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2|回复: 0

    清代民国时期南丝绸之路上宜宾的蚕丝业 筠连人功不可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9 18: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清代民国时期南丝绸之路上宜宾的蚕丝业
    凌受勋
    ( 宜宾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宜宾 644002)


    摘要: 南丝绸之路上的宜宾具有栽桑养蚕的良好自然条件,蚕丝业是清代叙州府长期以来传统性的一项重要产业。清代民国时期宜宾是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之一,是南丝路上生丝和丝制品重要的购销集散中心。但至清末,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宜宾蚕丝业远远落后于近代丝绸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了适应南丝路上国际贸易的要求,民国时期宜宾以筠连为中心进行了蚕桑改良; 云南商帮进入宜宾开展丝茶贸易,投资发展蚕丝业,也为宜宾蚕丝业注入了活力。清代民国时期宜宾蚕丝业为川滇经济的发展和古南丝路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清代民国时期; 南丝绸之路; 宜宾; 蚕丝业; 国际贸易; 贡献

    中图分类号: K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5365( 2016) 09- 0082- 08


    南丝绸之路是由四川经云南到达缅甸和印度的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宜宾是南丝路上辐射川滇的重要节点。至清初南丝路已拥塞不通。清雍正时清廷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结束了酋长制下云南割据封闭的局面。清代滇川“铜盐互运”使通过川滇叙府、昭通、东川和曲靖的古南丝路在沉寂多年后重新活跃起来。[1]47-53这就使四川及宜宾的生丝及其丝制品,进入滇西边境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清代民国时期,生丝或由川帮商人集中运到下关,转由滇商经腾冲出口; 或由滇帮商人到四川收购生丝,或制成“解丝”运回云南出口。南丝路从成都经叙府、盐津、昭通、曲靖、昆明、下关,永昌、腾冲,达缅甸瓦城一路畅通。


    一、宜宾传统养蚕的自然条件和蚕丝业发展的经济动力。


    宜宾具有适宜养蚕的优良自然条件。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发展蚕丝业,既可弥补粮食收益的不足,也可弥补因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


    ( 一) 宜宾蚕丝业核心区气候适宜养蚕


    清光绪《叙州府志》记载“丝,庆符、南溪、高县、筠连、珙县、雷波志皆有”“青㭎,郡人斩其大者,令发芽长二、三尺,谓之火芽以饲蚕,即山茧也。各厅县皆产,今宜宾也多养山蚕者”。①叙州府( 宜宾) 蚕丝主要产区是南六县( 筠连、珙县、高县、兴文、长宁、庆符) 、宜宾县、南溪县。1942 年春,茂恒丝业公司总技师戚隆乾前来下川南一带,以筠连为中心,做蚕桑实施情况调查,其《四川南六县蚕桑报告书》曾论及宜宾蚕业核心区气候与蚕业的关系: 如果从筠连北端的边境,及其南部的孔雀场,画两根平行线,穿过高县的南部,而达珙县的边境,那么南六县蚕丝中心区,都可以包括在平行线中间,这个中心区约长 150 华里,宽 100 华里。筠连的气候可以代表诸产蚕县的气候。筠连蚕期气候,4-5月平均温度 14℃,相对湿度 81/100,雨天 18 日,雨量 200 毫米; 8-9月平均温度15℃ ,相对湿度 83 /100,雨天 34 日,雨量 200 毫米。高、珙各县每年平均温度高于筠连 2℃,都在适宜养蚕的优质气候区间。[2]114-115


    ( 二) 宜宾蚕丝业发展的经济动力


    养蚕的收益可弥补粮食收益的不足,是劳动力过剩的宜宾蚕丝业发展的经济动力。宜宾处川南盆周丘陵、山区,山多田少,人民生计除农业外,别无可谋。民国《筠连县志》的账算得更明确一些: 全县黄谷产量约为 10 万市石,加上开荒增产结果,最大量不过 16 万市石左右。土地面积又无法扩张,除注意农田水利建设以稳定收益外,其余唯有努力于副业增产,按 1946 年春茧期间黄谷市价,每市石值 2 万元,约合法币 32 亿元,同时,春期全县所产改土鲜茧 16 万公斤计,平均价为每公斤 7 500 元( 改土平均计) 约合法币 12 亿元,占农业正收益 40% 。以经营价值而论,仅耗去全年劳力 10% ,土地面积 20% ( 以 16 万公斤鲜茧所需栽植高刈桑面积估算) 。[2]105


