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禁止外链[/img]
大梁子兵营遗址位于筠连县筠连镇燎原村,距县城南约2公里,是清末驻军的旧址,建于清同治二年(1864)。民国《筠连县志》记载:“同治二年,提督胡中和,亲统楚军,屯木抄坝,旋移扎治南五里之大坪,筑土城,与县犄角……”就是描述的当时清军修建大梁子兵营及驻扎在该处守卫一方百姓平安的情形。近日,记者与筠连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大梁子兵营遗址,探寻其中的故事。 椭圆形城墙气势恢宏 从筠连县城出发,到达兵营遗址所在的燎原村五组车行需要二十分钟左右,刚进村口,就能看到位于小山包顶连绵开来的一段古城墙,县文管所副所长刘良坤告诉记者,据考证,大梁子兵营原共有四道大门,分为东、西、南、北,如今,南门和北门还保存较好,另两道出入口已经坍塌损毁,整个兵营占地面积约200亩,东西直径1000余米,南北直径500米。 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兵营的南门,站在高约2.5米的城墙脚下。而左右两边的城墙还一直往远处延伸,虽筑成城墙的石块如今已变成了灰黑色,表面还能看见不同程度的裂缝,并布满了杂草,但依旧遮盖不住古城墙带给造访者威武恢弘的气势,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家住燎原村6组的魏云付今年64岁,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算是如今村里最了解大梁子兵营历史的老者,他告诉记者,据坊间流传,当年,兵营每个大门的上方都还筑有一个石亭,用于士兵放哨,而城墙内的垛子下有两三米宽的站台,当时兵营里的骑兵每天都会在站台上骑马巡视,察看山下县城的情况,而站台往后,就是一道壕沟,此前,还有不少村民在壕沟里发现了以前用的盆、碎碗等类似的器具。 走进兵营,如今硕大的坪坝上已经种满了庄家,但当年清兵在此习武操练的场景似乎仍历历在目,将士们摇旗呐喊的声音依旧在兵营的上空久久萦绕。 在兵营的高处,如今仍保留着几栋木质宅子,宅子如今已垮塌了大部分,留下的也只是一些破旧的木头框架和坍塌剩下的石墙。魏云付告诉记者,这个宅子的主人正是兵营的统领胡中和,而如今还保留着的几间房,是宅子的正堂,也就是当年胡中和和将士们商议军情和生活居住的地方。 据说,整个宅子占地约4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十一间,宅子的前后门都搭有6、7米宽的石梯,宅子后面便是一个跑马场。
兵营为防“蛮夷”而建
走近了细看,还能在城墙上找到当年留下的无数刀痕和枪眼,魏云付说,因为筠连县与云南接壤,清朝年间云南的“蛮夷”曾不断来犯,进城便是各种烧杀抢掠,县城的百姓长年都饱受其害,却没有还手之力。
为保护一方百姓安乐,同治四年,皇帝派遣了清军两个营的兵力驻扎在此,并命由提督胡中和率领,已防止蛮夷再次入侵,影响百姓生活。
据说,胡中和本就是士兵出身,功夫了得,且善于用兵,很是受将士敬重。大梁子兵营也是胡中和来时修建,城墙上的每一块大石头都是士兵和当地百姓靠人工从山下搬到上山,然后筑成。
“当时驻扎的清军和来犯蛮夷还打过几次仗,双方都死伤无数。”魏云付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勘察敌情,监视蛮夷的一举一动,清兵又在距离大梁子兵营约500米处的山头建有一个碉堡,据说从碉堡处瞭望可以观察到山下5里以外的情况,可见该处的地势优越,并且易守难攻,可谓是兵家必争要地。只可惜,当时的碉堡如今已无从寻觅。
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从县文管所了解到,为更好地保护大梁子兵营遗址,已经成立了从县级到镇乡的立体保护机构,每年都会组织专人巡查,根据各个季节,则进行有针对性地防火、防洪、防损毁工作,如村民新发现文物有险情,会立即报告,村、镇共同商议紧急修护措施。
刘良坤告诉记者,如今,大梁子兵营遗址正在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申报成功,还将在遗址附近立碑,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并按相关规定,20米以内不能开垦耕作,50米以内不能再进行建筑物修建。(日报记者 刘婧 罗强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