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5|回复: 0

    筠连诗人巴芒品诗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2 23: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芒品诗:之一(2012-03-28 12:56:04)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1、【开胃菜。歪批】每一首诗歌,都会招来不同的目光

             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评委、著名诗人赵丽华的《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 另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这一只蚂蚁引发了口水无数,有人说好,有人说这诗写的什么东西!我说反正他是赵丽华写的,后果是引出蚂蚁无数,一时蚂蚁诗歌无数,无数蚂蚁乱爬。

          有这样一首诗《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墙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 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首好诗,反正这诗的作者于2010年10月,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你说他好就好,你说他不好它也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的得意之作,奖已经发出去了,要不回来了。写这诗的仁兄,名叫车延高。

          说到鲁迅文学奖,我就想到鲁迅,想起他的一首散文诗《秋夜》其中两句:“在我的后园,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子如是今人写出,必为废话或是病句晚期。但这是鲁迅所写,大文豪,那就得通过专家之手进行复诊,我百度到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回答:“鲁迅没有直说“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分成四个短句,后两个短句还有重复之嫌。在语调上,这是鲁迅沉重心态的反映。他出门来到后园,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了一株枣树——这也是作家的视野所及,录为文字的一种客观表现。另外,鲁迅的语气和文字,在这里显示为一个徐缓的情态,为后文设下了伏笔。仿佛表示:作家心中愁闷,需要到后园来静一静,寻找一份暂时的安宁!”但是我还是不太满意。我想如果是鲁迅先生或者他家里人都喜欢吃枣呢?两颗枣树并排而立,在园里的秋夜硕果累累,让先生看了一棵又忍不住看另一棵。后来叶子掉了,枣子也被打光了,引发了作者的无限伤感,才留下“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句子。因为是鲁迅,“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必值得好好探讨,探讨得多了,也就成了千古名句。

          再往前看,就要说到李白写月亮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今天看来,可谓诗意平平,说不上佳构良作,比起他的另一首《把酒问月》差远了(据说这首还涉嫌抄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但就是那首可谓李白写月亮的诗歌中最为差劲的一首,却偏偏上了教科书,世代吟唱,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静夜思》,所以专家们说:“《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宇宙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为什么?因为他是诗仙,专家们在选编教科书时就难免会注重诗人影响而忽略文本本身。

          我胡说八道半天,其实无非想说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我愿意去读别人的作品。同时希望更多的写作者在写作诗歌的同时,也把关注目光投入别人的作品里去;在营造自我诗意世界的同时,也进入他人的诗意世界。



    2、不是每段怀念,都是美好回忆

            我想爬进你的梦

                         文/金指尖       评读:巴芒
      
          我知道你在张望
      我看见你窗前的兰花又开了花
      和你孤独的忧愁一样
      我很意外
      朦胧的雾岚总是藏匿你的心事
    .
      如果有足够胆识
      我想爬进你的梦,看看你的心跳
      而此刻,却成了咸亨店前的孔乙已
      蹲在自己窗前
      用缺水的笔为寂寞添几粒茴香豆
    .
      昨夜的青稞酒还遗忘在篝火旁边
      这本不是什么坏事
      一场雨醒来,从梦里伸出亿万只手
      一寸寸抹掉昼与夜的界限


        这首“怀念”之作,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思念之苦,强烈表达自己的思归情绪,语浅,情很深。

         第一节写“我知道你在张望/我看见你窗前的兰花又开了花”,我在看你,你在看我,都是用心在看,“兰花”年年开放,兰花也是守望者的眼睛,表明守望之苦。“我很意外/朦胧的雾岚总是藏匿你的心事”,委婉,含蓄,暗示守望的惆怅和悲愁无处诉说。

          “如果有足够胆识/我想爬进你的梦,看看你的心跳”,“而此刻,却成了咸亨店前的孔乙已/蹲在自己窗前/用缺水的笔为寂寞添几粒茴香豆”。第二节通过强烈的对比,由虚到实,虚实结合,错落有致,腾挪自如,引出现在的寂寞和孤独。

           “昨夜的青稞酒还遗忘在篝火旁边/这本不是什么坏事/一场雨醒来,从梦里伸出亿万只手/一寸寸抹掉昼与夜的界限”。再一次承接上意做出引申,醉了,醒了,都是不尽的思念,这深刻的思念已无昼夜之分。“亿万只手/一寸寸抹掉昼与夜的界限”,传神地写出刻画出回想往事、愁绪万千的情怀。

