928年3月,刘文辉于上年从刘成勋手中夺取到西康后,成立以龙守贤为首的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委员会“有两个秘书,一个名殷秉虔,一个名张朝鉴”。1929年,张朝鉴转任炉霍县长。1930年“大白事件”爆发,康藏之间发生近代第三次纠纷。刘文辉命旅长马成龙率军前往甘孜县抵御藏军东侵,马成龙“撤换了甘孜县长韩又琦,另调干员现任炉霍县长张朝鉴继任甘孜县长,为大军支差筹粮,办理后勤。张(朝鉴)果精明能干,差粮均办得有条不紊,使马(成龙)无后顾之忧”。1931-1933年,张朝鉴转任雅江县长。1935年10月,张朝鉴任理化(今理塘)县长,“办事极具才能,僧俗得以相安无事”。1937年1月,曾言枢率部抵达理化后,张朝鉴更是积极配合曾言枢,将理化治理作为整理康南的起点。张朝鉴“对于政务推行,尤不遗余力,如教育则催送学童,赶造桌凳黑板,以便早日开学,禁政则查封烟馆,登记瘾民,俾汉藏民众早脱黑籍”。 1937年8月,刘文辉、杨叔明电令张朝鉴随曾言枢宣抚康南,“赞勷一切”,张朝鉴将“将(理化)县事交何(延藻)秘书暂代,一面召集各村土司头人及喇嘛,妥护地方治安”。至1938年1月,张朝鉴与徐耘刍一道作为顾问,陪同康南宣抚司令曾言枢宣抚康南各县,期间出谋划策良多。宣抚康南结束后,曾言枢特地致电刘文辉,认为张朝鉴“县长随职宣抚,历时半年,襄赞特多,恳乞从优奖叙,以厉来兹”。刘文辉复电同意,“张(朝鉴)县长襄赞宣抚,颇著勤劳,殊堪嘉慰,准予记功一次,以示奖励”。 1939年,摄影师孙明经考察西康,到达理化县,为张朝鉴摄影一张。照片中的张朝鉴,站在“理化县概况”木牌前,该木牌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对此,《戍声周报》第98期的《地方通讯》栏目有报道,说理化“县府为便利往来人员”,特将理化县概况“书于大木板上,钉在城门口,有沿革、面积、气象、交通、出产、人口、名胜、古迹、寺庙、土司各项云”。 [img]禁止外链[/img]
1940年8月,理化“县长张朝鉴前赴河口(今雅江县城)养病,迄今未返,闻省府以其病久不愈,切请瓜代,现已另委第二区保安司令部刘副司令登礼接充,本县建设或将有起色矣。” 后来,张朝鉴又以妻丧正式辞去理化县长一职。1940年10月,刘登礼(四川简阳人)正式接任理化县长,后于1941年5月去职。1941年7月,由贺觉非接替刘登礼任理化县长。贺觉非对张朝鉴的评价是:“为人清癯,工心计,善谈论”。1943年,张朝鉴复任西康省政府秘书,旋来理化为曾言枢佐幕。1944年秋,张朝鉴继贺觉非之后,再任理化县长。 三、发表的文章 张朝鉴历边多年,深入考察西康,善于观察社会,积累资料丰富,勤于写作,写出来的西康文章,材料充实,可读性强。 据《戍声周报》报道:“张(朝鉴)氏历任康省南北各路牧令,经验宏广,学问通博,边地研究,尤为独造,本报早已聘为专著栏主任编辑,署名集白者是也,所述文章,凡究心边务,勿论朝野,久有定论。” 另外,《戍声周报》第52至55期有署名“集白”发表的文章《三乡一瞥》,第58至66期有《三十年来之得荣》。因《三乡一瞥》曾被《新西康》杂志创刊号(1938年),《三十年来之得荣》曾被《新西康》杂志第1卷第3期转载,作者署名为张朝鉴。由此可知,“集白”便是张朝鉴的笔名。1937年8月15日,刘淑瑶专程从成都致函《戍声周报》社,称赞道:“尤其是《专著》栏内的集白先生(即张朝鉴),深入西康社会之奥,谈之尤为切实。” 张朝鉴在《戍声周报》上发表的文章,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下方面: 第一,关于西康各县概况的文章。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巨龙之调查》(第44期)、《贡噶岭之解剖》(第47期)、《三乡一瞥》(第52-55期)、《白松之行》(第57期)、《三十年来之得荣》(第58-66期)、《茨坞之剖视》(第68期)、《理化穹霞噶三坝视察记》(第106-109期)等。有些文章对康南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详细得的解剖。例如《三乡一瞥》和《三十年来之得荣》,便可以视为小型的《定乡县志》和《得荣县志》。 [img]禁止外链[/img] 西康省地图