    蚕丝业是保证农村增收的重要产业。叙府民谚道: “勤喂猪,懒养蚕,四十八天见老蚕。”比之于终年劳作的喂猪来说,养蚕实在是便捷之事。叙府民谚又道: “剩桑争秧,剩秧争桑。”即是说: 雨水特多之年,干涸的农田皆可灌溉,自然禾苗不够栽种,而有争秧的事发生。但雨水既多,气温必定低湿,采桑自然困难,蚕虫受风雨侵袭,存活下来的自然减少,树上就有桑叶剩下来。这样利于农事的气候,必然不利于桑事。川南叙府气候春季雨水少,干旱之年特多,旱灾为旧时农村常见灾害。而养蚕恰好可以补充因旱灾给农户带来的损失。这也是历来官府劝民以农桑为重的一个重要原因。[2]114


    二、清代宜宾的蚕丝业


    清代由于宜宾地方当局引导百姓致力于“重农桑”,宜宾成为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但至清末,宜宾的蚕丝生产逐渐落后于近代丝绸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 一) 宜宾是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之一四川是丝绸大省,清光绪二十至二十二年,法国里昂商会中国考察团,从云南经叙府入川对四川丝绸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报告将嘉定、成都、潼川、保宁、顺庆、叙州、重庆府,及合州、泸州等列为四川主要丝绸产区,叙州府年平均产丝为80 000公斤,低 于 临 近 的 嘉 定 府 ( 年 平 均 产 丝712 000公斤) ,高于泸州( 年平均产丝 10 000 公斤) 和重庆府( 年平均产丝 17 000 公斤) 。[3]11


    ( 二) 清代叙州府地方官恪尽职守,致力于“重农桑”


    蚕丝业是清代叙州府社会长久以来传统性的一项产业,是对农业的重要补充。叙州府地方官对“重农桑”予以贯彻和实施。


    光绪《珙县志》载清世宗雍正帝于雍正二年给各省督抚的上谕中说: “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谨念民倚重农务本业,已三令五申矣……在舍旁田畔以及荒山不可耕种之处度量土宜种植桑柘,可以饲蚕……其令有司督率指画,课令种植,仍严禁非时之斧斤,牛羊之践踏,奸徒之盗窃,其为民利不小。”[4]136 -138光绪《珙县志 · 农桑志》:“珙邑无平地与泽,总谓之山,农可耳。其夹于两山之间,类乎平地与泽者,曰沟田。汉人耕之则不畏险峻,佃土树艺者半皆苗族。惟平畴甚少,生谷甚微,往往资食于他邑。近因前令曾多方劝导,虽山巅水湄亦遍垦种……而丝绵菽果之利也骎骎乎渐兴焉。”[4]135-136此志提供了一个实施“重农桑”的样本,叙州府各厅县主政者无不致力于“重农桑”。


    周春溶,字巳村,浙江诸暨人,乾隆乙卯时南溪县令,在任时“春日巡行,田野见力农者,停舆劳以果实,又刻《蚕桑宝要》遍给士庶,示以种植养育之法”②。道光时南溪万清涪《南广杂咏》道: “学修蚕福祀蚕娘,学问桑畦采绿桑。一卷蚕桑传宝要,十年士利识籧筐。”万清涪自注道:“邑中自周巳村县尊刻布《蚕桑宝要》,始识种桑养蚕之法。”③至道光时,其遗政,仍为当时种桑养蚕的南溪人忆及。