            整首诗笔调凄婉,声情并茂,营造出了凄婉感人的气氛。有点“停灯向晓,抱影无眠”的味道。不足之处是遣词用句上还不够精准。如“我看见你窗前的兰花又开了花”既不简练,也较平淡,能否改为“我看见你窗前的兰花谢了又开”之类的写法(与作者商榷)。等等。


    3、换位的美感

          我的瓷器
                 文/苏堤春晓   评:巴芒

      女儿是我的蝴蝶
      她笑,我就飞了
      女儿是我的瓷器
      她哭,我就碎了
      女儿是我心头的露珠
      她摇,我就掉了

          这首诗很短,计41字,很精致,也很耐读(这组诗歌第二首写得比较长,个人觉得不如这首)。

         这首诗歌,从文字看来,有着巧妙的布局,用适度的语言来包装着隐忍着的深切情感。辞藻并不华丽,貌似遵循着自然法则把心事向读者娓娓道来,以这种方式来表述亲情,似乎更令人称道。

         可是,又不是这样的。他在语言上还是有一些花招,营造出的错位感美得让人吃惊。“女儿是我的蝴蝶/她笑,我就飞了......”,按常理来讲,女儿是蝴蝶,笑的是女儿,很多人会承接这层关系,接着写写女儿的笑容有多美,但是不,作者跳出了俗套,他写女儿笑了,自己“飞了”,自己幸福得心花怒放;下面两句是同样的道理,“女儿是瓷器”“哭了”,自己的心“碎了”;女儿是“心头的露珠”,“她摇”,“我就掉了”。一种句式贯穿始终,了无痕迹的换位,却让人感觉不到繁琐。只因为这种换位花招其实是种写作手法,在语言上凸显出陌生感是为“诗心”服务的,它造就的语言环境如梦似幻,让人产生“庄周梦蝶”的迷幻感。很美。我们读诗,只要能有些东西留在心里,无论是语言上的还是情感上的,这就够了。

          这首诗歌,无艰深晦涩,也不无病呻吟,不玩文字游戏,这种诗性的自然流露,如香茗陈酿,让人回味无穷,令人称道。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对这首诗歌有点浅短的看法,似乎这样安排句顺,层次会递进些:

    女儿是我的露珠
    她摇,我就掉了

    女儿是我的蝴蝶
    她笑,我就飞了

    女儿是我的瓷器
    她哭,我就碎了

    我想我的意思作者懂的,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4、回眸处,故土家园

    家乡地理
          文/周书超          评:巴芒

    八百里的伏牛山 向南
    六百里 是汉江
    是祖先们养殖和打捞
    《诗经》的地方

    中间的周庄
    是他们脱在路旁的
    鞋子

    三百平方公里的盆地
    母亲的柴米油盐
    母亲的痛

    向西时断时续的官道
    父亲担柴时的关节炎
    也是祖宗奔赴长安的
    寸寸断肠

    沿着淮河向东流
    我《编花篮》的妹妹
    正穿着出嫁的衣裳

    周庄 含在我眼中的一滴泪
    也是以小麦玉米红枣的乡音
    照亮我的人间月亮

        “伏牛山”、“汉江”、“周庄”、“长安”、“月亮”等词汇都是客观存在,又都成了诗歌作者形而上的精神载体。在作者笔下安静出现,不张扬,不矫情。甚至有时会有种错觉,作者是否安于寂寞的怀想,或是安于尘世的遗忘。可我的感觉欺骗了我,诗外那浓浓的感伤被作者悄悄隐忍,引经据典的背后却是“流泪月亮”的气息,是感慨回不去的故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园)。这种引而不发、哀而不伤、疼而不吟的的思想,被作者放入个个可感的画面,让我们自己去看,动静相宜的生活气息“母亲的柴米油盐/母亲的痛...”;光阴色彩的明暗“祖先们打捞《诗经》的地方”“含在我眼中的一滴泪”“照亮我的人间月亮...”;空间温度的落差“八百里的伏牛山”“三百平方公里的盆地”“中间的周庄”......

         我们常说:一首诗作最忌讳平庸、寡淡、无聊、无味,以及各种干巴巴的标语口号式的语言等。你可以追求主题思想的深刻,但不能忘记“质朴中见厚意、平淡中寓深情”言近旨远的立意法则。一首诗歌,能引人入胜,也能带人离境,这已经算是佳作成功的一半要素。这首诗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通感、借代、比拟手法,将虚景实之,实景虚之。并且叙述的灵动、转身和拼贴,都天衣无缝,过度自如。

