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南方丝绸之路示意图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24日讯(记者 江瑶)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它包括从西安等地出发通往西亚、欧洲的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部和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 考古发现表明,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超过三千年: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来自印度洋的海贝,越南北部出土有与三星堆遗址相似的玉璋,可以推测,当时从四川经云南至越南、印度的国际交通线路已初步开通。战国晚期,古蜀国开明氏的王子蜀泮带领一支庞大的蜀人队伍辗转南迁,到达越南交趾,建立瓯雒国,称安阳王,其治所大致范围相当于今越南河内、北宁等处。 秦汉时期,川西南、云、贵等地部族林立,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西南夷。秦代,将领常頞(音è)在僰(音bó)道基础上开凿的由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的五尺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干线之一。西汉武帝时,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归来,称曾见大夏有经东南身毒国(古印度)而来的蜀布和邛竹杖,认为从成都经云南、缅甸到达南亚、西亚有一条商贸通道。 武帝便命人从蜀郡、犍为郡出发,寻求通往身毒国的道路,后都遇到阻碍,探路计划终未完成。后武帝又派兵攻打反叛的南粤及西南夷诸部,并在各地设郡置吏,向被征服各地移民实边。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政府控制了滇西哀牢地区,设永昌郡,永昌境外的部族和小国也先后向汉王朝称臣纳贡。至此,西南丝绸之路已颇具规模: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为起点,向南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沿牦牛道南下至叶榆(今大理境内),东路从成都平原南行经五尺道至叶榆,两道在叶榆汇为一道,经保山、腾冲,抵达缅甸密支那,或从保山由瑞丽进抵缅甸,跨入外域。南丝路国外段也有西线和东线两条:西线即“蜀身毒道”,从成都平原出云南至缅甸, 西行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至中亚和西亚;南丝路国外段东线包括从四川经云南元江下红河至越南的红河道和从蜀经夜郎至番禺 (今广州)的牂柯道。经由牂柯道,西南地区沟通了与东南沿海的贸易往来。随着经略西南战略的实施,天府之国的铁器、青铜器、漆器等产品和生产、冶炼、铸造技术传入云贵等地,推动了南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图:海贝(商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三国时期,诸葛亮多次派兵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叛乱。其南征路线大致循南方丝绸之路的僰(音bó)道南下,经乐山、宜宾,在屏山附近分三路大军深入西南。诸葛亮南征传播了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唐宋时期,由于茶马互市的开展,茶马古道开始兴盛。这条网状贸易通道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延伸而来,主要分布于川、甘、青、藏、滇、黔等地,而绢马贸易则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贸易内容之一。北宋政府在成都设“都大提举茶马司”,并于雅州、秦州等地置榷茶和买马司。同茶马贸易一样,北宋初年成都府就设置了转运司锦院,专门负责蜀锦的转运与销售。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为了用蜀锦与少数民族交换战马,都大茶马司又在成都建立茶马司锦院,并且在应天、北禅、鹿苑三寺设置工厂,按买马需要来织造蜀锦,在黎州等地交易战马。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茶马司锦院与成都府转运司锦院合并,合并后的锦院的规模更大,所能提供交易的织锦也更加丰富,进一步促进了西南绢马贸易的繁荣。茶马古道极大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元九年,元政府在四川与吐蕃交界处设置宁河驿,后又开“吐蕃道”等。元代入藏线路以甘肃、青海线为主,明朝中期以后成都成为入藏主要起点。《明史·西域传》记载,明朝中央政府法定由成都、雅州一线为入藏通道,使臣、法王、僧官入贡必须依法行路,促使这一路线上的佛事昌盛、物资及人员往来频繁,茶马贸易的繁荣也超越前代。 清代西南丝绸之路再次兴盛。当时,川滇建昌道,川滇石门旧道的商贸活动十分繁忙,川商将成都、嘉定、叙府、筠连建昌等土特产运往云南,滇商、回商从缅甸、印度运回各种商品,而经云南运出的商品则以四川的黄丝为大宗。 由于南方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和地区历史的复杂性,使得南丝路对外贸易在不同时代背景及具体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区域战争,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国与周边各国关系,南丝路沿线的民族迁徙,宗教文化传播,周边国家政治局势等,都将对南丝路的具体线路、贸易方式等产生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南方丝绸之路的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线路,更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之间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图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来源: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