    清光绪年间宜宾县知县国璋从贵州购山蚕种 2 万,派养蚕师傅数人在吊黄楼一带选择长有青㭎树的山,教乡民放养的方法,给放养的农户予适当补贴,这一办法吸引了很多乡民参加。蚕结茧子后,总共得到茧子近 30 万个。


    ①乾隆二十七年胡瀛在《高县学宫戟门碑记》中有“劝农课桑,期厚民生,迩来高邑父老子弟已相生相养于春风大泽中矣”句,可见当时在官方的倡导下,养蚕栽桑在高县已蔚然成风。[5]783


    清乾隆时筠连知县沈世基《通禀在案》陈述: 县民风尚“皆朴实,勤于耕稼……当春夏之时,也知养蚕做丝,但未得法,做丝不多,卑职籍隶浙江,深知养蚕之益,乾隆十年授以缫丝做锦之法,今始蚕桑获利。”[6]35-36清咸丰时知县张奋翼“始劝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倡导县人养蚕种桑。[2]104至同治时仁寿县苏某来筠连,倡导发展土车粗条丝,并联络同行( 含丝、织、皱帕、丝线、丝绵作坊业主) 结成丝帮。至光绪末年,蚕丝丰收达到6000 担。时有专业丝坊200户,大车300余台,缫制粗条丝3800把( 每把重16斤4两) 总计 62300两。筠连人把“养蚕大神”“桑王其人”列入“神主牌”,供于神龛,进行祭祀。④清末民初筠连县,已成为川南的主要产茧区之一。蚕丝列于县中大宗特产首位。[6]36


    ( 三) 清末宜宾蚕丝生产远远落后于近代丝绸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宜宾蚕丝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生产出的蚕丝不仅良莠不齐,质量也日渐低劣,很难适应近代丝绸工业集约化生产要求。


    第一,以劣质品种桑叶饲蚕成习,优良桑树品种推广不力。宜宾蚕桑区很少以整块田土专植桑树的。各县向无专门苗圃来育苗推广,其赖以补充者全靠外运。只靠民间育种,量小费宏,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蚕桑业的发展。[2]110第二,蚕种退化。清末民初叙府( 宜宾) 各县饲养“土蚕种”,蚕种皆由蚕户自留种蚕,未经过严格选择,难遏品种退化之势,致使蚕茧变薄,茧质较差。[2]115-116第三,养蚕技术粗疏、低劣。用人体体温将蚕卵“催青”孵化,比蚕卵孵化正常温度高华氏 20 度,甚至致蚁体干涸而死。[2]116以养“懒蚕”方法饲蚕,以后蚕茧决难优良。品种先天不足,加上后天饲养不良,蚕室、蚕俱概未消毒,故病毒丛生,蚕死颇多。[2]116-117第四,缫丝工艺粗糙,致丝质受损。“令人难以想象的粗糙和不规则,是四川丝的典型特征。[3]10”清末叙州府生丝缫制也是这种情况。土车丝户对鲜茧的处理失当,致真菌寄生,引起虫害。将茧子烘干时处理不当,使茧质变坏,丝量减少。缫丝工具极为简单,系以木质大型丝车直接置于土灶之旁,煮茧、缫丝皆在一大锅内进行,茧中之烂蛹与不洁物等随丝上车。[2]130-131

    这种情况延续到民国,宜宾蚕丝业已很难提供优质生丝进行国际贸易,因此,民国时期,以筠连为中心,宜宾蚕桑业进行了改良。


    三、民国时期面向国际贸易的宜宾蚕丝业


    处于南丝路上的宜宾蚕丝业,其产品由滇帮外销滇缅,进入国际贸易。其核心区筠连县业内人士分析筠连蚕丝市场道: “横观本县蚕丝业经营之历史,可得出结论: 产田自我,销赖滇商。因条丝之最大销市,仍经由本县部分销商及丝经纪之媒介,而归滇商统购,运销印缅,以供中等以下人家的被服原料。印缅地居热带,其国民之着粗绸衣,有如我乡民的服用土麻布。至厂丝分扬返丝和洋纺丝二种,仍多以印缅为销市,盖滇胞与缅人互结姻娅,历史信誉甚著,而本县与滇商地境毗连,友谊也密,故二地人民于近二十年来,无形间有其经济之连销”[2]132


