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5|回复: 3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谪筠连[作者筠中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1 23: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谪筠连
    作者筠中鹤2012.6.10
    翻开筠州的文献,我知道筠连县原名筠州。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置,治盐水(四川筠连县)。领盐水、筠山、罗余、临居、澄澜、临昆、唐川、寻源8县。属戎州都督府。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合筠州、连州置筠连州。唐宋八大家之苏辙两次贬谪筠州,历时九年。宋朝时期,诗词争辉,如日月经行华夏。然而文人墨客因政治气候飘零落拓唯一醉解百忧,“三苏” 之一的苏辙因“乌台诗案” 所累,却是“一醉仍坎坷”,命运总是同他作对。他还感叹酒务繁忙使他无法游山玩水: “我坐米盐间,日被尘垢侵。不知山中趣,强作山中吟。”[25]其实,苏辙除了担任筠州盐酒税监以外,不曾抱怨过职务繁重,况且当时的抱怨夹杂着太多言外之意。张耒(文潜)曾说: “某平生见人多矣,惟见苏循州不曾忙。……虽事变纷纭至前,而举止安徐,若素有处置。”职务的繁重不曾困扰苏辙,人事倾轧才是他厌倦仕宦生涯的主因。
    苏辙因仕途失意,一直思归故乡。他贬滴筠州期间,思乡之情更加强烈。或因食茅粟而想到“故国霜蓬如碗大”;或因筠州气候与故乡近似,“晓来霏雾连江气,冬后温风带岭岚”,而发出“去国屡成还蜀梦,忘忧惟有对公酣。终身徇禄知何益,投檄归耕贫未堪”的感慨;或因他人致仕而动思归之念“不才似我真当去,零落衡茅隔雍岐”;“河阳罢后成南圃,彭泽归来卧北窗。……因君遣我添归兴,旧有茅茨濯锦江”;或因春光明媚而生思乡之情:“江南留滞归何日,万里逢春思故乡”,“老罢逢春无乐事,梦回孤枕有乡情。”唯他身为“罪人”,行动没有自由, “南迁无计脱簪组”。他只希望早点结束贬谪生活,得归故里:“徂年慕桑梓,归念寄鸿鹄。但愿洗馀愆,躬耕江一曲”,但“何时解网听归去,黄花白酒疏篱间。”苏辙在筠州可谓有种“目断家山空记路”的思乡情结。
    苏辙在筠州期间结识了“志学而工诗” 的吴厚,他隐居不仕,家有山林之乐,苏辙对他十分羡慕: “久欲归田计未成,羡君负郭足为生。躬耕不用千锺禄,高卧谁知万里征。”(《次韵吴厚秀才见赠三首》)吴厚家建有浩然堂,并向苏辙请教何谓浩然?苏辙回答他说:“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这才是苏辙对待祸患的真实态度,就是要“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了这种浩然正气,就能做到“不为易勇,不为险怯”,不为贫贱、患难、生死、得失所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张梦得贬官黄州,建亭以览江山之胜,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说,快哉亭之所以为快,既不在于长江、西山之景“得玩之几席之上”,也不在于这里有赤壁之战的流风遗迹“足以称快世俗”,更不在于楚襄王所谓的“快哉,此风”之快,而在于张梦得不患得患失,故能无所不快。他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写道:“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不以物伤性”,“不以谪为患”,这是对张梦得的赞美,但也是苏辙的寄禅之道。苏辙深信“安心已近道,闭口岂非福”(《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其实他在筠州实际上同时存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既有忧谗畏言的一面,又有“不屈”、“不惧”的一面,而后者才是他的思想的本质。
    苏辙的散文成就以贬官筠州期间为最突出。苏辙今存各种杂记共三十五篇,而作于此时的竟达十二篇,占一生所作杂记的三分之一多。他的散文名作如《东轩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答黄庭坚书》、《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都作于筠州,其中,庐山长老智迁及其徒惠迁新修了僧堂,求文以记其事,苏辙为了表彰师徒二人“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的善举,写了《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是元丰四年(1081)六月的作品,乃应圣寿院聪禅师之请而作,由于苏辙与聪禅师私交甚笃,故此文不同于一般的应酬文章。其文共四段,前三段叙述自己贬谪筠州乃因祸得福,而苏辙在每段的结尾,他都刻意以各种因祸得福的理由作收束,彰显他谪居筠州的安适心情。相较于半年前《东轩记》里“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的无奈,此时“不知网罟之在前与桎梏之在身”(《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的安适,并非外在环境有所改变而使然,无奈与安适之间的区别,源自于精神境界提升的结果。筠州期间,这提升是持续不断的: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此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夏天,苏辙为苏轼所建之九曲亭所作。苏辙在困窘的处境里,体悟出哀乐由心而不由外物的道理,这份体悟见诸于文字,便是“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旷达的人生态度是苏辙挣脱现实羁绊的良方。