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看本文的筠连热线读者朋友,您的祖籍是湖广麻城孝感乡吗?
【文学】--“湖广填四川”与宜宾人
一 在宜宾民间广泛地流传着“湖广填四川”的故事,有的老年人能够详尽地讲述那时的移民是怎样艰辛地长途跋涉到宜宾的。
移民们拖儿带女上路后,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脑海的唯有那集中出发地——湖北麻城孝感乡。
他们来到宜宾的金沙江、岷江、长江两岸,没想到这里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盛产粮食的好地方。闻风而来的移民,携带妻儿老小在三江两岸立业安家,强壮劳动力争着来插占土地。这些移、民,成了现今大多数宜宾人的祖先。
来到宜宾的移民先在三江两岸落脚,再横向发展,所以宜宾人口分布呈沿江河两岸的河谷平坝较多、丘陵地区次之、山区较少的特点。
宜宾高县欧阳本义——著名戏剧家、作家阳翰笙的先祖,从湖南安仁县移民来到宜宾,其入蜀的先祖不愿意离开故土,是清政府于乾隆初年强迫填川的。欧阳家族先祖来到宜宾后,定居于离高县县城50里的小乡场罗场,后来成了罗场的大姓。该乡场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广等省。欧阳本义的祖先是“奉旨入川”的,后来有所发达,在罗场街上建有房舍。
据宜宾县孔滩镇草堂龙湾《陈氏家谱》记载,陈氏子孙是舜的后裔,周初,封舜之后妫满于陈,春秋末为楚所灭,后公子完奔齐为陈氏。陈氏后来被封在颍川郡,颍川是陈姓最集中之地,并由此走向海内外。所以,以后颍川又为陈氏的代称。
春秋战国时的战乱,使陈姓的一支到了楚固。清初,他们也加入了湖广填四川的行列。《陈氏家谱》说:“大会公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是时被迫率家人溯江而上,历尽艰辛来到四川,定居于宜宾县草堂乡。”大会公入川娶何氏为妻,去世后葬于草堂乡大佛村罗十甲之尖山子,墓地至今保存完好,入川的草堂陈姓已繁衍至第16代。
今宜宾市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泸州市纳溪区、江阳区等地的易姓是来自湖南邵阳的一支,以永寿公为始祖。康熙二十年(1691年),其先祖从湖广宝庆府邵阳县白沙洲道观山入四川,落籍泸州忠义乡董坝,后来发展壮大散布于宜宾、泸州间。
清初移民来宜者,多以祖籍为限,修建同乡会馆。禹王宫是湖北籍人的会馆,南华宫是广东籍人的会馆,万寿宫是江西籍人的会馆。清末,仅宜宾屏山县就建有禹王宫28所。
二
清初的四川土著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湖广等外省人来填四川?
