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saLisa 于 2016-8-22 18:29 编辑
戴着一副黑边框眼镜、大高个、身材略显削瘦、带有浓浓的书生气,这就是龙在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这样一副略显单薄的身板,为了母亲刘让英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住了命运无情的嘲弄。
龙在江扶母亲喝水
一个家庭的无奈与温暖
今年32岁的龙在江出生在筠连县高坪苗族乡,“一穷二白”来形容他的家庭一点也不为过,“一直租房住,后来房租从每月2元涨到5元以后,就住不起了......”面容憔悴的刘让英回忆往事,声音都低了几分,也正是如此,龙在江父母狠下心,在80年代花了300元买下了当时镇上的一所老房子,“房子老、不安全,但不得不买,至少有个温暖的家。”
在这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中,2000年,龙在江考上了宜宾师范学校(现宜宾学院B区)的小教专业,面对第一学年3800元的学费,父母咬咬牙,借钱贷款,让龙在江如期去了学校,“那笔钱,在当时可以想象是多大的数目,尤其对我们家来说。”据刘让英介绍,龙在江在校期间,省吃俭用、勤工俭学,尽量减轻家里负担。
2003年,老房子实在不能住人了,龙在江的父母东拼西凑了几万元钱,在老房基础上,修起来一栋2层楼房,欠下几万元的债务。
2005年,为了方便照顾父母、两个弟弟以及还清建房所欠的债务,毕业后,龙在江带着自己的女朋友毅然选择回到高坪苗族乡中心校工作,一个教数学、一个教外语。2006年,两人在高坪结婚,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她是宜宾县商州人,她在宜宾的北端,我在宜宾的最南端,走在一起不容易,很温暖.....”经过全家人的努力,2010年,债务基本都已还清,就在一家人祈盼好日子来临的时候,不幸突然降临到这个家庭——母亲刘让英突然病倒,被筠连县人民医院确诊为胆结石、脾脏炎。
350公里 绘出爱的圆圈
“当时病情很严重,筠连的医院让转到宜宾市一医院,但费用太高了,我不愿意......”考虑到转院后高昂的医疗费用,刘让英拒绝转院。然而在龙在江看来,没有什么比救治母亲更重要。2010年5月1日,刘让英拗不过儿子,进行了手术。
好景不长,2010年8月,刘让英病情复发。于是,龙在江再次筹钱将母亲送到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肝硬化,“当时医生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寿命,医院还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无奈之下,他只好把母亲带回家里调养,并四处打听、求医问药,凡是听说哪里医生好,就必定前去求药。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让英的病情靠着吃中药和休养,一天天有了好转。但厄运的爪牙从未离席。2013年,刘让英再次被病魔缠上,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子宫瘤,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钱从哪里来?龙在江为了保证母亲的治疗,干活比以前更拼了,哪怕是挑砖、卸水泥这些脏活、累活、重活,只要能挣钱,他都愿意去做,这也让刘让英有了第二次手术。而为了节省车费,龙在江凑到一点钱,就一个人从高坪乡骑着摩托车到宜宾交医药费。早上5、6点钟出发,一来一回就是350公里左右的路程,“骑车的时间可能10个小时左右,再加上安顿好父母、路上休息,回家基本上都是晚上12:00左右。”龙在江说,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骑车去宜宾划算很多,“油费就50元钱左右,坐班车的话来回要100多元,而且自己骑车也方便办事。”2010年、2013年母亲的两次手术,60多天的时间,龙在江自己也记不得到底从高坪—宜宾来往了多少个350公里,但每一个350公里,都绘出了爱的圆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他虽然没有教过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含义;作为一名儿子,他虽然没有时刻陪在父母身边,但却在家庭需要他的时候,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作为一名父亲,他虽然没有随时将尊敬老人挂在嘴边,但他对母亲的悉心照顾就是给儿子最好的榜样,“不要叫我孝子,我只是个儿子......”如今,刘让英在家休养,尽管不能劳作,但人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来源:金江网 作者:罗微微 罗友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