与“适意为悦”相似的表述,还出现于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的《黄州快哉亭记》: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前四篇记中,《东轩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里,苏辙书写自我的篇幅很大,文中处处可见“我”的身影,纵然两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有困窘和安适之别,但与现实环境的纠结皆十分深刻。《武昌九曲亭记》中苏辙提出“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说法,既是宽慰自己,也是劝慰兄长苏轼,显露出兄弟二人间殷殷关切之情;其文末“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是苏辙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发出的心声。而在《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中,书写视角已经超越了“我”的高度, “不以物伤性”更象征摆脱现实的拘执,看似静淡的生命态度,蕴含着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热情,也映照出苏辙热爱生命的深刻情感。
    苏辙筠州时期的诗歌多达二百七十七首,其实他停驻在筠州元丰年间的时间是五年又两月,而《东轩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四篇文章分别写于不同的年份(依次是元丰三、四、五、六年),依序阅读,清晰可见苏辙以旷达思想驱逐穷愁心情的发展脉胳,这条脉胳在诗歌中也隐约存在。若将四篇记叙文视为每年阶段性的总结,苏辙呈现在记叙文中的思想情感自然相对稳定于诗歌。
    探索苏辙贬谪筠州后思想的转化与情感的升华,依序阅读《东轩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四篇记叙文是以简御繁的方法。在筠州的这些名篇,有的或诉难状之景,有的或抒抑郁之怀,都能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苏辙自元丰谪居筠州时开始接触佛学,佛学的修养,使他泰然接受生命过程中的考验。苏辙善于在逆境中藉由释、道修持自我解脱,元丰谪居筠州五年的经历,炼就了他坦然看待党争造成的贬谪生活的心态,因此,苏辙习禅学道始于元丰谪居筠州时期,自是与儒学相互为用,从三者汲取所需,成就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他诗文里的超然之思,便是揉合了生命经历与儒、释、道后的特殊体悟。绍圣元年(1094)“岁历三黜”后,仍能写出《雨中游小云居》一类的作品:
    卖酒筠州市,早岁逢五秋。
    常怀简书畏,未暇云居游。
    十载还上都,再谪仍此州。
    废斥免羁束,登临散幽忧。
    乡党二三子,结束同一舟。
    雨馀江涨高,林薄烦撑钩。
    积阴荐雷作,两山乱云浮。
    雨点落飞镞,江光溅轻沤。
    笑语曾未毕,风云遽谁收。
    舟人指松桧,古刹依林丘。
    老僧昔还住,晚饭迎淹留。
    食菜吾自饱,馈肉烦贤侯。
    严城迫吹角,归棹随轻鸥。
    联翩阅村坞,灯火明谯楼。
    肩舆践积凳,涂潦分潜沟。
    居处方自适,未知厌拘囚。
    此文创作于绍圣元年(1094)冬季的筠州,全诗弥漫着一股从容不迫的闲适之感,“废斥免羁束”是实情,因为少府监是个闲差,“居处方自适”也是实情,纵然二十五年的党争锻炼令苏辙得出“慎勿求封侯”(《次韵子瞻谪居三适•夜卧濯足》)的结论,但真正面对窘境时,他的智慧仍能使他游刃有余于现实生活中。
    苏辙于筠州之贬后,仍和家兄苏轼一样,更多地接受了禅宗思想。发而为诗,像《僧伽塔》、《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等都是借禅写心。至于是否真的皈依了佛门,则不一定。苏轼《次王巩南迁初归二首》其一云: “那能废诗酒,亦未妨禅寂。”《韵语阳秋》卷四谓:子由春尽诗:“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道贵冲寂,宴主欢畅,二者恐不能相兼也。白乐天延乐命酉爵之时,不忘于佛事,达者至今讥之。子由却能相兼,但在他那里都是为了解脱。
    苏辙初贬筠州时思乡诗颇多,后来自己也逐渐清醒,渐知回乡已不可能。始终未能泯灭的人世情怀,虽是他精神的根本支柱,但在现实困境中又不得不向庄老禅宗靠近。加之生计所迫,因此他只得以亦官亦隐的处世态度聊遣岁月。此时写游山水、访僧刹者增多,与朋友唱和者增多,像《游庐山山阳七咏》于写景中表现的就是。尤其禅理诗数量剧增更是这时期创作的新特色。熙宁以来斗争激化,禅宗势力藉此不断壮大,“近来朝野客,无坐不谈禅”(司马光《戏呈尧夫》)成了当时的一道风景线。
    苏辙在筠州时期,一是“辙在郡有异政。既罢去,父老送者皆呜咽流涕,数十里不绝。二是他广交僧道,前期安贫乐道、寄寓佛禅,后期“杜门幽居”,安居乐道。“常诵曹溪第一机”,“却到江西心有悟,回看过去事皆非。”这是他热衷佛禅又一番深的体悟。苏辙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他在筠州杜门自省、寄寓佛禅吟诗中安度余生,这是他在后期遁迹隐逸之状态也。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7-19 22: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此筠州非我们筠连。
         
    发表于 2013-7-24 09: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温涛 发表于 2013-7-19 22:13 禁止外链
    此筠州非我们筠连。

    江西高安古称筠州 、瑞州,文中“此时写游山水、访僧刹者增多,与朋友唱和者增多,像《游庐山山阳七咏》于写景中表现的”等亦可证明。熊先生非不知也,实因太爱家乡之故,不忍挑明。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获教良多,谢老师指正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