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9|回复: 2

    石达开在腾达留下的豪迈诗句 壮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 0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元1862年石达开在筠连县腾达镇黄家寨写下了“踏破河山胆气豪,偏师入蜀斩蓬蒿。临当痛饮黄龙酒,不灭清妖恨不消”的豪壮诗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石达开写出这样的诗句呢?且看"石达开部太平军征战宜宾始末":

    核心提示:清同治元年(公元1863年)十一月九日至十二月十二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在四川宜宾县横江、双龙一带与清军血战,试图渡金沙江攻入四川腹地,史称“横江大战”。但在此战役中,石部太平军遭到惨败,最终导致了后来的大渡河悲剧。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10月27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10万大军,由云南镇雄州兵分五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川南。此前,为实现“达开久想占据四川省”的谋蜀战略意图,石达开曾两次试图突破长江天险,直捣成都,但均告失败。第一次是这年四月在忠州、丰都、涪州、巴县一带渡江未成;第二次是这年五至八月间打算从江津、合江、叙府(至宜宾市)一带渡江北上亦未成功。有鉴于此,石达开此次进军川南前夕,在贵州朗岱分兵。一是命赖裕新部为前队,沿金沙江上游入川,一则掩护主力在叙府一带渡江,使清军不知太平军主力所在,穷于应付;一则以赖裕新部太平军接引太平军主力入川。二是命李福猷部驻扎云南绥江县副官村以为后卫,并掩护侧翼。应该说,石达开此次进兵川南,在使用兵力上是颇有远见的。

      石达开部太平军由滇入川后,首克筠连县城,直抵高县罗家场,士气大振。为此,石达开在筠连县腾达镇黄家寨写下了“踏破河山胆气豪,偏师入蜀斩蓬蒿。临当痛饮黄龙酒,不灭清妖恨不消”的豪壮诗句。10月28日,石部太平军与高县知县丁良俊所率之团练武装2000人相遇于县城南古道线落润坎,丁战败被擒斩,所部溃败。29日,太平军攻占高县县城。30日,太平军沿川滇古道北上至“剑南十三关”和“石门关”两险隘,遭到湘军悍将刘岳昭(后官至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所率曾纪凤定武营、王有德先锋营、周复胜护卫营等部清军的疯狂阻击,太平军损兵三千,被迫退踞素有“川滇门户”之称的宜宾县横江镇及双龙场、捧印、张窝一带,休整兵力,以图再举,实现其入川的宏图大愿。

      其时,石达开部太平军夹横江两岸为营,纵横数十里,金鼓相闻,军容甚壮,并“夹河为垒,环筑木城、土卡,中搭浮桥以通往来”。加之石达开以“真天命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石”的名义发布告示:“缘本主将匡扶真主,诛满夷之僭窃,整中夏之纲常;解士庶之倒悬,拯英雄之困顿。志士抱不平,均愿讲武;穷人原无告,其乐从戎……本主将大开军门,广罗武士,收纳不拘千万,召募无论什百……待之如同手足,用之以作干城”。石达开为激励士气,悬赏全军,称:“有斩妖立大功者,兵升将,将封侯”。在他的号召下,许多贫苦人民、抗清志士及流落江湖无以为生的人们纷纷参加太平军,太平军声势更加浩大。以至清四川总督骆秉章在写给清廷的奏折中也不得不承认:“太平军由黔西窜入云南镇雄州地方。该处既无兵团扼堵,且土匪散练,随在皆是。……该逆得以裹胁,其势复张”。

      石达开屯兵横江的目的,是要作好充分准备,征集大量船只,水陆并进,顺横江河而下,在安边镇一线强渡金沙江,打通攻入川中腹地的道路。为此,石达开部太平军在横江、捧印、张窝、双龙一带,构筑了大量营垒、城堡,誓与清军决一死战。近年在横江镇西白果坪山头,发现了太平军横江大战期间所筑的城堡:城堡外围自北至东至南,环山构筑4道战壕,壕埂全用大鹅卵石筑成,分别长510米、410米、310米、250米,高2-4米。顶宽1.5米。越过4道战壕方能进入山顶城堡。城堡北、东、南三南均筑有连筑石墙,一般高3米、长210米。顶宽1.5米,墙足宽5米。正中一堵矮石墙把城堡分隔为南北两半,中间各筑有一周长80米,高3米的圆台指挥台。太平天国城堡、工事的宏阔,浩大,据此可见一斑。