第一,大规模战争。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浩劫。宜宾这片地域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
最先是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蜀后建立了大西政权。1644年,大西军张化龙部攻占宜宾城,明兵部右侍郎樊一衡招集旧部3万余人与其争夺宜宾城,樊一衡部占据宜宾城后,即斩杀义军、百姓“数千首级”。
接着是清军、地主武装的围剿与张献忠起义军的反围剿的拉锯战,张献忠起义军曾三次攻取宜宾城,后其部属孙可望也派兵据守于此,1645年,大西军攻破宜宾县南部的石城山,1649年,清军水陆并进占领宜宾。
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以及南明将领内部的互相争夺厮杀。南明总兵杨展,顺治三年(1646年)从南岸攻人城区,纵兵烧杀抢掠,宜宾城为之一空。还有吴三桂反清后,其叛军与清军的拉锯战,又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南溪县遭吴三桂军烧杀抢劫,“四郊戎马生狼烟,官弃印,民逃命”。1681年,宜宾县地为吴三桂军占据。
从顺治元年(1644年)起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37年中,这些战争持续达25年,其余年间也是时有战祸。
当时的三江两岸绝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兵祸战火之中,百姓庐舍成墟,生灵涂炭。康熙初,宜宾城区南街、西街一片茅草,小北街多为茅屋。康熙六年(1665年),才于西街府堂坝、城东县府街重建府、县衙门。
明末,筠连县载册民户599户,2210人;明末清初,屏山县(马湖府)被张献忠余部和吴三桂部占据达40年之久,人口急剧减少。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县仅有142户,284人;康熙二年(1663年),高县总人口1618人,庆符县总人口1149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长宁县人口仅330户。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叙州府“赋税才得先之百一”,宜宾县人不满千,实仅299户,编为二里。
正如郭沫若指出:“‘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说法有些夸大,但在当时,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互相厮杀的数量、规模一定不小。在那样广大的地面,因而空出许多吃饭的地方来。” 第二,瘟疫、灾害接踵而至。
在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地轮番厮杀后,尸横遍野,长期得不到掩埋,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又病死许多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瘟疫席卷了四川的许多城镇和乡村。
据丹棱人,清乾隆丁巳进士,翰林院编修彭遵泗《蜀碧》卷四记载:“瘟疫流行,有大头瘟,头发肿赤,大几如斗;有马眼睛,双目黄大,森然挺露;有马蹄疫,自膝至胫,青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一者不救。”川南许多地方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人烟,死者朽卧床榻,无人掩葬。
顺治初年,大旱、大饥、大疫席卷大半个四川,川南每天饿死者不计其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宜宾县仅余299户人家。
不仅如此,四川又遭虎灾。那时,有人从泸州到宜宾,不时看见岸上有数十虎鱼贯而行,有耕田行路,被老虎白昼吞食者;有乡居散处,被老虎寅夜入食者;曾属宜宾的富顺县境内,“数年断绝人烟,虎豹生殖转胜,昼夜群游城郭村圩之内……”;乾隆四年(1739年),庆符县境虎食100余人,县令杨元理招募猎手捕虎10余只,虎患方息;宜宾城内荒芜,翠屏、真武二山丛林遮天蔽日,虎豹出而噬人,人们要四五十人一路才敢出城和下河担水。
第三,战争、瘟疫迫使人们四散逃命,宜宾人口锐减。
清初,三江两岸人口锐减,有可耕之地而无耕地之民的情况,在官方撰修的四川总志和一些县志中皆有记载。
康熙初年,由广元入蜀赴任的巡抚张德地“沿途瞻望,举目荆榛,一、二孑遗,鹑衣菜色”。他由顺庆、重庆到达泸州,“舟行数日,寂无人声,仅存空山远麓……”而成都“举城尽为瓦砾,藩司公署久已鞠为茂草矣”。当时,四川全省残留的人口约为60万。
成都荒凉得来无法驻守清廷官员,只好移驻保宁(今川北阆中县)20余年,被史家称为“保宁政权”。保宁成为四川的临时省会,还是总督、巡抚、蕃、臬各级衙门所在地。
川南的叙州(含今宜宾、富顺、南溪、高县、长宁、兴文、隆昌、马边、雷波等)“……虽十县两厅,荒残者十居其八,稍可充邑者仅一、二处耳。”
南溪县,明末清初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瘟疫发生,人口锐减,人皆逃散,百里无人烟,“赤子尽化青磷,城廓鞠为茂草”,相传康熙三年(1664年),今南溪镇战乱劫余,归者仅七户,人迹几绝……康熙年间的南溪知县王大骐在其所撰《南溪县志》序中说:“间从数父老,问颓垣败砌、废井荒台,则曰:‘某绅某士之居也,今杳然也。’问丛树茂林、寿藤丰草,则日:‘某族某氏之村也,今销陨也。’”乾隆六十年(1795年)南溪全县人口才逐渐恢复到62073人。
据《江安县志》记载,清初该县“合城第二部分湖广填四川113关内外,才300余户”。南岩出虎豹,荒山旷野,无人耕种;茨崖上下,沿江十里之地,以一个布(土布,长约五丈,宽一尺二寸),一只鸡即可买得。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因移民填川全县人口才恢复到8981人,其中男5442人、女3539人。
由于上述三方面原因,清政府开始大量移民填四川。
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是宜宾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活动,其特点是由中央和省政府大力倡导、宜宾各级地方官员努力推进的招民垦荒,形成了移民的大环境。它与自发性的移民(经济动因和其他原因)相结合,从而形成大移民潮流,持续达100多年。
三
清代称的“湖广人”主要就是指今之湖北、湖南人,那时两湖加上广西的一部分称之为湖广省。
今天,多数宜宾人一谈祖籍都是湖北麻城孝感乡,小小一个孝感乡为什么有这么多人?
