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8|回复: 0

    [教育理论] 石门坎与川南筠连苗族早期教会教育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2 20: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西方教会以天主教传入苗族居住地区为最早,可上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据民国《叙永县志》载和叙永天主教神甫追述,进入川南的天主教,传播路线由重庆逆长江至宜宾,再从陆路到筠连。1860年,天主教正式在川南设教区,叙永县城是川南教区总堂所在地。在筠连县,从嘉庆二十四年(1819)法国天主教传入,就未有过安宁之日。1859年云南爆发李永和、兰朝鼎领导得农民起义,义军攻入川南筠连、高县、庆符三县,筠连地主豪绅避入教堂,本地苗、彝、汉义军300人趁势捣毁了天主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筠连又起打教风潮,仇教者树“顺清灭洋”的旗帜(《筠连县志》卷二),清王朝一度采取“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义和团档案》上册)的政策,打“洋教”被暂时默认,地方官对仇教者的态度也莫衷一是。1898年各族打教群众向筠连县挺进时,县团防局原拟拒之,知县冉瑞祠放炮迎之。打教民众入城后毁教堂,捕教民而去。民国初年,天主教在川南苗族中的传播开始弱化,代之而起的是基督教势力的兴盛。
            20世纪初叶,基督教大规模传入苗族居住地区,部分苗族居住地区出现了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各种教会学校,特别是对于筠连苗族居住地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客观上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苗族居住地区的教会学校,首先是由基督教内地会和循道公会分别创办的。循道公会的办学活动创始于英籍基督教传教士柏格里(S·Pllad)。他受基督教“西差会”派遣,于1904年底赴威宁,1905年初在当地官府和彝族土司支持下于煤水狮子洞兴建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在石门坎兴建学校,1906年开始招收苗族子弟学生,男女均收。开始仅设一个初小班,后逐步扩大,至1912年已成高级、初级两部,系完全小学,取名光华小学,学制为六年。学校教学仍以汉文为主,低年级教启蒙读物,高年级以读《古文释义》为主,还开设算术、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生理卫生常识和教唱苗语歌等课。辛亥革命后,教材改用国民ZF统一的课本: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除规定的课程外,学校也进行时事教育,订有上海出版的报纸供师生阅览。石门坎学校教育的最显著特点是宗教神学教育。每周上二三节神学课,主要讲圣经。高年级学生要求一周要背诵一两小段,否则就要受体罚。学生全部住校,晚上16岁以上的学生必须参加晚礼拜,低年级学生不作严格要求。经费主要由“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负担。同时,学生每期交5~7升包谷的学费(低年级5升,高年级7升)作为教师和膳夫的部分补贴以及学生晚自习的灯油费。家境困难的教徒,也可减免。

