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殷鹏)1935年2月,根据形势的变化,一支掩护和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部队——川南游击纵队(后改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组建。川南游击纵队为掩护红军主力、牵制敌军,在近两年时间里浴血奋战,最终几近全军覆灭。1986年,张爱萍将军为纵队斗争史题词:“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
在提及川南游击纵队这段历史时,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宋键眼角湿润地说,川南游击纵队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掩护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游击队冒充红军主力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活动,吸引敌人兵力的注意,中央红军趁机实施金蝉脱壳之计,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宋键解读说。
当时的川南游击队力量薄弱,中共中央考虑加强游击队的力量。1935年2月初,游击队的人和枪都仅有数十,时任红三军团团长的彭德怀派红五师十四团总支书记何宗舟、原遵义革委会成员周济带领数十名红军、装备50支步枪、6挺重机枪,对游击队进行扩充。中革军委还抽调政治保卫局第五连、一个警卫通讯排、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和几名修枪工人及伤病员约200余人,充实到川南地区原来的游击队,组成川南游击纵队。
1935年2月10日,中央专门召集留下来组成游击纵队的100多名干部开会,周恩来代表中央作动员报告,并明确指出,抽调人员在川南成立一支游击纵队,一要打游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二要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三要建立革命根据地。
宋键说,1935年3月11日,当在叙永五龙山召开川南游击纵队成立大会时,人数近600人,但缺乏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除第五连100多人战斗力稍强外,其他如通讯排、运输排、卫生班都是后勤保障工作人员。
后来的事实证明,第一项使命即掩护、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川南游击纵队完成得十分出色。
以徐策、余泽鸿、戴元怀为主要领导的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的全体战士,深知处境险恶,毅然东返,离开中央红军主力,在川南黔北滇东地区打游击,先后在叙永木厂梁子成功阻击川军、攻取长宁梅硐场、攻克重兵把守的筠连县城、 打下长宁安宁桥与江安红桥镇等,部队后与红军黔北游击队汇合,吸引牵制了相当部分三省军阀和国民党的军队,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取得二渡、三渡、四渡赤水,重占遵义,佯攻贵阳,西出云南,北渡金沙江等一系列战略转移胜利。
浴血激战近两年终被打散
“除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外,川南游击纵队还为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作出重要贡献。”宋键说,1936年1月,游击纵队突破敌军“会剿”后,元气大伤,但红二、六军团将于当年3月到达贵州,需要川滇黔边区特委和纵队继续留在敌后牵制敌军。
2月6日,特委在兴文洛柏林召开会议,决定在兴文洛柏林、炭厂等地主动进攻四川军阀驻军,使川南敌军不敢全力围追红二、六军团。1936年6月,游击纵队与红二、六军团派来的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阮俊臣部200多人会合,组成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多次主动袭击川、黔敌军。这些军事行动大大牵制了敌人兵力,为红二、六军团取得乌蒙回旋战的胜利和北渡金沙江作了积极的战略配合。
“第二项和第三项使命却因敌我力量太过悬殊和特定的历史环境等原因,始终无法完成。”宋键说,在牵制和打击敌人的同时,游击纵队始终没有摆脱被围剿的被动局面。部队频频与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作战,得不到休养生息,伤病员日益增多,但又因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救治。1937年1月,游击纵队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孤军在川滇黔边20余县与敌军浴血周旋、激战近两年后,终因敌多我少、缺乏后援和补充,在敌军重兵连续“围剿”下被打散,几乎全军覆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