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县第八届人代会党政代表团中的王家兴(前排左三)
主政筠连二十余载的“老红军”王家兴
作者:温涛
文革中王家兴极力平衡各方面的争斗,努力维持筠连的安定局面。
在上世纪70-90年代的筠连,“老红军”是一个特别的称呼,它特指主政筠连20多年的老红军王家兴。
劝夫参军,上阵父子兵
王家兴(1914.5-1994.4)是四川省苍溪县歧坪区白庙乡人,下中农出身,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当时王家兴本人想参军,因父亲王天受反对在其参军后,其父亲为了找到他,受其感召,随同王家兴又参加了红军。两父子参军后,父亲王天受在红四军炊事班工作,王家兴在少年先锋队任队长。
1934年,王家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随红四军与中央红军经江油到平
武与红一军会合。同年春,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王家兴等奉命动员藏族青年入伍,一批藏族青年在其动员下参加红军。其中的木尔加•桑吉悦希(长征胜利后经毛主席改名为天宝,解放后曾任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中顾委委员)就同王家兴在一个班里,任少年先锋队副队长。
不久,少年先锋队撤销,王家兴改任班长。不久,毛主席带领一方面军继续北上,经甘南到达陕北。王家兴随红四方面军留在川西,由于张国焘不一意孤行,坚持南下,王家兴随红四军二过草地,开始打了几个胜仗,占领天全、芦山等地,打到雅安百丈关失利,退回藏区,不久第三次过草地。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由于走的草原的纵深地带,人烟稀少,泥泞难行,其父亲王天受就牺牲在途中。1936年春,红四军长征到达延安后,王家兴在中央警卫部队任班长。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辽沈战役中的四平战役。后随刘邓大军进入四川。全国解放后,任宜宾行署财政科长。
1966年成立县革委时场景
主政筠连 事必躬亲
1955年调到筠连工作,1955年12月在第二届在县人民代表大会被选为筠连县长,并在第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连选连任至1966年底。
王家兴担任筠连县长后,负责全县行政工作,分管财贸工作,当时筠连是穷财政,王家兴对财政工作,总是精打细算,1956年,利用区乡没收地主财产的废料,先后修建了政府宿舍、县政府招待所、县礼堂等。
王家兴对每年的粮食收购、分配,特别是每年春荒、夏荒期间对农村的粮食补助,王家兴总是本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亲自过问,事必躬亲。并经常到农村、到农户调研,每到一家,都要关心社员同志吃些啥,往往要打开农户厨房的锅盖看一看。
1964年8月秋收以前,为了了解全县农村的情况,王家兴同县委副书记李广友、县政府秘书郑楚一道,穿着草鞋步行,从大地、腾达、维新,后经公平、保圣、黄金等大队到乐义,再由顺利、花山等大队到建设(今高坎乡),然后经乐园、天堂等大队到自由公社,再经五道河到解放公社,历时4天。
王家兴等每到一处,总是先到农民家里和田间地头,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再到公社听取当地干部的汇报,掌握了切实的县情。
文革期间 维持安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县人民委员会后被冲击后瘫痪,王家兴被当时的造反派押到全县及宜宾、成都等地批斗,不久便被恢复名誉。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时,王家兴被任命为革委会主任,并于1969年10月担任县委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在文革中,王家兴以其独有的“老红军”身份,极力的平衡各方面的争斗,努力维持筠连的安定局面。在“文革”中,筠连所受的冲击较小,与王家兴有很大的关系。
退休后重走长征路
1974年5月,王家兴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县革委主任一职,但仍担任县委副书记至1978年2月离休。王家兴在离休后,担任县委顾问,享受地厅级待遇。仍关心县里的各项建设,经常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4年曾沿着当年曾经战斗过的苍溪、剑阁、江油等地重走长征路。
1994年4月10日,王家兴在宜宾病逝,享年80岁。
来源:筠连热线 作者:温涛 责任编辑:露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