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2|回复: 0

    消失了的“高县师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3 17: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德阳
    】[img]禁止外链[/img]
    消失了的“高县师范”

    作者: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高县,在1950年代是宜宾通往筠连、珙县、兴文(后来的晏阳镇;即老兴文)的交通枢纽,因为那时叙南只有一条纵贯宜宾、庆符、高县、筠连四县的“宜(宾)塘(坝)公路”,而且这条公路1954年国庆节正式通(货)车只到筠连北门口。

           1955年客车通车后,车站设在中街——后来的老百货公司处(宜宾车站在北较场——今北门车站);每天只有一对30座老式客车往返运行,每人每票3,15元。

           当时宜宾专区除了“宜宾市第一中学”一所专区重点高中外,高、珙、筠、兴(老兴文)这一片有一所完全中学“川南高县中学”就是今天的柳湖中学那里,(南溪、江安、长宁片有一所完全中学“川南江安中学”)。

           全宜宾专区只有一所由解放前的“省宜师”和“县宜师”合并而成的中级师范学校“川南宜宾师范学校”(没有初级师范学校)、而且每年只有一个班毕业。

             旧中国的教师队伍经过“改朝换代”后,好多人因出身和历史等问题被“管”、“关”、“杀”后,造成教师奇缺,解放初经过“川南行政区教育厅”协调,从泸州专区借一个初级师范毕业班才勉强应付。

             为了解决教师奇缺的情况,1956年(当时已经撤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建立四川省),经宜宾专署文教科请示四川省教育厅后,从“四川省宜宾师范学校”分出袁相仁、郭绍芸、王庆模等部分教师,加上省里分配来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建立“高县初级师范学校”,校址在高县西门坳——原老高县县委会。首批学生除招收部分社会青年外,容入川宜师没有分配的部分师班学生,以及部分中级师范的降级生,与“四川省宜宾师范学校”(原“川宜师”)配套,“宜宾师范”毕业生主要满足完小师资需要,“高县师范”主要满足村初小师资需要。

             那时十分重视实学,当时考入“宜宾师范”和“高县师范”的学生,好多是解放前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他们主要是希望毕业后有一个正式工作;他们虽然毕业后只有中师、或初师文凭,文化素质却比今天的好多大学生高得多。而且,1950年代和1960年代各种学历的人才搭配十分合理,符合世界各发达国家的人才配置原则。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乡乡办中学、村村办小学”和开展“大跃进”以后,学校多了,教师——主要是完小教师更缺了,而且这时又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庆符和高县并县后,命“高县师范学校”迁到庆符县政府,原来的“高县师范学校”西门坳校区作为庆、高并县后的新“中共高县委员会”地址。同时把“高县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级师范学校(何锡涛就是升格后的第一任校长)在两所师范学校被撤销前两年,“宜宾师范”和“高县师范”分别叫“宜宾市第一师范学校”和“宜宾市第二师范学校”。

            到1990年代后,有一个大混蛋提出“把教育当产业来办”,从此把中国国民教育引入歧途。为了好大喜功和弄虚作假,揠苗助长,开展“大专扩招”和“院校升格”,大部分只能办专科的高等学校皮被升格为“二本”,睡起来好听,实际上不但是欺骗外国人,实际上是欺骗中国人,甚至是祸国殃民。

            从此,只重文凭不重实学的风妖弥漫全国,假文凭满天飞,在这种妖风吹奏下,不但只有几十年历史的“高县师范”、有百年历史的宜宾师范也被撤消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无关。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