分析其原因有五点:
第一,与宜宾的地理位置有关。
古代的交通主具是“南船北马”,湖广人沿长江坐船或沿两岸步行是进入四川的最佳路线,所以湖广人在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宜宾三江两岸落业的人最多。据统计,宜宾县属明代居民后裔的有44宗支;属清前期移民后裔的约120宗支,其中湖广籍72支、广东籍28支、江西籍11支、福建籍8支、广西籍1支。
第二,与张献忠起事密切相关。
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特别是在麻城,有许多百姓入伍,故张献忠的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了三江两岸。此外,清初也让清军和改编后的南明残部中的老弱兵丁留在宜宾利用荒弃空地耕种务农。据《宜宾县志》载:清时从军来县的,有泥溪陈支、刘支,凤仪邓支、王支,罗河梁支等。
第三,与清政府移民方式有关。
那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强行捆押方式,以前张献忠屯兵时留有营寨的湖北麻城,便成了填川移民出发的集结地。一批又一批湖广人在这里集中后,踏上了漫漫西行的填川之路。同时,清政府在土地的获得、皇粮国税的交纳等方面,对移民都有许多优惠政策,一些因战乱逃到深山老林的宜宾土著人,待天下太平后也出来“冒籍”,说自己是湖广填川来到宜宾的,以麻城孝感的祖籍来换取政府的移民优惠政策。
第四,与团体意识有关。
在移民填川的湖广人中,有的觉得自己人少势单,于是便冒称也是湖北麻城孝感的,以共同的地域观念来强化共同的群体意识,联络感情,以期得到关照,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五,“麻城孝感”是联合结构而不是偏正结构,即从前湖北的“麻城县和孝感县”,而不是“麻城县的孝感乡”。 笔者曾寻根至湖北麻城,问及当地人孝感乡在何方,当地人笑而答曰:来寻者多也,然本地从无此乡。一查地图,只有孝感市,而麻城与孝感市两地相距约200公里。“麻城孝感”这一大片地域东与安徽连界,南面是武汉和黄石,西面是襄樊,北面与河南省接壤。
再查阅历史资料,孝感市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贰、轸等诸侯国割据之地,贰国、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晋以后为安陆郡。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之故,遂置县“孝昌”。唐改名为“安州”。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孝子孟宗哭竹长笋“至孝之所致感”和董永卖身葬父等孝子行孝的事迹,改孝昌县为孝感县,为孝感得名之始。宋时为德安府。民国元年(1912年)改属江汉道。今孝感市前身为孝感地区,成立于1949年5月,领属16县。1993年4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直辖孝南区,管辖大悟、云梦、孝昌三县,代管安陆、应城、汉川3市。
麻城早在7000多年前即巳开发,春秋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柏举之战)而名垂青史,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后赵大将石勒部下麻秋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县并正式命名麻城,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仍属黄冈市管辖。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宜宾人乃至四川人都将湖北麻城孝感作为自己的故乡了;也不难理解“麻城和孝感”这一区域何以有如此众多的居民可以迁出了。
宜宾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以后从南面、从北面、从东面都有移民迁入,而以从东面湖广迁入者为多。
不论来自何方,生息、劳作在三江两岸的民人早已融合为一个群体——宜宾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