    ( 一) 以筠连为中心的宜宾蚕桑改良


    蚕桑改良意在加强指导,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生产设备,从而提高蚕丝质量。


    1、设立专门的蚕业推广机构。民国三十年四川省蚕业推广委员会设直属筠连指导站,民国33 年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第六蚕业指导区成立,主持筠连、高县、珙县三县蚕业推广业务,并与筠连茂恒丝厂合办指导所。同年改设为四川省第六蚕业督导区,区址在筠连玉壶井。督导范围扩大为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包括宜宾、筠连、高县、珙县、庆符、兴文、长宁、南溪、江安、沫爱 10 县( 局) 。[2]133-134并于筠( 连) 、高、珙各县境内,分设催青所 2 所,共育指导所 7 所,普通指导区 4 区。除督导区人员外,又调用茂恒丝厂员工 200 名,由其推广股股长带队率同工作。主要工作为推广良种和合办苗圃等。[2]133-134民国三十六年,筠连县政府责成各乡镇以蚕桑为生产运动中心,由县垫款购买桑苗和蚕种,协议提高蚕价,以促进养蚕业发展。[2]135


    2、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民国三年筠连县知事韦可经创办县立乙种农业学校,设三年制蚕学科,并设有简单蚕室、调育室,并试育新品种( 欧洲种、日本种等) 。至民国十四年停办,办学 11年。[2]133各县皆自办一批农业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九年据省政府令成立四川省立宜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其蚕桑专业以研究栽桑、养蚕和蚕种改良为主。[7]48此一番作为,为宜宾蚕桑改良培养了一批人才。


    3、筹建机械丝厂。民国十八年,筠连县士绅筹集资金 6 万元,筹设机械丝厂腾川丝厂于县境定西河岸,初意建木机丝厂,后决定建铁机丝厂,向重庆大新铁工厂订购锅炉和缫丝机,由日本工程师来安装,腾川丝厂民国二十年始建成。[2]123


    蚕桑改良遇到很大的阻力,施行时乡村中的保守势力,鼓励扭打蚕业工作人员,在县城贴标语、发宣言,号召捣毁推广机构和茂恒腾川丝厂,轩然大波,由筠连,波及高县、珙县,使推广计划夭折。[2]134 - 135


    ( 二) 云南商帮进入宜宾开展丝茶贸易,投资发展蚕丝业,为宜宾蚕丝业注入了活力


    1、 云南商帮到宜宾的缘由


    咸丰六年至同治十二年在大理建立的杜文秀政权重视发展对外贸易,曾在缅甸瓦城建立“元兴”“元发”商号,以黄丝、茶叶、石磺等销往缅甸换取棉花、棉纱运销云南; 此外,还收购普洱茶,用以换回四川的黄丝销往缅甸。当时每年销往缅甸的黄丝及石磺约400~800驮( 每驮150市斤) ,换取瓦城棉花1000 余驮,运回大理( 下关) ,后转运至昆明、叙府、重庆、成都。滇西通往缅甸的交通枢纽下关汇集了逶西、四川、临安三大商帮。腾冲成为滇缅边境出口转运站。光绪年间,清廷被迫开放蒙自、腾越和思茅三关,棉、丝构成了云南和缅甸最主要的进出口商品。[8]367光绪二十年( 1894 年) 中英“滇缅商约”规定“由云南进入滇缅的商品,除烟酒不许进口外,其他产品均不收税”。以生丝为例,如从仰光进口,则要征收 15% 的进口税,自滇缅道进口则不收税。生丝和丝织品在缅甸的市场需求很大。[9]79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 腾越设关后,下关原有的逶西、临安、四川商帮急剧分化,逶西商帮扩大分化为喜洲、鹤庆、腾冲商帮,1912 年以后,这三大商帮,形成了滇西三大商业集团。这三大商业集团皆经腾冲海关从事滇缅对外贸易。[8]428-429


