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0,200]禁止外链[/img] 杨跃宣和他的宅子 999扇雕花木门 99条雕龙 99只雕凤 41个图腾 10000多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古建筑原件 9张古代宫廷用床 自称:耗资上亿元,没有一件仿制品 工人:光人工费就超过300万元 藏家:藏品价值无法确定
[img]禁止外链[/img]
51岁的杨跃宣,脚穿10元一双的胶鞋,抽着10元一包的烟,自豪地望着自己耗时1年打造的“杨府”,脸上泛起笑容。杨跃宣所建的房子,隐藏在宜宾市的一个小村子里。 这座他自称耗资上亿元打造的宅邸,如今已基本完工。一位藏家告诉记者,虽然其藏品价值无法确定,但看到照片,确实感到十分震撼。而参与建设的多位工人也证实,这栋宅子光人工费,就超过300万元。
[img]禁止外链[/img]
起朱楼 没有人敢接招 决定自己操刀 杨跃宣是宜宾市筠连县双腾镇柏胜村人,外出经商多年。10年前,杨跃宣开始收集古代建筑构件,小到明代的青瓦,大到木柱。从去年6月开始,杨跃宣将自己收藏的上万件古建筑构件,运回筠连镇深山里的老家,开始建这座宅邸。 柏胜村坐落在筠连县西南,距筠连县城1小时车程。经过近1年的建设,这座宅子终于初露峥嵘: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记者注意到,这座房子呈横写的“L”形,通体只有4种颜色:金黄、朱红、天蓝和青灰。在这里,看不到钢筋水泥,必须用砖的地方,用的也是古砖。 杨跃宣家中兄弟4人,他是老幺。他认为,自己一直是个不安分的人,喜欢到处折腾。早年经营玉石、茶叶生意赚了钱,杨跃宣迷恋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搜集古建筑构件、古董家具、字画等。渐渐地,杨跃宣手上的古物越来越多,他在昆明租了个仓库,专门存放他的宝贝。 在搜集古物的过程中,杨跃宣结识了一些文玩圈的朋友。“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古宅,我建议他把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特色的元素融为一体,他说不可能。”于是,杨跃宣当场夸下海口,说要是他杨跃宣来做,一定能建出一座融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宅子来。 昆明仓库里的古代建筑构件虽然多,但都是东拼西凑来的,最完整的就是一套古代雕花木门。谋定而后动,杨跃宣先找到了云南一位古建筑专家咨询。“张冠李戴,痴人说梦。”这位专家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最后,杨跃宣决定自己操刀,不要图纸,像搭积木一样边做边调整。但由于没有施工图纸,许多古建筑施工企业都不敢接招。“没图纸怎么施工?”他干脆自己招募施工团队。“全按我自己的想法来。”杨跃宣说。
[img]禁止外链[/img]
雕画栋 老乡给他打工 一年赚近10万 他招募的工人全部来自当地农村,石匠、木匠、泥瓦匠日薪一般160元,小工日薪一般100元。为了建房子,杨跃宣前前后后请过30000个工人,工资支出300余万元。记者注意到,进进出出的工人,没人叫他杨老板,全都叫他老杨。 “我们去年6月份开始,就一直在老杨的工地做,家里两个人都在这里,挣了大约20万元,足够盖一幢房子了。”木匠王大康是柏胜村三组居民,干木匠10多年。老杨开给王大康的工资是300元/天。王大康告诉记者,自己做了10多年木匠,从没见过那些古代的老料。刚开始还很紧张,生怕弄坏了赔不起。不过,杨跃宣不让木匠处理材料,每块料如何用、用在何处,全由杨跃宣决定。作为木匠师傅,王大康只需要执行老杨的想法,把老料一块一块地装到房子上去。 杨跃宣的工地上,除了木工就是画师。因为所有老料的颜色已经基本脱落,所以需要重新着色:红柱、红花、金龙、宝蓝叶,还要勾白边。杨跃宣把着色的工人称作“画师”。在古建行业,画师需要相当的工作年限,还需要资质。但杨跃宣不计较这些,他工地上的“画师”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年轻的村妇。何处描金、哪里涂红,都按着他的意思来。 杨跃酉是当地农民,子女在外地打工。他被杨跃宣请到工地上,给古件着色。从去年6月开始,干了将近1年,日薪300元,月月兑现。“实在没想到,足不出山,也能赚小十万块。”他说。
[img]禁止外链[/img]
宴宾客 自称耗资上亿 永久免费开放 目前,工程还未完工,但每天都有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观。杨跃宣说,他希望这座宅子成为中国古文化的集合,一直传承下去。他打算永久对外免费开放这座宅子,在此住一宿吃一顿,也完全免费。 虽然房子全部用古代的材料建成,但也会拥有现代化的功能。根据杨跃宣的设计,每一层各有两个房间和两个客厅,每个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不过古宅里包括地下室在内的11个房间,均摆放古床等古代家具。目前,杨跃宣已经筹集到9张古床,“包括贵妃、太子、公主和将军用过的床。现在还差两张床,我有中意的了,但是对方要价近两亿元,太高。”他说。 杨跃宣粗略统计,不包括人工费和受赠物件的价值,他盖这座宅子已耗资上亿。整个建设过程,没有文物、古建专家参与,甚至连有资质的建筑师也没有。 宜宾长期从事古建筑构件收藏、研究的何先生告诉记者,这些物件究竟价值几何,无法确定。“每个古件,材质、工艺、年代都不同,每个元素都可以决定其价值。”何先生说,但从照片上看,杨跃宣的宅子仍令人感到震撼。 在杨跃宣家里的小辈杨明旭眼里,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叔叔是家族的骄傲。“在全国都找不出第二个人这样做。” 对话宅主 成都商报:盖房子花了多少钱? 杨跃宣:这个只能以我的实际支出计算,大概一亿多元。前几年收购门等物件,少则上万元,多则五六万;四五年前,这些东西的价格开始疯涨,少则一二十万元,多则五六十万元。所以根本无法估计值多少钱。 成都商报:目前为止一共用了多少古建筑构件? 杨跃宣:没有仔细算过。但上万件是有的。光雕花木门就用了999扇,雕龙99条,雕凤99只。物件从重达半吨的木柱,到很小的卯榫扣件都有。 成都商报: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杨跃宣:一是没有任何一件是仿制品;二是年代久远,建筑构件主要来自明末清初,最古老的是一根门柱,有500年以上历史;三是来自不同地区,代表不同风格。 成都商报:你这个宅子,到底是什么风格呢? 杨跃宣:我认为它什么风格也不是,如果非要说风格,那就叫杨氏风格。 成都商报:今后如何使用? 杨跃宣:这是一幢房子,更是一件艺术品。我打算永久对外免费开放。同时,我会在此接待我的客人和朋友,以后也会回来养老。 成都商报:如何保护? 杨跃宣:这是我目前最大的烦恼,还没有想到好办法。(成都商报 记者 罗敏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