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情一百问 民国时期的筠连县情况如何?
作者:温涛
1911年11月23日,筠连县一些地方士绅宣布脱离清朝统治而独立,随即进入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筠连处在川滇边界,便成了重灾区,民国早期被滇军占据,兵、匪、盗横行,民国6年(1917),全县成了匪区,当年土匪三陷县城,十次变更县知事(县长),其中有土匪自封为县知事的,后来在民国《县志》中都没有收录其名,不承认他们曾经主政过筠连。民国15年(1926),开始预征田赋的恶政,到民国17年已经将其后五年的田赋预征了。 进入30年代后,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时局才稍有好转。抗日战争暴发后,各方人士致力实业救国,平息内争,同仇敌忾,支援抗战。筠连县的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其中以缫丝业、制茶业、采煤业、制盐业等发展最大。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到后来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市场冷落、百业凋零,整个经济又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民国初年,受战乱影响,全县政区变化频繁,到民国24年(1935)年基本稳定。当年,四川省按民国政府颁发《县各级组织纲要》的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按面积、户口、人口、经济、文化、交通状况划为一至六等,筠连县被定为六等县,同青川、青神位居全省最末,是全省的特小县。全县设一(县城)、二(巡司)、三(丰乐即塘坝)等三个区共7个联保,民国28年(1939)裁区,全县分为1镇6乡,民国31年(1942)增设2乡,全县即为中城镇(今筠连镇)、下墩乡(驻今筠连镇水源村)、海瀛乡、廉溪乡、巡司乡、大乐乡、双河乡(今双腾镇)、龙塘乡(今龙镇乡)、丰乐乡(今塘坝乡)等1镇8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