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是一个有着距今2600多年历史,并存世2200多年的古老民族。他们先后被称作濮人、僰人、都掌人等,是一个使用铜鼓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他们淳朴、仁道、不畏强权,历史上为开发西南僰道作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迹僰人悬棺,被称为“中国悬棺葬天然博物馆”……在位于南岸西区档案馆一楼的“宜宾记忆”展陈厅里,有很多关于僰人悬棺的记载,跟笔者一起开启这场神秘的悬棺探险之旅吧!
[img]禁止外链[/img] 僰王夫妻棺
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 1956年“僰人悬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珙县僰人悬棺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g]禁止外链[/img] 九宝田悬棺
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现已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
[img=0,25]禁止外链[/img]
白马洞悬棺
僰人遗存的悬棺最多和最集中的地方在珙县洛表镇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洛表镇麻塘坝现存悬棺160多具。曹营乡苏麻湾现存悬棺48具。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在绝壁上。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
来源:宜宾日报 作者:曾英 李璐 记者:罗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