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40|回复: 0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母姓家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6 20: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筠连母姓原籍在河南黄州府(今湖北省黄冈市),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河南、湖广一带爆发红巾军农民起义,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红巾军大将率领农民起义军沿江而上攻入四川省重庆府建立大夏国,大批流民随之进入四川。其中有母氏五兄弟沿长江而上到达泸州,在泸州蓝田坝分手各谋生计,其中老三名叫母三迁,最后几经辗转到了筠连定居于海银,就成了筠连母姓的始祖。母姓入筠与筠连建县(明洪武四年即1371年)处在同一时期,是筠连“改土归流”前后迁入的第一批汉族移民之一,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母姓入筠后的二百多年里,由于筠连处在“流”、“土”(筠连附近的盐津、彝良时由彝族土官统治)交界,时有战争发生,生活极不稳定,故母三迁以下有十代左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到明末镇压都掌人起义后的万历四十五年(1617),母恩重在重修海银海会寺(今海银大桥头)时,从废弃的三尊大佛肚里找到忆纸一张,上面记载了母三迁的来历及母姓创修海会寺的经过,才搞清家族谱的源由。进入清朝后,母姓著名人物以文化人居多,其中有修建报恩寺的母俨,名扪京城任教的母显宗,同治光绪年间藏书数万册的母德隆,清末毁家兴学岁母泽喜,写成民国县志初稿本(人称“母志”)的母序宾等。母姓文化发达又多居住在县城附近,故民国《筠连县志》将其列入了县内的四大望族之一。

    筠连母姓在清末自编了一首五言诗统一字辈,战果剔除其中的封建伦理色彩,不失为一首好的诗歌,诗内包含有几则母姓的典故,其中“蜀石经”是指后蜀丞相母昭裔所著的文集《孟蜀石经》,“雪堂”是指北宋著名学者雪堂书院院长母制,“铭汉鼎”是指东汉都督母鸣、母超。

    其字辈全文如下;

    盛世光先绪,忠兴运定昌。
    根基培植厚,祥发万年长。
    蜀石经同守,书香溢雪堂。
    功勋知汉鼎,传后有文章。
    筠连母氏族谱序
    夫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皆所以记兴衰之迹,鉴往以知来者也。而族谱除斯外,又别有其意义焉。

    盖闻上古之世,国犹家也,聚家而为族,因族以为国。。故欲治天下者皆齐其家。是以尧临天下,先睦九族。而族必有姓,,故有同姓之国,有异姓之国。其后时移世异,生齿日繁,姓一下又别为氏。氏之兴也,或以官为族,或因地为宗,或因君之赐,或以国为氏。然而展转相沿,延及后世,姓与氏亦难别矣。甚至年湮代远,后世子孙或有数典而忘其祖者。于是谱牒因以兴。用记远源之富,奕世之美。故五帝三王数千年间国号虽虽异,姓氏亦殊,而皆知其为皇帝之苗裔者赖是也。史载皇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同父而姓殊如此。我谱牒何以知之!降及春秋之世,倡兴灭国继绝氏之大义。夫世既绝矣,其后五百余年,汉武帝东封泰山,求周后,封为周之南君,以奉先人之祀。倘非周之谱牒记载分明,又何能如此况谱牒尚有励勉其后裔之用。稽之古籍,皇帝后世所以王天下之久远,非以其克炎帝,诛蚩尤,举国治民,除暴兴利,大有造于华夏乎?“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盖皇帝德之积也深。其泽之流也自远。是以古之君子爱人以德,后之为学,亦以进德修业并重。为人子承先启后,既享先人之余荫,当思积德立身,庶祖宗之遗泽不自我而竭。倘一览族谱所记先人之辉煌业绩,遗爱流芳,能不慨然以思,奋然以勉乎!族谱之宜修宜续,以供来者之鉴戒,亦明也矣。