      老奸巨滑的清四川总督骆秉章识破了石达开的战略意图,他抢在石达开之前,用最快速度,把四川境内能调动的所有清军主力,集中到横江、捧印、张窝、双龙一带,围堵太平军。北面以重庆镇总兵唐友耕、叙马营都司徐步云、总兵熊焕章、云南参将杨发贵以及屏山、雷波等县团练由宜宾县安边镇沿金沙江北岸设防;南面以甘肃镇总兵何胜必、云南提督胡中和、肖庆高,湘军布政使刘岳昭等率兵由高县、庆符、筠连向横江、双龙进攻;西面则以云南委员金衢、安宝辰,大关游击冯世兴等在盐井渡、大关一带堵截,企图将太平军消灭于金沙江南岸。一时间,横江一带战云密布,一场殊死之战已不可避免。

      清同治元年十一月九日(公元1863年1月8日),横江大战爆发。大战并不是由清军进攻开始,而是由太平军主动出击开始的。这天一早,石达开亲自指挥太平军兵分三路,猛扑清军提督胡中和的大营,随之各路均发生激战,战况空前惨烈。骆秉章向清廷奏报这一天的战况时也不得不承认:“石逆知我军渐逼,乃于双龙场增贼营三十余座,势将久踞以老我师。而横江、双龙场两处贼垒林立,卡坚路险,我军迫欲急攻,贼中炮石雨下,不免多有损伤。”

      此前,太平军曾试渡金沙江。陆路沿横江河两岸而下,向中嘴、牛皮滩(二地属今云南水富县云富镇)冲击;水路几十艘战船从横江河明滩(横江镇东之北斗岩下)顺流而下。陆路太平军于中嘴、牛皮滩与杨发贵之滇军相遇,展开激战。水路太平军则于安边金沙江江面与徐步云军鏖战。太平军虽击沉清军数艘战船,但自身伤亡亦重,渡江不得,只得收缩兵力,退回横江镇。
      在横江、双龙方面,双方激战近二十天,太平军各营垒岿然不动,清军付出大量伤亡,却攻不下任何一处太平军阵地,战局对清军明显不利。但随后战局发生突然逆转,即清军将领胡中和探听到了通往太平军中军大营的山间小道,并收买了驻守双龙场的石达开部将郭集益、冯百年。郭、冯二人与清军“歃血为盟”,积极准备叛变。

      清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863年1月30日)黎明,太平军正与肖庆高、何胜必部清军苦战,横江镇忽鼓声大震,胡中和军由后山小路破卡而入,太平军腹背受敌。镇西两里黄鳝沟、白果坪营垒的太平军,为掩护大队突围,三、四万人伏墙死拒,与强悍之敌激战两个时辰。与此同时,双龙场亦遭清军猛攻,郭集益、冯百年与清将刘岳昭里应外合,举火焚寨,太平军大本营陷落。由于横江、双龙、捧印、张窝接连失守,横江西岸的太平军只得连夜撤往会仪、新滩(皆系今云南省绥江县地),途中又与唐友耕、熊焕章部清军相遇,太平军英勇反击,追击清军至金沙江边,忽遭清军两路伏击,太平军大多战死、溺死。石达开只好于次日,率残部由燕子坡(今宜宾县捧印地)渡横江河,退往云南昭通、东川一带。

