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筠连建县后政治经济状况如何?
作者:温涛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式建筠连县,改以前的“土官”为“流官”,为筠连建县之始,以前虽然有南广县、筠州、连州等,但都不能算是筠连县的前身,因为它们与现在的筠连县没有传承的关系。
明朝时大批汉族移民从江浙、湖广迁入,加上筠连地处“流”、“土”(指彝族首领世袭土司统治的乌蒙、芒部土府)交界,工商业日渐繁荣,明景泰元年(1450)筑土城,成化二年(1446)筑石城,筠连县城初具规模。
明朝时期,筠连的采盐业、采煤业、蚕丝业、商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民国《筠连县志》中的《盐法》记载:“筠连木桶井(今巡司镇温泉),前明有油洗二井”。
二十世纪80年代省、地、县考古工作队经考查认定:“约在400—500年前(正值明朝时期),即有小业主在芦稿湾(今巡司镇芦丰村)附近开办煤窑,生产煤炭主要供应盐石熬盐,部分供应巡司场和附近居民用煤”。
据考古资料,县内最早可见的丝织物为明代的所产粗劣丝织服饰。商业方面由叙府(今宜宾)经高县入县之海银场、县城,丰乐场(今塘坝)再入乌蒙之盐井渡通云南的商道形成,旅途上马帮、背帮甚多,县城内商业、旅栈业、饮食业形成一定规模。到明朝末期,全县约有人口近2万人。
但在明朝时期,由于处在“流”、“土”交界,筠连战乱也时有发生。景泰元年(1450),筠、高、珙“都掌蛮”反明,朝廷派御史李匡、都指挥周贵等进兵进剿,不少汉族、少数民族都在这场战争中死亡;天顺元年(1457)年,芒部(今云南镇雄)彝族围攻筠连城达九日,久攻不下后被叙南指挥丁信、李英击溃。
正德十年(1515),筠连县流民苏衡在葛魁(今彝良县城角奎)与当时民族争田时发生械斗,夷部首领普法恶乘机率部攻入筠连,并策动筠连县内的彝、僰等民族造反,整个战争历时三年才结束。
但到了明朝末年,筠连的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明天启五年(1625),筠连人詹应昌在北京考中了进士,随后的詹怀忠、陈尔铭、李进等三人也考中了进士,虽然是科举考试,但对边陲之地小县筠连而言却是惊人之举。
总之,在明朝时期筠连人民,生活在曲折发展与艰难开拓的交织之中。
来源:筠连热线【历史版】 作者:温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