    1912 年以前经腾冲出口的黄丝占出口总值的70% 。按当时黄丝价格每5斤值关平银 1 两,1912 年出口黄丝值关平银 46 万两,折合黄丝230万斤。[8]363-366民国八年( 1919 年) 由该关出口的黄丝值关平银 172 万两,折合黄丝 860万斤,比民国元年增长 4 倍。[8]367据民国二十六年腾冲关册记载: “生丝系来自蜀省,该省中部各县,西至嘉定,东迄重庆,均为产丝区域。[10]109”而宜宾就在这个产丝区域内。


    当时古南丝路西干道是由会理经永仁、盐丰、宾川达下关,行程 15 天左右,这条路在民国以后,特别是汽车运输通车后就废弃了。东干道上的咽喉要地叙府更显得尤为重要。[11]63

    2、 滇西鹤庆、喜洲、腾冲商帮在宜宾


    清末至民国时期滇西鹤庆、喜洲、腾冲三大商帮皆到宜宾,将生丝和丝织品经南丝路运送回云南出口。以滇西白族地域最早形成的一个商业集团鹤庆商帮为例,鹤庆商帮中的 10 大商号福春恒、兴盛和、恒盛公、日心德、南裕、泰德昌、庆顺丰、庆正裕、福兴、复协和皆在叙府设立分号。[8]431滇商最初经营的条丝,系原产地抽好的生丝。但此种生丝到售卖,又需分级,解为细丝( 洋纺)才能适用。民国时期为了适应滇缅市场丝绸现代集约化生产需要,宜宾蚕丝业由滇商出资办厂,从单纯生产条丝,扩大为生产“洋纺”。在宜宾经营丝和丝制品的滇西三大商帮,择其要者有:


    ( 1) 兴盛和( 鹤庆商帮)


    由鹤庆人舒金和、舒卓然、舒程远三人在光绪初年成立,总号设在鹤庆,在建昌、叙府、富宁、嘉定、成都、会理等地开设分号,销售云南茶叶、土特产,再采购川丝出口,运至腾冲销售。光绪末年兴盛和分为 6 家商号,其川丝运回下关,除“怡和兴”一家仍由建昌至下关外,其余 5 家改由宜宾经盐津、昭通、昆明、下关、腾冲,至缅甸。“怡和兴”则以一部分货物由宜宾运重庆,转上海,交邮局寄仰光。兴盛和、福春恒、茂恒、永昌祥等滇西大商号,出口的黄平均为每年 20~40万斤。[12]231-232

    (2) 福春恒( 鹤庆商帮之首)


    福春恒居鹤庆商帮之首,业务包括马帮、解丝、钱庄、航运等方面,遍及大半个中国。清光绪二年( 1876 年) 由鹤庆籍腾越总兵蒋宗汉及当地商人明树功、董益三合伙创办,在缅甸瓦城、云南昆明、蒙化、鹤庆、镇南、漾濞、弥渡等地设立了分号,后逐渐发展到川康一带,在重庆、宜宾、泸州、成都开设了分号。由川境各分号购买条丝运往瓦城。1918 - 1924 年福春恒在嘉定、建昌、宜宾、成都等地共设厂 18 个,年产洋纺“狮球牌”5 000箱( 20 万斤) ,畅销缅甸市场,并销到印度一带。为了及时转运解丝,福春恒购置 500 吨“滇新”轮一艘,航行于宜宾、嘉定之间,有时也到宜昌、汉口运送其他货物。[13]45-65


    (3) 永昌祥( 喜洲商帮之首)


    永昌祥是近代云南经营进出口贸易卓有成效的大商号之一。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年) 由严子珍( 喜洲人) 、彭永昌、杨鸿春( 喜洲人) 等人合伙成立,“同人经商已历多年,创立永昌祥字号于云南之大理下关,分设大理府城、滇省、丽江、维西,又四川之会理、叙府等处”[11]47民国二十八年在筠连建筠连协利丝厂[2]127。永昌祥经营生丝、茶叶、棉纱、猪鬃、大烟、金银、外汇、山货、药材等业务。其中生丝主要销缅甸,茶叶主要销四川,因此有“川茶销滇,缅销川丝”之说。