            1910年,柏格里所属的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苗疆部还设立专管苗族居住地区教育事业的专门机构——教育委员会。该会以石门坎光华小学为中心本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石门坎周围的教区推广、扩大,发展苗族居住地区的教育事业。1936年,“苗疆部”教育委员会制订了“石川教区五年运动计划”。在发展该区苗胞教育方面提出如下具体要求。一、五年内要求50岁以下、10岁以上的苗民都能读圣经,并将新旧约圣经全部译成苗文,为儿童编苗文圣经短句或圣歌,编苗文字典,英苗字典;二、进一步扩大平民教育的范围,向彝良、大关方面发展,培养苗族教员,设立巡回图书社;三、五年内义务教育的学校数增加到50所以上,在校学生达3000人以上,并拟在石门坎附近设立1所中学,以便苗族子弟就近升学;四、改进医院、麻疯院、孤儿院,并向彝良地区推广,设立各院分院,以5名大学毕业生和20名高级看护生充实其事业。
          以上发展计划,至40年代初大体得到实施。光华小学的分校,滇黔边地区达37所,川南有15所,共计52所分校,在校学生达2000多人。各校的校长教员大多数是苗族知识分子,达到了“以苗教苗”的目的。1941年开始筹办石门坎中学,1943年正式成立,名为“西南边疆民族中学”。该中学一直办到解放后,1951年由当地人民ZF接管。从开办至接管前,石门坎中学共招收10个班400多名学生,其中苗族子弟230多名。苗族子弟中的优秀分子,由教会保送读高中或大专院校深造。
            筠连苗族艾新秀(女)早年于石门坎光华小学毕业,先后在川南各地光华小学执教,最后一直在云南威信牛坡坎小学任教,一生致力于苗族居住地区小学教育事业,硕果累累,桃李天下。
            民国初年,循道公会开始从滇东北和黔西北向川南推进并传入筠连苗族村寨。1920年传入珙县的循道公会隶属西南总教区石门坎川南分教区,该分教区下辖9个联区司,其中扎西(今云南威信)联区司下设的14个中比较著名的教堂包括筠连的鲁班山苗寨教堂。40年代初,教会为了便于控制川南苗族居住地区信徒,将珙县王武寨教堂扩大为联区司所在地,成为循道公会在川南的传播中心,相继辖近20个支堂。民国《古宋县志初稿》载:“基督教所至皆办学校,苗民汉民信者众增。”循道公会在川南苗族居住地区办有15所光华小学。传教士首先通过说服苗族中有较高威望的人士接受基督教义,开办苗族学校,注意聘用苗族教师,以期吸纳引导苗族入学入教。由于教会学校有一些较好的物质设施,以此吸引学生,培养了非信徒浓厚的崇教意识。民国6年(1917),云南昭通苗族知识分子王正科、熊马可、黄斯提反、王友陆等,在筠连创办了隶属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石门坎(今隶贵州省威宁)川南联区司的邱家山光华小学(校址在今高坪苗族乡麻元村邱家组)。此后,1924年苗族熊真美创办红椿坝光华小学(校址在今联合苗族乡红春村);1937年苗族杨国治、陶德方创办银厂湾光华小学(校址在今团林苗族乡大埂村),同年苗族刘恒山、杨世兴创办鲁班山光华小学(校址在今腾达镇新民村);1941年苗族王正科、杨恒山创办晏家坪光华小学(校址在今蒿坝镇合力村);1947年创办李家湾(今高坪苗族乡英雄村内)、圪蔸坝(今联合苗族乡革新村内)光华小学。上述七所基督教会创办的光华小学,教师由教会委派王友陆、王明聪、马秀英、杨国治、熊真美、韩天成、张学聪、黄富兴、陶德英等任教,按石门坎川南分教区计划,拟用5年时间将10~50岁的教友全部训练到能念圣经。苗族陶华宣曾任川南教区主任,负责所辖光华小学的检查督促工作。筠连一带的教会学校教育,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云南镇雄苗族知名人士、川南联区基督教牧师杨明清的教学方法和思想的影响。在贵州威宁石门坎基督教高级小学、云南威信牛坡坎川南联区教会完全小学学成归来的筠连苗族艾新秀用苗文收集编写了不少民间民族进步歌谣,把《川南苗族福音诗》、《圣经》中的“马可福音赞美诗”等译成苗语苗文,编诵苗歌,教苗族同胞传唱。几年时间,许多妇女儿童会唱马可福多赞美诗,学生会唱“川南苗族福音歌”。传教士每到一地巡视,学生被组织起来远道相迎。县内苗族还有一些如艾新华、艾新荣曾远到珙县罗渡乡王武寨、王家镇麻园等光华小学读书,成为县内苗族第一代识字的文化人。所有这些教会在苗族居住地区开办的光华小学,先后在1948~1949年全部停办。
            基督教在苗族居住地区传播虽未遭天主教的下场,但也因限制和干涉苗族习俗,教会戒律与苗族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苗民也蕴藏着潜存的不满情绪,基督教不可能永无止境地传播下去。
            反教会的斗争,是近现代反帝斗争的一部分,有其自发的爱国性质。反洋教斗争往往在帝国主义和中国统治阶级的压力和勾结下,归于失败。反教斗争中的弱点表现于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局限性和落后性。
            旧中国西方教会能在苗族居住地区传播开来,可归结出以下原因:一、旧中国的历史背景所决定。帝国主义的侵略,传教士的种种特权,使他们能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二、传教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吸纳苗民入会。如内地会把非汉族居住区作为传教重点,把贵州威宁石门坎传教士创制的“苗文”用于川南苗族居住地区教会学校。循道公会在珙县、筠连两县所建教堂即付设小学,冠以“光华小学”之名,收苗族子弟入学。各个教会常以拯济苗民为由,施以小利,笼络苗民入会更是惯用用法。三、部分苗族之所以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解放前,苗族受自然压迫、阶段压迫、民族压迫,长期处于被役属的地位,教会注意到了苗族的现状和心理,找到了适宜传播的土壤,辅之以各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苗族的信赖。



    出处:石门坎与川南筠连苗族早期教会教育的关系
    禁止外链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