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qy大海 于 2016-8-18 16:27 编辑
往事回忆 在编辑部de那些日子里 重楼 原创
1991年4月,由中共筠连县委主办的县委机关报——《筠连报》正式创刊。 其时,我在筠连县落木柔区医院工作。(落木柔区当时管辖民主、团结、和平、解放、自由、建设、政治、联合8个公社,区政府所在地设在民主公社)当年6月,我被“借用”到《筠连报》工作。
自1975年毕业离开家乡戎城算起,我到落木柔区工作已有16年了。“落木柔”是少数民族集居地,筠连仅有的3个苗族乡,全都在落木柔区。这里离县城有50多公里远,我一下子从区乡到县城工作,挺兴奋、挺激动的。
《筠连报》社址在筠连县委招待所内,两间低矮、潮湿的土混“偏房”就是编辑部的办公室,五六个编辑、记者拥挤在一起,无怨无悔地工作着。
主持报社工作的常务副主编石明增长我10余岁,是一个和蔼、慈祥的长者。他每次外采,总是带着我,手把手教我怎样采访、怎样写稿。我呢,对摄影、暗房冲印较熟悉,也把自己的体会和石主编交流。白天,我和石主编一起下乡采访,回到编辑部后忙着写稿,晚上,又在炎热、漆黑的暗房里冲印照片。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夏世铨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说话和气,偶尔还讲一些玩笑。有他在时,编辑部里总是充满了笑声。
罗孝俊老师是一位长者,不苟言笑,但善于帮助人,我挺尊敬他的。他是一位资深的编辑,早在1957年,他就主编《筠连科普》报(筠连报的前身),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其它两位编辑,一位是罗睿,一位是小杨老师,都挺乐观风趣的。
当时,我们几位编辑、记者既要采访、写稿、编辑,还要到离县城2里远的筠连县印刷厂排版。那时是铅字排版,比起现在的电脑排版落后多了,工作量也挺大的。排版那天,我们几个编辑记者一起到印刷厂,吃午饭也在那里,一张报纸要校对好几遍,一干就是一天。
那时,《筠连报》的征订、发行全是我们几个编辑、记者担任。我们要到每个单位去征订报纸、收钱、开发票,报纸印好后我们还要亲自送到每个单位。石主编把征订和发行的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到了每个人的头上。
有一次,印刷好的4000多份报纸送到了编辑部。然而糟了: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标题出错,“教师节”3个子弄成了“教节师”!已经是下班时间了,石主编和我一起骑单车赶到了印刷厂车间,车间里早已无人。我们俩从窗口跳了进去,在众多的铅字盒里,好容易找到了“教师节”3个字钉。第二天是星期天,编辑部全体人员义务加班,把印有“教师节”的小纸条贴在报纸上。感人的是,我们几个编辑、记者的家属全部参加了这次“改字”义务劳动,4000多份报纸,10余个人整整干了一天,没有一分报酬,而人人的脸上是乐哈哈的笑容。
当时,我妻子还在落木柔区教书,女儿也在落木柔读书,由于家庭得不到照料,不久,我主动提出回到原单位工作。临行那天,报社专门在招待所设宴为我送行,县委宣传部部长郑大力参加并合影留念。
几年后,我又第二次正式调进《筠连报》社工作(今改为《绿色煤都》报),一直到退休。
下面这张发黄的翻拍照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后排左起:县委宣传部秘书陈大章,报社编辑记者罗孝俊,宣传部部长郑大力,作者本人,报社编辑记者夏世铨,报社编辑记者罗睿,宣传部副部长李建军,报社常务副主编石明增。 前排左起:夏世铨儿子,作者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