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筠连热线发布了温涛老师撰写的文章《筠连邱家山 办学一百年 ——四川省第一个苗族学校的故事(上)》受到了不少筠连热线读者朋友们的好评,今日推出《筠连邱家山 办学一百年 ——四川省第一个苗族学校的故事(中)》,欢迎阅读!
筠连邱家山 办学一百年——四川省第一个苗族学校的故事(中)
作者:温涛
曾经的光阴
邱家山光华小学建立后,学生们来自周边苗族地区,年龄最大的有三十多岁,而其中年龄最小的,就是艾新秀的弟弟艾新华。
艾新秀在读书中,时常抱着两岁的弟弟坐在头排一起上课。不想这个两岁的弟弟在课堂上还不怎么哭闹,还时常伸着脑袋,好象在认真听着课。到了1932年,艾新华五岁了,正式进入了邱家山光华小学读书,成了学校里最小的一名学生。
1954年在西南民族学院深造时的艾新华,也许是为了纪念在光华小学求学的经历,艾新华分别着苗装和干部装照了两张像,并合成在了一起。
可惜时间不长,在邱家山光华小学读书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躲债,艾新华随父母、姐姐迁到了时云南省彝良县庙坝乡油菜坝,艾新华继续在那里的长岩方光华小学就读,1937年,艾新华转到了新创办的鲁班山光华小学就读。1940秋初小毕业后到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光华小学读高小。1942秋,免试直接升入石门坎边疆中学第一班,因距家250多公里路,往返费用大,1年后辍学。1944秋,复考入云南昭通私立明诚中学21班,三年后高中毕业,到珙县王家乡麻园光华小学教书。1948年曾在高县吉祥乡(今筠连县高坪苗族乡)李家湾光华小学任教一期。进入1949年,国民党统治面临崩溃,地方匪患时起,社会动荡,教会组织受到冲击,教会学校中断停办。艾新华随家人迁至筠连县晏家坪,之后再迁回老家邱家山。
1950年夏秋,解放军部队和政府工作队到了吉祥乡,随即开展全面查田定产、计征粮税工作。艾新华由于是当地少有的苗族第一代知识分子,被选拔为村文书、村农会主席。l951年初,24岁的艾新华被选为吉祥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同年7月调高县民政科工作。1952年夏秋之交,担任高县第七区(治蒿坝)区长。1953年8月,随行政区划调整继续担任筠连县第六区(即原高县第七区)区长,1955年秋,在筠连县政府民政科任科长。1956年12月,当选为筠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56年,刚当选为筠连县副县长的艾新华
艾新华在副县长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先后分管农业、林业、水利、电力、文教卫生、体育、人武部工作,同时担任过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期间,1957年7月至1962年1月任政协筠连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常委;1962年1月至1984年连任政协筠连县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84年4月至1990年1月,连任筠连县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1年退休。
艾新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在努力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亲自主持过苗族的花山节和修改对歌歌词。在光华小学的求学经历,艾新华也十分看重,早在1957年,他就把自己当年读过的一本教材——《川苗福音诗》捐赠给县档案馆保存。2009年,《川苗福音诗》被重新发现,成为研究四川苗族早期教育和基督教在四川苗区活动的重要文献。
《川苗福音诗》的内文,文字是柏格理发明的苗文,现称“老苗文”
不过到了后来,由于极左思潮把外国传教士当作“文化侵略者和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帮凶”,艾新秀、艾新华姐弟们在填写个人简历中不得不隐去了曾在石门坎基督教会光华小学就读的经历,将求学的学校填写成了“邱家山私立小学”、“长岩方私立小学”等字样,为本文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增加了一些考证了的困难。
邱家山光华小学当年使用过的教材—《川苗福音诗》,现已成为研究四川苗族的重要文献和筠连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艾新华的堂弟艾新荣(邱家山光华小学创建者之一艾红星之孙),当年也是在其堂姐艾新秀的带领下,先后就读于邱家山、石门坎光华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被保送入贵州民族学院苗语文培训班学习,参与了新苗文的制定工作,并先后在筠连县的民族地区小学担任校长,晚年著有《筠连苗族文化》一书。山高路险的邱家山,有了光华小学,有了源自石门坎的苗族早期教育,走出了苗族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历史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接管了邱家山光华小学,将其改建为民族小学。后来随着教学点的调整,邱家山小学改为了麻园村的小学,但学校名称没有按村小的惯例改为麻园村小学,而仍然叫邱家小学。于是,邱家小学成了筠连全县唯一的不以所在村而以所在组命名的小学,成了全县唯一的设在村民组里的小学,后来又成了全县唯一还保留苗语、汉语双语教学的小学。教育整个布局的变化,地势偏避的邱家小学的规模始终没有扩大,1917年建校时有20多名学生,到现在也还是只有20多名学生。在前几年撤并村小的风潮中,邱家小学得以保留下来,这很大程度上还缘于邱家小学的唯一教师——刘云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邱家山苗族母子
1975年5月,刘云开出生于邱家山苗寨,出生后两个多月不幸被摔伤,留下了终生残废,成年后身高不足1.4米。1995年,家庭贫困的刘云开从高中辍学回家,在邱家小学担任了代课教师。
当年的邱家小学在农户陶永强家的堂屋上课,全校只有一个班,16名学生多数年龄在6-8岁左右,只上小学一年级的课,和以往的邱家山光华小学几乎一样。代课的收入极其微薄,每月仅有45元工资,但刘云开老师勤奋地投入教学中,他既要教学生的语文、数学,也要教音乐、体育。因为邱家小学的学生都是苗族,从小接受的母语也是苗语,所以上课时既要说苗语,也要说汉语,刘云开边教边学,涉及到苗语部分自己编写教材。两三年后,刘云开老师的辛劳没有白费,邱家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受到上级和周边各苗族乡人民的好评。1996年,刘云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刘云开被评为宜宾市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被评为宜宾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筠连县十大杰出青年。
刘云开老师在教学
与此同时,邱家小学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经高坪苗族乡党委政府多方争取,在县委宣传部、教育局的支持下,2000年9月,邱家小学迁入了新建的砖混结构校舍,新校舍有两层楼、四间教室,还有两间辅助用房,学生从20多人增加到了60多人,班级从一个班增加到了三个班,教师增加了陶兴才、王俊真两人,全校由刘云开负责,邱家小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只有十多个学生的邱家小学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2004年,陶兴才、王俊真相继离开了学校。2005年,邱家小学又回到了只有一个班的状态,老师只剩下了一个刘云开。到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刘云开还是一名代课教师,始终没有转为正式编制的教师。
邱家小学现状
笔者在采访刘云开老师谈到邱家小学现状时,他的神情有点落莫。他说到:按照教育布点的要求,邱家小学早就列入要撤并的名单,也许是由于他的坚持,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刘云开老师说到:邱家小学是全县唯一的苗汉双语教学点,学生都是苗族,我主要教他们的是学汉语,学会汉语后,第二年级他们才好转入高坪苗族乡中心校学习,邱家小学如果没有了,不知道他们以后能否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温涛 来源:筠连热线历史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