    1917-1937 年在永昌祥历年积累的 400 多万元中,叙府、昆明、瓦城三个庄号占了 99% ,其中又以叙府一地占第一位。[11]63永昌祥前期和彭永昌合伙前,彭永昌即来往于叙府、会理间做丝茶生意。设立叙府庄号,最初由杨冲霄主持,其后是严玉山、杨润馨,而长期主持( 1912-1947年) 的是杨润馨。民国时期永昌祥经营川滇贸易,以叙府为基础,先后设立分号于嘉定、筠连、合川、重庆、成都、万县、宜昌,以叙府辖重庆、筠连、嘉定,在川北潼川、顺庆等地设立临时采购站,主要经营生丝、茶叶和大烟。生丝和茶叶始终贯彻 其 经 营,成 为 50 年 历 史 上 的 两 大 商品。[11]63永昌祥 1920-1935 年在乐山、宜宾设纺丝厂,平均每年经南丝路,从腾冲出口“双丝牌”洋纺 6000 箱( 30万斤) 。[8]367贴“双狮”商标的永昌祥洋纺是缅甸市场上的名牌产品,价格比一般商号高 20% ~ 30% 。[14]133


    (4) 茂恒( 腾冲商帮之首)


    茂恒是 1950 年前云南省民族工商业中规模最大,资金最为雄厚的商号。茂恒前身春延记在光绪元年( 1875 年) 前便在腾冲开展经营活动。1928 年由腾冲春延记和顺昌茂两家商号的四位主要继承人合并组织成立了茂恒,主要经营滇缅间的进出口贸易。总号设腾冲,在昆明、保山、顺宁、下关、昭通,及宜宾、重庆及缅甸的曼德勒设立了分号。1938 年又将分支机构扩展到三十多个地区( 包括筠连) ,开设了黄丝、棉花和茶叶加工厂。茂恒最初几年也和其他商号一样从四川采购生丝成品运销缅甸,每年最高销售到4 000包( 每包约重 50 市斤) 。后茂恒在筠连建缫丝厂,向养蚕区收购蚕茧,建发电厂一座供缫丝用,黄丝成本降低,年销量达到 7 000 包,居同业之首。[15]81-84


    茂恒宜宾分号是茂恒总号在四川的最重要的分支机构,下辖成都、重庆两个分号,还有筠连茂记腾川丝厂和宜宾陶记、凌记两个络丝厂。茂恒宜宾分号的本部设在宜宾城下走马街,在滇南会馆大门对门,有五开间的门面,门面后有两个天井,后门筑有石梯可直通金沙江边茂恒运送生丝、洋纺丝产品等物资的私家专用码头。宜宾茂恒分号本部也作茂恒货运堆栈。抗战期间茂恒宜宾分号经理杨瀛亭捐资法币 20 万元购买飞机。为便于城中人“跑警报”捐资修建宜宾城西郊一座10米长的石桥,后被称为“杨公桥”。杨瀛亭是抗战期间宜宾捐资最多的一位滇籍爱国商人。[16]483-484


    (5) 永茂和( 腾冲商帮)


    道光三十年( 1850 年) 腾冲人李永茂在缅甸开设永茂祥店铺,从事边贸。光绪二十三年改组为永茂和公司在腾冲从事进出口贸易( 包括丝茶) ,通过川商“协心美”购买筠连条丝运销缅甸。抗战期间,在重庆、宜宾、自贡建立分号,在宜宾购置了房产做长远打算,开展了重庆、宜宾、昭通三地连成一线丝绸业务。抗战胜利后,保留重庆、宜宾两分号,裁撤自贡分号,集中力量采购生丝运至缅甸销售。[9]66-71永茂和、茂恒、永昌祥、庆正裕等几家滇商曾合组“滇缅生丝公司”以图垄断川、滇、缅生丝市场的购销。[17]19


