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qy大海 于 2016-12-12 19:49 编辑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差,心理古怪、孤僻,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应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科任老师,必须积极及时与留守儿童沟通,和家长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关爱+引导”的教育。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全校不到200名学生,留守儿童的比例就占4分之一,据我所知,其它有的学校可能是70%都是留守儿童在读书,所以导致了许多学生难管的局面。为此,作者想就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思想转化工作谈点看法,使之能够起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里的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老人带,或者托亲戚帮忙照看。有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据调查,留守儿童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道德泛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及时有效的管教,不少留守儿童品德败坏、满口粗话。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禁止外链,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2、性格孤僻。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较少与子女沟通,据调查,有15%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0.2%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就比较冷漠、孤僻。
3、脾气骄纵。父母外出务工,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却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的坏脾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4、迷恋游戏。小孩子好奇心强,对未知的东西充满兴趣,不少孩子由于父母的外出在家感到失落,感到寂寞,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80%的人都觉得回到家里很无聊,就只好去上网打游戏,或者用爷爷奶奶的手机玩游戏,才好混日子。
5、观念扭曲。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开,父母也很少去教育孩子应该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认知观念是:在社会上要有“大哥”,要有女朋友,会吸烟,朋友之间要讲义气,要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不良认识。据了解,犯错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扭曲的人生观念所致的。 6、成绩低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留守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一方面,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小孩根本不听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的劝告,而且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另一方面,一部分留守学生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除了在校园有时间学习外,放学之后基本没有时间再去温习功课,这样,留守学生在学习时间上就跟不上学习的步伐。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迫在眉急: (一) 学校是“领头羊”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健康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 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转变,提高留守儿童的自制力。 3、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力度。除了对所有留守学生进行统一帮助和管理外,更要划出属于重点扶贫对象的留守学生家庭,把他们列为重点帮扶基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相关规矩,帮助这些困难家庭的留守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实行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责任制。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庭,为了让学生团结努力,尤其是帮助留守学生树立团体意识,学校可以实施班级责任制,即:“班主任为第一家长,科任老师为第二家长”,给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划分出具体负责范围,一起携手完成对留守学生的帮扶贫引导。 (二)班主任是“主力军”
1、建立留守儿童资料手册。在一学期开学时,班主任应该问清楚这些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地点以及联系方式。此外,还要弄清楚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以便和家长沟通联系,做学生的工作时好有的放矢。
2、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积极了解留守学生思想、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经常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固定每周或每月进行集体活动,优先让留守学生参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梳理留守儿童的冷漠、自私、不合群的古怪性格,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 家校共育做好沟通。积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与家长电话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应教给家长一些现代教育知识,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想孩子健康顺利的成长,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好学校教育,只有二者结合好,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好学生。
(三)、各科任老师是“侦探”
1、关心爱护留守学生。很多学生因畏惧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威严,很多心理上的问题需要科任老师去发现并帮助排解。据调查,50%以上的留守学生不愿自觉与老师沟通,为了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了解,各科任老师必须协助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帮助对留守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
2、帮助留守学生茁壮成长。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学习有关未成年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出谋划策。
总之,留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建设、去创造明天的辉煌,除了学校领导、老师要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家庭更要重视子女的人格培养,不能一味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最终达到家、校共育协同发展的目标。
(作者:张国伟 罗瑞国) 作者系:筠连县武德乡大乐新顺小学 筠连热线编辑部: 母乾义 你身边有新鲜事、突发事、感人事、欢迎你爆料:
新闻报料热线:13458831188
办公室新闻报料热线电话:7287779---13550725808
一经筠连热线手机报采用,我们将给你发10-50元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