第二,关于康藏经济社会的文章。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西康之土地问题》(第1-30期)、《不属土司之西康土地》(第37期)、《西康地权与垦务》(第38期)、《西康造林之困难》(第39期)、《整理西康乌拉意见》(第40-41期)、《西康命价之研究》(第43期)、《其实难符之犷悍稻民》(第45期)、《中甸之影响乡城者》(第49期)、《乡稻私怨与县政》(第50期)、《乡稻恩怨之症结》(第56期)、《西藏货币日恶》(第67期)等。张朝鉴在西康任职多年,辗转康南康北各县,对西康的许多情况洞若观火。他特别注重西康的土地问题,认为“西康土地,为康人生活之命脉而把持操纵地权者,纯为少数特权阶级(土司土劣)”。因此,必须将西康地权加以整理,否则难言治理西康。 第三,关于西康政治宗教的文章。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康南整理途中之荆棘》(第1-30期)、《西康喇嘛寺之解剖及发扬发扬佛教之我见》(第34-35期)、《贡变之前后》、《悼华尊团长》(第46期)、《噶布可条约之解剖》(第51期)、《藏军病民之一般》(第69期)等。这些文章分析了喇嘛寺对西康政治的作用,解剖了历史条约(《即噶布可条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己见。 张朝鉴在刊物上的发表文章情况 题目 | | | | | | | | | | 康南整理途中之荆棘 | | | | | 西康之土地问题 | | | | | 西康喇嘛寺之解剖及发扬发扬佛教之我见 | | | | | 不属土司之西康土地 | | | | | 西康地权与垦务 | | | | | 西康造林之困难 | | | | | 整理西康乌拉意见 | | | | | 西康命价之研究 | | | | | 巨龙之调查 | | | | | 其实难符之犷悍稻民 | | | | | 贡变之前后 | | | | | 悼华尊团长 | | | | | 贡噶岭之解剖 | | | | | 中甸之影响乡城者 | | | | | 乡稻私怨与县政 | | | | | 噶布可条约之解剖 | | | | | 三乡一瞥 | | | | | | | | | | 白松之行 | | | | | 三十年来之得荣县 | | | | | | | | | | 茨坞之剖视 | | | | | 藏军病民之一般 | | | | | 理化穹霞噶三坝视察记 | | | |
|
四、成谜的归宿 张朝鉴服务西康边地十余年,先后担任炉霍、甘孜、理化、雅江四个县的县长,谌称干才。对西康的调研写作甚丰,至今仍为珍贵史料。听了陈鹤教授对张朝鉴的介绍,勾起了我对张朝鉴此人的浓浓兴趣。我立即翻开早年买的一本老照片集《1939年:走进西康》(孙明经摄影、张鸣撰述,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书中,找到了张朝鉴的照片(图2),此照片我看过多次,但从来没有想到他是筠连人!按推算,张朝鉴当年只有37岁,他在略显苍老的面容中透出坚毅的目光。我同时翻阅了民国《筠连县志》,查到了3段对张朝鉴的记载: “张朝鉴,字植皆。由农专毕业。民国十二年任,旋为(教育)局长。” “张朝鉴,字植阶,筠连教育局长,炉霍县知事,理化县县长。” “张朝鉴 男 四川农业专科学校(毕业), 西康省理化县长 查到县志有记载后我异常兴奋,立即想到:张朝鉴生于1902年,恐早已仙逝,但他属筠连那支张姓,和哪些人是亲戚呢?我联系了筠连几支张姓的族人,均不知道张朝鉴其人,特别是在查找筠连小溪坝其字辈为“朝隆运会“的张姓中,也没找到张朝鉴的线索。 目前,对张朝鉴的已知的记载只到1944年,其后的经历和最后的归宿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在网上发表这篇文章,也带有寻找张朝鉴下落的目的,望有知情者能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