    3、南丝绸之路上马帮的丝茶运输


    云南丝商在四川、宜宾营销的特点是将茶叶运到四川出售,再购回生丝和丝制品。云南盛产茶叶,“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也”。[18]272-27320世纪20 年代以后下关成为云南沱茶( 普洱茶) 制造业中心,除了永昌祥以外,先后做沱茶的有复春和、福顺和、福义和、炳春纪、茂恒、成昌及宝元通等。由下关到叙府驮马要走一个多月,茶叶在路上和销售过程中堆存很久,散装、方砖形或圆饼形的茶叶中间不留空隙,容易霉烂,遂做成半圆,中间留空隙的沱茶,正好能克服这一缺点。[11]65经永昌祥、茂恒等云南商帮改进后的沱茶( 普洱茶)畅销于四川和长江沿线。作为丝茶的集散地,民国 11 年宜宾有云南经营沱茶的商号 29 家。[19]67


    从缅甸瓦城至叙府之间的丝茶运输,主要依靠云南马帮分段驮运。大马帮和大商号鱼水相依。西路: 西路马帮路线较长,从缅甸瓦城、八莫,经腾冲、保山、下关达昆明。以凤仪马锅头为首的大锅头有包文彩、黄锡祚、赖锡、赖学中等,每次能组织数百上千只牲口运货。东路: 主要依靠东路马帮转运。路线是昆明、曲靖、昭通、盐津、宜宾。东路马帮的大锅头有王登云、龙光荣、许金润等,也能随时集合数百,上千只牲口上路。[20]184南丝路上沿途皆开有马店,供马帮住宿。民国时期在宜宾城南岸青草坝一带,即有马店 12家,可日宿驮马一千多匹。[21]46宜宾西城形成了有十来家铁匠铺,以锻打马蹄铁和钉马掌为业的马掌街。[22]84


    ( 三) 宜宾丝织绉帕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


    面对生丝和丝织品国际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利润,宜宾本土蚕丝业也在寻求出路。宜宾36 商帮中的丝线帮专为丝帮备线料,丝帮以经营绉帕业为主。绉帕包头盛用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域。绉帕是一种丝质的包头帕,是四川( 宜宾) 手工业的一种产品。叙府各厅县多养山蚕,“取丝织绸,光亮细致,与湖绉相仿,称为山茧绸”①。在山茧绸的原产地生产绉帕,既使宜宾山蚕丝有了出路,又使绉帕作坊的原材料有了充足的保障。清初宜宾已有绉帕业,道光时又有花素湖绉业,但工艺落后于省内一些绉帕产区。


    道光时宜宾绉帕业工匠“老师兄”傅洪顺对绉帕生产工艺进行了革新。为了学习绉帕生产技术,傅洪顺来到省内成熟的绉帕生产地泸州,从当学徒开始潜心重新学习绉帕生产技术达 12年之久,掌握了纬线、牵梳、编织、

    染炼等核心技术。回宜宾后经其改进后织出的绉帕子眼紧密、细致、厚实,受到市场的欢迎。光绪年间傅洪顺的徒弟郑荣生对技术再作改进,独创“炼坯天青”绉帕,质量更加优良。光绪二十年宜宾绉帕外销云南 2000 匹,民国七至十年每年平均销往云南25000匹,以后年平均销量稳定在20000 匹以上。[23]144-150其时宜宾手工业作坊生产的丝织绉帕以色泽光亮,质地柔软,纹路生绉,以质量优良而闻名于川滇黔,经云南商帮出口外销缅甸等国家。这样,利用宜宾本土的原料和独创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生产出的绉帕也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4]301民国三十七年( 1948 年) 宜宾城中绉帕作坊达 40 个,形成了有特色的丝织绉帕产业。[25]15