      横江大战历时近两月,清军遭到沉重打击,清将胡万甫、涂镇南、胡得元、胡东山、秦友林一个个都成了太平军的刀下之鬼,但太平军也损失战士近四万人,将领五十员,几至溃不成军,从此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地位,最终导致了后来的大渡河悲剧。这个结局,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石达开部太平军在横江大战中失败的原因,就是这支久经战阵的队伍,长期流动作战,疲劳已极,虽有新战士不断补充,但缺乏训练和休整,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尤其是在战斗方酣之际,内部又出现了叛徙降敌。因此,号称十来万人的大军,在横江之役这一次关键大战中,竟折损兵力约四万人,失去了在川南宜宾一带渡长江北上,直入川中腹地的良机。
      昔年笔者浏览石城山古战场时,恰是日暮时分,此时苍山无语,血色黄昏。联想到这川滇交界的万山丛中,正是石达开这位曾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叱咤风云,令清延闻风丧胆的农民革命优秀将领壮士断腕、英雄折臂之处,不能不感慨万千,悲凉心情,刹时涌上心头……。

      今天,在高县城北三公里处的古石门北关侧的石壁上面,还完整地保存着镇压石达开部太平军的清军刽子手刘岳昭题刻的“勒愧燕然”四个大字,其末尾跋云:

      “蜀乱纷纭,石逆来而益剧。予统兵自楚赴援,先后攻克长宁、高县及沙河驿、双龙场等贼巢,转战于叙南为多,留戍亦于叙南为久。今幸边患稍息,部将数请记其事,予勉从之,非示功也,亦也寄鸿爪云尔!同治二年癸亥岁孟夏月,总翼长、统领楚蜀水陆兵勇布政使司、鼓勇巴图鲁刘岳昭书并跋。”

      这处石刻,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达开部太平军在宜宾一带浴血征战的悲壮历程,又是清廷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罪证,颇具史料价值。□邓 沛/文 罗志彦
    分享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01: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石达开开写了首诗词送给苗胞:

    石达开诗——驻军大定与苗胞欢宴即席赋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
       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
       吸尽黄河水倒流!
       
       罗尔纲注:
       
       1 明珠指苗胞酿酒用的黄豆、高梁、小米、包谷、谷子等.这些类.颗颗都象明珠,饮的酒盛在坛内,所以这样说.
       
       2 五岳:本是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但在这里的意思却是五个手指.就是一只手.所以有人把“五岳”改为“双手”.词意是相同的.擎天柱:《楚辞》“八柱”何当注说“天有八山为柱.”这里说“五岳抱住擎天柱”,就是说一只手就可以把擎天的柱抱住.形容力量大到极点.   
       
       
       这一首诗,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搜集者运华的《石达开与苗家》记道:“太平天国的时候,翼王石达开带领十万雄兵,路过贵州大定。所到之处。真是秋毫无扰,百姓安乐,犬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至今传为美谈,少数民族对他也很爱戴。当地苗族人民为了表达他们对这位革命英雄人物的衷心热爱,曾以上宾之礼接待了他,他们把贮藏在地下许多年积陈得发香的杂酒取了出来,这种洒是苗族祖先的智慧的创造,用黄谷、毛稗、高梁、小米、包谷、谷子等混合酿成,只有盛大的节日和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杂酒盛在一个坛子里,放在花场的正中央,用通心杆子插入坛内。石达开和主人们用手扶杆,低头吸饮。酒间,且歌且舞,直到酒尽兴浓,始尽欢而散。石达开为了感谢苗族人民的心意,即席赋诗一首,以示纪念。”又说:“这个故事,至今仍流传在苗族人民中间,读过古书约少族民族老人,   连这古诗也能背诵。
       
       从以上关于这首诗的本事的记裁,苗族人民欢宴石达开,石   达开破禁(太平天国禁酒)与苗胞欢饮,民族团结的情谊是十分   感人的。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而石达开的即席赋诗,   则于再现当时豪饮的动人的艺术画面之中,饱含着气壮山河的英   雄气概,显示出旋转乾坤的人民力量。这就使诗篇成了熔铸着石   达开英雄性格特征的照象,具有一种特别的壮美,也使诗的故事   更富诗意,灼然生辉。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01: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对手评价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许亮儒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国外评价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 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