    5、情到深处最动人

            哑妻
                文/雨后春笋          评:巴芒

    她每天至少和锅碗瓢勺交谈
    三次,哗啦啦的水
    弹奏美妙的音符,她支起耳朵
    用心倾听,岁月流失的声音

    她也喜欢和黄狗、花猫,倾谈
    米粒,诗意般撒出弧线
    无论诗句多么深奥,小鸡
    轻轻一啄,便一目了然

    日子,在一片春光中打开
    放眼远眺,看见上工归来
    的丈夫,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

    两只手,开始翩翩起舞
    喋喋不休,秀眸闪动
    一腔情思,最是那
    低下眉头的微笑,恰似
    三月盛开的桃花,妩媚动人


          这首诗歌,应是生命的礼赞!可是,读着这礼赞,心里不由得生长出了疼痛感。

          通篇文字都在叙事,作者像是冷静的旁观者,坐在那儿,淡然而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一个哑女的生活片段,“她每天都要和锅碗瓢盆”“交谈”,她会“支起耳朵”,用心倾听“岁月流逝的声音”(虽然她可能听不出声音,“十哑九聋”),她会和小动物们交谈(虽然她说不出话),她会守望上工回来的丈夫,丈夫回来她会喋喋不休地和他比划着讲话,她也一样有着妩媚的笑容,低头的微笑也定如水莲花一般的娇羞!水质一般清亮的女子,不叹造化弄人,她的生活依然这般阳光温暖,如山里盛开的百合,单纯洁净,怎不让人平生疼爱之心!

         生活是如此简单,哑女的生活态度对我们很多浮躁不安、怨天尤人的健全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个警示。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温暖得让人疼痛的诗意画面。

         诗歌,是才情体现,是思想火花,是心灵独白。哑女如此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最美。而发现这美是因为作者有颗热爱生活的心灵,有双发现生活本质的慧眼,她把哑女放在平等生活者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冷静而客观,是对残障人士最大的尊重。诗如其人,作者笔下的哑女对生活是如此深情,她承载着作者的生活态度,对生活也用情很深,情到深处最动人。

         如是。

         诗歌写得很美很有煽动力。语言上可再琢磨一下,如:“她也喜欢和.....”“也”字可删,删后语意更肯定;再如“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可否成为“她的心就成了蝴蝶”,表明在飞,心花怒放了,更形象指意可能也更准;“两只手,开始翩翩起舞”“开始”二字不要更好,意思链接更紧,一气呵成;“最是那低下头的微笑”中的“最是那”三字感觉有“添足”之嫌,因为这个太容易让我们想起徐志摩的那首诗来了,你这样一用,后面句式里还有“恰似”二字,前后呼应,似有强调之意,感觉就像在套用徐诗,这是和诗歌“贵在出新”的创作追求相悖的;而不用“最是那”三字,感觉就完全不同。那文字既不为诗歌增色,也不为意境加分,可有可无,不要为好。等等。(纯属个人见解)

    雨后春笋的争鸣:

    “她也喜欢。。。”这个“也”字的添加是因为前边第一节是和锅碗瓢勺交谈,第二节和黄狗、花猫倾谈,所以加了也。

    “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可否成为“她的心就成了蝴蝶”,表明在飞,心花怒放了,更形象指意可能也更准;我感觉“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比“她的心就成了蝴蝶”,更形象。

    “最是那”只是三个字相同,后面的完全不一样,其实也不是套用徐志摩的诗句,因为我是根据前面的诗句递增而添加的,这样更准确。

    巴芒再论:

         像春笋这样把自己的写作思路拿出来交流是值得称道的。

         但我认为不要那个“也”字一样有那层递进关系,因为提了行,我的意思是可用可不用的字尽量不用。诗歌语言尽量精炼。

        “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那句,也不是不可。但我觉得语意相对直露且稍显游离,和我建议的句式相比,不是说我所建议的就好,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可以推敲。
       
        “最是那...恰似...”的那句我是说句式和徐诗何其相似,徐诗为: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你的句式为:

         “......最是那
          低下眉头的微笑,恰似
          三月盛开的桃花,妩媚动人”

         你看何其相似!即使你没受这诗影响,按自己思路在写,但因徐诗在前,且太有名,就会给人套用句式之感觉。就如我在前言【歪批】里说李白涉嫌抄袭张若虚一样: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有几句是: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几句是: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我不敢说李白写这诗是参照了张若虚的,但这意境和所引发的哲学思考却又是何其相似!而张的诗要早于李的诗,所以我说李“涉嫌”。(而写月亮的诗歌当以《春江花月夜》为首,闻一多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题外话)。我的意思是想说能避嫌最好。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5


    阅读(23)┊ 评论 (3)┊ 收藏(0) ┊转载(0) ┊ 顶▼ ┊打印┊举报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