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三中:徐秀其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不断被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不仅推动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而且也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如果我们同时还注意教学新理念的实践和总结,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把握新授课与复习课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策略有效达成目标,我们先将历史知识进行两类相对粗略的划分:即微观的历史知识和宏观的历史知识。 所谓微观的历史知识,这里主要指以新课学习为主的具体历史知识、(例如:某一章节中涉及的具体历史事件、现象以及它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概念、解题运用中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等知识。宏观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指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框架线索、单元或阶段内部的知识结构体系、跨阶段跨地区的历史专题知识、贯穿历史学习过程的重要概念以及理论观点。(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变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矛盾论等) 对历史知识进行这两类划分有何意义? 一:有利于运用教学新手段、新理念将新课教活。 把微观知识教活是新课教学的目标,这需要实现课堂的开放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学习问题的提出、解决等环节中来,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去认知一个历史事件或现象,鼓励学生反驳前人的观点。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等)创设探究历史新知的背景和素材,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设计历史学习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些方案只得课外进行)。其次,在解决问题和得出认识的环节,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阅读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再次,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及时进行积极性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维护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设计少而精的课堂练习,一方面巩固重要新知,一方面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新课教学要适时渗透一些宏观历史知识,避免学生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二:有利于把握复习教学的策略。 历史复习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历史知识的包装,即一方面要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二方面是将微观历史知识整理包装进宏观体系之中。 课堂教学中帮助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注意讲练结合。讲要求正确把握和划分历史的阶段与特征,归纳整理出各阶段历史发展的线索。练,并非指课后练题,而是指讲解中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参与到历史宏观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一改单一枯燥的讲历史结论。其次,要注意论从史出,让学生感到论出有据。再次,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 例:复习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先设计四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练习的任务,教师再总结点拨。 任务一:例举19世纪60至90年代末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三件大事。生: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注:当学生对近代化含义没有全面认识时,答案可能多样化,我们可以先找学生做评判,下同。 任务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例举出表现。生:经济上,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军事上:创办了三只海军;文化教育上:创办了新式学校,选派留学生,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任务三:找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最大共同点。生:都采用机器大生产。 任务四:例举戊戌变法的内容。(略) 小结:近代化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师:其本质是利用近代科学技术来发展资本主义,其内涵丰富,涉及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转化。 在引导学生完成历史知识框架体系后,就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复习回顾宏观体系下的具体知识点,最后完成对微观历史知识的宏观包装。 总之,历史教学虽在两个阶段对两个板块内容的处理各有侧重,但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微观知识掌握不牢,将表现出选择题失分多;宏观知识把握不准,常表现出材料解析和问答题易丢分,甚至难以下手,成绩无法上一个新台阶。 注:2008《宜宾教科论坛》发表 (骨干班交流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