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江 于 2012-6-25 09:30 编辑
夏至已过
夏至已过,阳气开始回落,水气却在增多。其实我要说的是过端午,端午就是夏至。那天,我收到一个短信,大概意思是说要纪念屈原、李白等365位文化名人,然后一年四季都处在节日中了。真佩服编辑短信的人。 端午节年年都在来,于我已经没有儿时的那些期盼,比如到乡场上买麻花饺饺,买粽子粑粑。据说,端午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我的兴趣除了走哈亲戚看哈老人逗哈孩子,主要就是去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风俗习惯,但愿不会大煞风景。 不少人把端午节当作纪念人物的节日,也是最被现代人接受的说法。 比如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也有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还有纪念涛神,此说出自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对于这些说法,可以用牵强附会来形容,也可以看作是文人的浪漫想象。 在内心深处,我更乐意承认端午节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季节的变换。 比如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端午节是夏至的说法。《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可知,端午节应该源于夏至的气候与文化内涵。 每一个节日,都会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也没有必要什么定论。只要我们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尽情地享受,然后心平气和地适应季节的变换就上上大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