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情一百问 解放后筠连县内的行政区划作了哪些调整?
1950年筠连县解放,为了土改建政的需要,将原有政区划小,全县分为了3区18乡。
1953年8月,高县的四(沐爱)、五(落木柔)、七(蒿坝)区(三个区即原沐爱县全境)划入筠连县,使筠连县的人口、面积增加一倍左右。
时值土改期间,全县共分为6个区2个镇38个乡,乡镇规模较小。经过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的调整,到1961年全县行政区划趋于稳定,全县共分为5区1镇30个公社(后改为乡)。这5区1镇是按县里经济区划设立,较为合理。时值今日已撤区并乡建镇10多年,县人有时还习惯按5个区称呼。
1992年,按省的统一安排,筠连实行撤区并乡建镇,将原有的5区1镇30个改建为筠连镇(原筠连镇、景阳、海银、古楼、廉溪等乡)、腾达(原腾达、大地乡)、巡司(原巡司、礼义乡)、蒿坝镇(原蒿坝、平安乡)、双腾镇(原双腾、云胜乡)、沐爱镇(原沐爱、金銮)、维新镇(原维新、沐义乡)、落木柔镇(原民主、自由乡)、镇舟镇(原政治乡)等9个镇,保留武德、大乐、塘坝、龙镇、孔雀、乐义、高坎、解放、团林、联合、高坪等11个乡(后三个为苗族乡)。
2006年10月,撤销大乐乡并入武德乡,撤销解放乡并入落木柔镇,并将落木柔镇更名为大雪山镇,构成了今天筠连县9镇9乡的行政区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