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回复: 0

    筠连县1984年各区、乡名由来揭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5 13: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筠连县1984年各区、乡名由来揭秘

                                                                 微信图片_20250228140036.jpg            
                                                                                     今日筠连县城

    筠连镇:镇名依县名,1981年改今名。

    景阳区:以镇内有“景阳山”命名。1961年改今名。民国1935年置第一区,治城中大北街(今胜利街),1939年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复置“筠连县”第一区。治中城镇景阳山,旋迁胜利街。1956年复撤。1961年恢复区制,名景阳区。

    景阳乡:以境内有“景阳山”命名,1984年改今名。1950年废下墩乡,分出一部合海银乡划出之果木坝始置“莲花乡”,1958年于境内置“红旗公社”,1981年以境内有“景阳山”更名“景阳公社”。1984年名“景阳乡”。

    海银乡:清初置乡,名银乡,民国初改场名“海赢”。1940年上半年为海赢镇,下半年为“海赢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复改“赢”为“银”。海沄场唐宋时为羁縻悦州治地。以境内有“间歇泉潮涌时,水流量陡增至8.5立方米/秒,古人认为是海水,故为海沄”。后由“沄”改为“瀛”,又将“瀛”改为“银”1984年为海银乡。

    廉溪乡:以境内有“廉让溪”(定水河流经此段)命名。民国1942年析“丰乐”以北、“中城”以西及“海赢”之落木泥置乡。1984年为今名。

    古楼乡:以境内坝中有一古老楼房命名。新中国成立1950年分筠连“中城镇”置乡。1984年为今名。

    大地乡:因与原大同乡合并,乡政府驻“大地嘴”而命名。民国1940年置下墩乡。新中国成立1950年后乡治水茨坝称水茨乡,1954年与大同乡合并,更名大地乡。1984年为今名。

    腾达乡:以境内有腾蛇岩、据魏武“腾蛇神雾”寓“飞黄腾达”命名。清为高县安静乡(沐爱)“建一甲”,民国1929年置乡,1950年下季属高县第四区(沐爱),1973年从沐爱区划归景阳区。1984年为今名。

    巡司区:区依场名。

    巡司乡:明置三岔巡检司命名。1940年上半年为“巡司镇”,下半年为“巡司乡”。1950年分置“中心、七星、温泉”三乡。1954年改“中心乡”为“巡司乡”。1956年撤七星、温泉乡入。1984年为今名。

    武德乡:以境内有“吴家坝、德面坝”组合为“吴德乡”,因“吴”与“无”同音,将“吴”改为“武”为“武德乡”。民国1929年名“吴德乡”,1935年名“吴德联保”,1940年名“武德乡”。1984年为今名。

    大乐乡:为彝语“大落”译音,彝族语“落”意为“山坳”,意为此地是山坳口。“大落”意为“第一个山坳”。民国1931年巡司合称第三镇(筠连),1940年改“落”为“乐”置大乐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复名小乐乡。1984年为今名。

    平安乡:以境内有地名“二坪子”且昔此处多匪患,将“坪”演化为“平”,取“安宁”之义命名。1984年为今名。

    蒿坝乡:建场前“蒿草丛生”命名。清为高县定边乡(治落木柔)祥三甲,民国1929年名蒿坝乡,1940年改为复兴乡。1950年置高县第七区,名“巩固”取“巩固”人民政权之意。1984年为今名。

    双泉区:区依场名。

    双腾乡:建场于“羊路沟、黄家沟”汇合处命名“双河场”,又因境内有“屯乡坝”取“屯”(屯,命名音读tun),改“屯”为“腾”命名为“双腾乡”。古为苗彝聚居地,建寨于亭台山岭,后汉人移入,于走马岭建场,明朝末期朝廷在四川此地用兵,寨场具焚。民国初称“双河场”,1932年与塘坝合称(筠连)第四镇,1940年上半年称“双河镇”下半年称“双河乡”。1984年为今名。

    云胜乡:以境内昔有“云台、德胜”二寺命名。乡人民政府驻稗子坝。新中国成立1950年从双河析出置“德胜乡”,取名因境内有“德胜寺”而得名。1981年,取境内有“德胜寺”、“云台寺”,将两寺“云、胜”二字组合成“云胜乡”。1984年为今名。

    龙镇乡:民国1942年建乡,析双河、大乐、丰乐三乡之邻地置乡,乡名源于此地原为“龙塘”命名“龙塘乡”,后将“塘”改“镇”取“镇住”洪水泛滥命名。1984年为今名。

    孔雀乡:明于今场修建东岳庙时,上梁时一孔雀飞立梁上,旋即飞去,命名“孔雀寺”。明于境内郑家山设土巡检司。新中国成立1950年后置乡,以境内有“孔雀寺”取“孔雀”命名,1954年析置“帅华乡”,1956年撤“帅华乡”入。1984年为今名。

    塘坝乡:场周高山屏立,中央一坝,曾置塘站(递铺),取“塘”、“坝”命名。清初置“木浪乡”。咸丰时更名为“丰乐”。同治称“木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更名“塘坝乡”,源于原“塘坝”意。1984年为今名。

