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七月 火舞团林
筠连县首届彝族火把节在团林乡举行
观毕摩表演 跳达体舞 赏选美大赛
来源: 宜宾日报金江网讯(记者 罗友莉 罗勇 文/图)
[img]禁止外链[/img]
游客们围绕篝火跳起来。 宜宾日报金江网讯(记者 罗友莉 罗勇 文/图)7月30日至31日,筠连县首届彝族火把节在团林乡彝寨新村举行。活动期间,夹乒乓球接力、拔河等民族体育竞技活动,“炽热七月、火舞团林”大型文艺表演、毕摩(彝族巫师)文化表演、火把节狂欢、跳达体舞、彝族传统选美等活动让游客直呼:“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人,了解了许多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太热闹,太嗨!”
本次火把节在方阵巡游中拉开序幕,来自屏山、兴文、珙县等全市各地以及泸州、西昌、云南等地的彝族同胞共聚团林乡,以方阵巡游的方式向游客展示了彝族服饰等文化。
7月30日晚,在观看了《彝情似火》《嘎哟啦》《欢乐的彝寨》《多嘎多耶》《红裙舞》等文艺表演后,在彝寨新村的广场内,“毕摩”手举点燃的火种,念诵起祭祀火神的毕摩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游客们尽情畅享了一场饕餮的彝族文化大餐。同时,来自各地的游客奔赴广场汇聚,在点燃篝火的瞬间,现场一片欢呼,踏着音乐节拍,在彝族青年的带领下围绕篝火跳起了达体舞,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此次彝族选美大赛作为火把节的特色节目,自6月22日接受报名起,共有207位选手参赛,并分为网络投票和现场决赛两个板块,经过10天的紧张激烈的网络投票角逐,7月31日,网络投票前10名参加了现场决赛。在经过现场才艺表演、彝族文化问答等环节后,评委们评选出了1名金索玛和2名银索玛。
[img]禁止外链[/img] 正在表演节目的索玛。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火把节期间,团林苗族乡还同时举办了筠连县第二届美食节、“筠连彝族”图片展、美术书法展、法制宣传展等一系列活动。据活动承办方筠连县团林民族文化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团林苗族乡是川南地区唯一一个苗、彝、汉三个民族聚居的乡镇,筠连县共有彝族近千人,其中在团林苗族乡便有800余人。为此,团林苗族乡人民政府,筠连县团林民族文化促进会本着“恢复民族传统•促进共同繁荣”的目的联合举办了此次火把节,“这次火把节,至少有各族同胞万余人次参加,希望以后民族融合发展会越来越好。”
据当地史料记载,彝族在西汉时即进入筠连一带繁衍生息,是筠连的世居民族之一,如今在筠连一带尚大量保留有落木柔、落木祥、罗渡、罗坎等带有“落”和“罗”的地名,即当年的彝语遗存。清朝初年,封建统治者对乌蒙山一带的彝族进行武力“改土归流”,很多筠连彝族被迫逃离家园,只有四支留了下来,并顽强地保持着本民族认同。1956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民族调查中,筠连彝族恢复了自己的民族身份。
[img]禁止外链[/img] 游客们尽情畅享了一场饕餮的彝族文化大餐。 延伸阅读:
彝族文化展一:源流人口
彝族是古代氐羌人的后代,主要分部在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西北部,约有九百万人口。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解放初被成为“夷族”。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识是虎,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反映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在旧社会“倮倮”有某些侮辱性。
1956年,在毛泽东主席的倡议下,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下面有“米”有“系”、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文化展之二:古老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历史,说法很多,迄今无定论,传说有毕阿史拉则(1500年前)在大森林听神鸟传经记写毕摩经书一事。据彝族谱系,毕阿史则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县人,凉山解放后仍有石砌经库,(“文革”中被毁),其可推至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明清时代已相当发展,现在遗存的许多彝文碑刻,经典抄本,都是这段时间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各地的彝文总数在万字左右,但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统一的彝文规范方案,简化统一的819个单字。彝族文字是世界上六种自源文字之一,也是少数民族中最具活力的文字之一。
彝族文化展之三:男子服饰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在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要经历了几次变化。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蓄一撮长发,彝语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而今,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
彝族“擦尔瓦”彝语音译,意为"披毡"。彝族传统服饰。流行于四川、云南大小凉山。用羊毛编织或编制成,有较好的保温避水性能。
彝族服饰的色彩体现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有着“顾头”的生活习惯;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服饰图案纹样体现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文化展之四:女子服饰
根据彝族现有服饰的地域传统、色彩、质地、式样、着装习惯、服饰工艺等,可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
凉山型:这类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凉山田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头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妇女着初,戴头帕,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劲部修饰,戴银领牌。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
乌蒙山型:乌蒙山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过去山地彝族服饰与凉山服饰大同小异,明、清以来,服装款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乌蒙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裤。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乌蒙型服饰分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上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红河型服饰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主要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头方袍的古老款式,这种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彝族文化展之五:彝族历法
彝族太阳历:彝族太阳历的使用年代在秦末汉初,源于彝族太阳历以前的西羌文明,它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分为36天整,不分大月小月,过完十个月后的五到六天,称为“过年日”。
彝族新年: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十月,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多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彝族文化展之六:火把狂欢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彝族文化展之七:音乐舞蹈
彝族人十分喜爱乐器歌舞,因此有各种各样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琴、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克西觉尔;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舞蹈有达体舞、阿细跳月。
彝族文化展之八:筠连彝族
筠连县共有彝族近千人,其中在团林苗族乡有800余人,而团林苗族乡是川南地区唯一有苗、彝、汉三个民族聚居的乡。
彝族在西汉时即进入筠连一带繁衍生息,是筠连的世居民族之一,如今在筠连一带尚大量保留有落木柔、落木祥、罗渡、罗坎等带有“落”和“罗”的地名,即当年的彝语遗存。清朝初年,封建统治者对乌蒙山一带的彝族进行武力“改土归流”,很多筠连彝族被迫逃离家园,只有四支留了下来,并顽强地保持着本民族认同。1956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民族调查中,筠连彝族恢复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到2015年底,筠连县共有彝族986人,其中团林乡有86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