    考母族殖姓之始,亦肇自有虞。当帝尧之世,瞬以孝闻,四岳咸荐。于是尧以二女妻瞬,居于沩汭,后裔因以为沩氏。及周五王克殷,求瞬后得沩汭。封之于陈,是为胡公。传至厉公二年,生子完。及宣公二十一年,完已三十三岁。陈内乱,完惧祸本齐。以陈字为田氏。齐桓公以为工匠。完卒,谥为敬仲。其九世孙田和遂奄有齐国。上距敬仲之奔齐:盖二百八十六年矣。五传至齐宣王,封弟田贵于母邱,以陈胡公故,赐姓胡。其后又兼以食邑为氏,曰母氏、曰邱氏、曰胡母氏。其西迁至巨鹿者,又为巨鹿氏。承先人之余续,世代皆以孝友为本,耕读传家。因而瓜瓞绵绵,螽斯衍庆。子孙昌盛,代多显达。

    至于筠连之母姓,则溯自赵宋之母大鹏,大鹏官至大司徒,以平黄州巨寇功封全国公。大鹏孙世智,亦以军功闻,世智长子曰孝,迁居湖北麻城孝感乡。

    及满清入主中国,当四川丧乱之后,土地荒芜人丁锐减,遂徒湖广之民以实川。孝感之裔孙母大千因率家人越三峡,入夔门,溯江而上,卜居于筠连。为本系之始祖,传约十三代至海溢,尊奉为一世祖。迄今已二十五世矣。

    慨自母氏得姓,二千余年间,子孙繁衍居处已遍南北东西。然而兴衰更迭,人世沧桑,以致族谱修辍不时,阙漏日多。如迁居孝感至清初四百余年间,自孝感迁筠连约二百年间,世系均无传,又自南宋瑞平至今七百余年间,母氏岂无一人出类拔萃,功业著于当时,才德足资景仰者乎?惜无及时记载,或虽已见于当时以及后之典籍,而子孙未采访以入族谱。是祖德之不漳于后世,不亦可长太息者乎!

    有鉴于是,族之有识之士乃相与谋修族谱。咨于诸长者,皆无异议。因此采材料,访耄旧,记口传,订讹误,自一九九八年十月起,惨淡经营,历时五载余,终竣厥工。念斯举之匪易,爱为之序悼成惕轩教授。

     摊开一卷卷的《陈氏族谱》,陈胡公的后裔从淮阳往全国各地及海外迁徙的足迹历历在目。以现有的族谱显示:历史上,陈胡公后裔因国变,不得不离开祖地陈国外迁,最初形成山东陈完、太康陈亢、开封陈留、柘城陈惠公、原阳(有的认为是兰考)陈衍公、固始陈温公六大世系分支,后又繁衍分出很多世系外迁往祖国各地和海外。岭南是胡公后裔分布最多的地方,居住较为集中。唐朝时,被派往闽地平蛮的陈政,被尊为“开漳闽王”,是胡公后裔最有代表性的一支。至今岭南胡公后裔的居住地里设有宗祠。另外,陈姓的一些胡公后裔,在历史上又派分衍变成胡姓、袁姓、田姓、孙姓、母姓。

    另据载: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康熙乾隆时期,因“红巾军之乱”、“张献忠屠蜀”等事件,造成云贵地区人口稀少,便出现被称为“湖广填四川”的三次大的迁徙潮。由河南、山东迁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胡公后裔,随着移民迁入四川、重庆,然后又进入云南、贵州。目前他们发展成当地的大姓、望族,人口近20万,约占当地总人口的5.8%。作为妫满后裔,当地的姓有胡姓、陈姓、袁姓、田姓、孙姓、母姓等,以胡姓最多,云贵川地区有118000人,其中在四川筠连县就有44支,全县20个乡镇都有分布,人口11000人。他们的各支族谱上神联写为“安定家风源流长,苏湖世泽振千秋”,铭记自己是胡公后裔,根在中原。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