    沐爱区:区名依场名区。

    沐爱乡:古称“木乃”,由彝族语“木乃”汉化为“沐爱”。“木乃”系彝族语译音,“木乃”彝族语意为彝族家儿子中排行“老二,次子”之意。清以前无建制。元以前称“木乃”,又称“落燕囤”。清为高县“安静乡”驻地,为上一甲。夏商周时期土著民族僰人散居,沐爱楠坪村燕子岩、观音洞、沐荫村棺木岩有“悬棺”遗迹。战国时期属“夜郎国”域。秦属中央王朝。汉武帝属犍为郡南广县域。梁太清二年(548年)境域遂为东爨“乌蛮”(彝族)开始集居。唐618年汉人开始迁入,唐在今镇舟场置“高州”,州治今镇舟场(后迁高县陈村等地),后因少数民族居多,改“高州”为“羁縻高州”。此地为高州之地域,至元朝止属彝族繁居之地。明朝后大量汉族人再次迁入,少数民族(主要彝族人)远走,地名“木乃”留存。明朝由彝族语“木乃”汉化译为“沐爱”名。民国1929年名“沐爱乡”,1945年废乡置“博爱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名中心乡,取“中心”位置之意。随后析出“新华(叶家坝)、沐义、金銮”地区置三乡。1984年名“沐爱乡”。1992年10月合金銮乡建“沐爱镇”,2019年10月,合维新镇扩建“沐爱镇”。
    礼义乡:昔名“底油槽”,境内有槽沟,古桐梓多,生产桐油名“底油”。后因境内有二石形似“鲤鱼”更名“鲤鱼槽置团”,后由团改乡。清为高县安静乡“上二甲”。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由“鲤鱼”雅华为“礼义”。取“礼义之邦”中“礼义”之意。(1992年撤礼义乡并从沐爱区划出合巡司建巡司镇)1984年为今名。

    维新乡:古名彝语“落箭”,取“箭”改“建”,清为高县安静乡“建二甲”。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置乡时直命名 “维新乡”,取“共和、维新”之意。1984年复名至今。

    乐义乡:为彝语“落”(彝族语为山坳)里住着一族后裔,“落裔”谐音命名。清为高县安静乡“义一、二、三甲”。1984年复名至今。

    沐义乡:元时为彝族语“水落笋”囤名村落,明时为高县“武甲”地,清1727年设置高县“归化乡、绥来乡、安静乡、定边乡”四乡,时为高县“安静乡”“上四甲”。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从“博爱镇”析出新置“沐义乡”,乡政府驻大地头,因境内不远即是远近闻名的古渡口“沐浴塘”渡口,以“沐浴塘”谐音命名“沐义乡”。建置乡初1950年至1953年10月属高县第五区落木柔管辖,1953年底随区划归筠连县管辖。1954年划归还沐爱区(第四区)管辖。1984年复名至1992年合维新建镇。2019年撤维新镇,合沐爱镇。现在为沐爱镇“沐荫村、山坝村、平等村、周坪村、田坝村”。
    金銮乡:元时为彝族语“卜好箕囤”村落。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从“博爱镇”析出新置“金銮乡”,乡政府驻金銮坝,境内广植“金丝楠”,清命名“金楠坝”,后取“楠”谐音简写成“兰”,又从“兰”寓意“銮”,命名金銮乡。清为高县安静乡上三甲,建置乡初1950年至1953年10月属高县第五区落木柔管辖,1953年底后随区划归筠连县管辖。1954年从第五区(落木柔)划归还沐爱区(第四区)管辖。1984年复名至1992年合沐爱建镇。

    落木柔区:为“落木柔场”命名。“落木柔”为“彝语”音译。“落木柔”彝族语意“山坳里有美丽姑娘”。

    民主乡:乡人民政府驻落木柔场,落木柔系彝族语译音,“落木柔”意为:山坳里有美丽姑娘。清为高县“定边乡”,匪患多,意为需要“安定”取名。民国1929年置“民治乡”意为“人们参与治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取名“民主乡”,取“人们当家作主”之义。

    团林苗族乡:乡人民政府驻“庙坝”,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取置“团结乡”,取各民族大“团结”之义。1984年2月成立并名“团林苗族乡”。

    政治乡:“筠连人”即是在镇舟境内发现“四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而命名的“筠连人”,其历史悠久,秦朝就划入中央统一范围。汉朝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今筠连腾达镇的南广河对岸珙县傅家坝设置“南广县”,属犍为郡。领这片土地,南广县废后,“州”自公元584年出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此地设“高州”,领“徙西、柯巴、移甫”三县。“高州”相对当时宜宾、今高县而言,镇舟地处“高”,故名“高州”。但从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云贵彝族首领爨瓒占领南广县,导致该地荒废。随着云贵少数民族大量涌入,少数民族聚居,701年改“高州”为“羁縻高州”,高州治所与“徙西县”同驻镇舟场。清名为“正州场”取初置“州”时非“羁縻州”及“州、县治所”“同治一处”之意。民国1929年置“正州乡”,民国1940年置改“镇舟乡”,即把原“正”改为“镇”、“州”改为“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取“政治”之意为“政治乡”,1984年复名今名。

    高坎乡:乡人民政府驻高石坎,乡名因地势高而得名。民国1929年置高石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为“建设乡”,取新中国成立初,大搞“建设”而命名“建设乡”。1984年复名“高坎乡”。

    自由乡:民国1940年置“棉堡乡”,因驻地古地名“棉布埂”而命名“棉堡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取“自由平等”之意更名“自由乡”。1984年复名。

    解放乡:1950年置乡,新中国成立后取“人民从苦难中获解脱”之义命名。1984年复名。

    联合苗族乡:民国属吉祥(高坪)民治(民主)两乡地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取“民族大杂居,各民族大联合之义”命名“联合乡”。1984年2月成立并名“联合苗族乡”。

    高坪苗族乡:乡人民政府驻“落木祥”。“落木祥”系彝族译音。民国1929年置“木祥乡”。民国1940年改为“吉祥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取热爱和平之意为“和平乡”。1981年再取因地势高而场镇平坦为“高坪公社”,1984年2月成立并名“高坪苗族乡”。

    注:参考依据《筠连县志》(1998年版)、《高县志》(1998年版)及相关采访实录。
                                                                                                                                          乙巳年正月廿九于蓉城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