    结语:南丝路上的宜宾具有栽桑养蚕的良好自然条件,清代民国时期宜宾是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之一,是南丝路上丝和丝制品重要的采购集散中心。但直至清末宜宾蚕丝业远远落后于近代丝绸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为了适应南丝路上国际贸易的要求,民国时期宜宾以筠连为中心进行了蚕桑改良。云南商帮进入宜宾开展丝茶贸易,投资发展蚕丝业,为宜宾蚕丝业注入了活力,也促进了宜宾本土蚕丝业的发展。清代民国时期宜宾蚕丝业为川滇经济的发展和古南丝路的复兴贡献了巨大的推力。



    注释:


    ① 来自王麟祥《叙州府志·卷21物产》,光绪二十一年刊本。

    ② 来自钟朝煦《南溪县志·卷2治制18》,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③ 来自钟朝煦编《南溪文征: 卷 2 诗上》,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④ 筠连塘坝街村甘氏家族神龛“天地君亲师”牌位上受祭诸神中列有“养蚕大神

    ”“桑王其人”。


    参考文献:


    [1] 凌受勋. 清代民国时期以水码头宜宾为起点的滇边岸盐路[J].宜宾学院学报,2015( 10) : 47 - 53,84.

    [2] 祝世德. 筠连县志[M]/ /中国方志丛书: 华中地方地方第 377 号. 台北: 成文出版社,1976.

    [3] 耿昇. 法国里昂商会中国考察团对四川养蚕业与丝绸业的考察[J]. 中华文化论坛,2014( 6) : 5 - 15.

    [4] 罗度. 珙县县志[c] / /中国方志丛书: 华中地方第 366号. 成文出版社: 台北,1976.

    [5]  敖立榜. 高县县志[M]/ /中国方志丛书. 华中地方地方第 390 号. 台北: 成文出版社,1976.

    [6] 刘良德. 筠连蚕丝业春秋[C]/ /筠连县政协文史委. 文史资料选辑: 第九辑. 1991.

    [7]  力耕. 宜宾农校之今夕[C]/ /宜宾市政协文史委. 宜宾文史: 第九辑. 1986.

    [8] 杨毓才. 大理经济发展史稿[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9] 李镜天. 永茂和商号经营滇缅贸易简史[C]/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 文史资料选辑: 第 42 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0] 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 中国旧海关史料: 第 128 册[M]. 北京: 京华出版社,2001.

    [11] 杨克成. 永昌祥简史[C]/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 文史资料选辑: 第 9 辑. 1989.

    [12] 舒自志. 博南古道上的鹤庆舒姓商号[C]/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 文史资料选辑: 第 42 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3] 施次鲁. 福春恒的兴衰[C]/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文史资料选辑: 第 42 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4] 严湘成. 杨虹. 永昌祥对外贸易述略[C]/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 文史资料选辑: 第 42 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5] 古高荣. 杨润苍. 茂恒商号及其云茂纺织厂始末[C]/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 文史资料选辑: 第 42 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6] 杨斗兴. 万芬六七家祭记录[C]/ /丁芝萍. 宜宾全民抗战纪略: 下. 香港: 中国古籍文献出版社,2015.

    [17] 李珪. 梅丹. 云南近代对外贸易史略[C]/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 文史资料选辑: 第 42 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8] 擅萃. 滇海虞衡志[M]. 北平: 国图书馆,1929.

    [19] 李国章. 集散市场的旧宜宾[C]/ /宜宾市翠屏区政协文史委. 文史资料汇编第六辑. 2008.

    [20] 解乐三. 云南马帮运输状况[C]/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文史资 料 选 辑: 第 42 辑. 昆 明: 云 南 人 民 出 版 社,1993.

    [21] 陈列平. 宜宾栈房街市场[J]. 戎城史志,1988( 2) .

    [22] 马掌街[C]/ /宜宾城街区图志编撰委员会. 宜宾城街区图志.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2009.

    [23] 王祚阶. 建国前宜宾的绉帕业[C]/ /宜宾市政协文史委. 宜宾经济史专辑: 第 16 辑. 1989.

    [24] 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 宜宾市志[M]/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 丝织印染.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2.

    [25] 民国 37 年宜宾商业同业公会[C]/ /宜宾市商业志编撰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宜宾商业志.1990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