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0|回复: 6

    论沐爱与沐英的关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7 23: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尊敬的曹取吴老先生您好!笔者也是您的忠实读者,向您问好!在笔者前帖《 禁止外链》中本没有加按“......如果误导为‘沐英赐名沐爱’要误导许多人’甚至为后人笑话我们这代人”,特此说明。


          近一个月时间来,有筠连热线论坛网友“沐爱教育”先生、“康乐翁”先生等发帖理性探讨沐爱地名的来历,笔者也曾拜读过曹老先生的很多历史文章,让笔者了解了很多沐爱以及周边地区的历史人文,对本土乡土历史提高了见识,扩充了视野。对于网友们对沐爱地名来历的探讨,笔者观察思考近一月有余,也是持怀疑态度来看待,随着网友们的论据越来越充足,特别是“沐爱教育”先生所著《禁止外链 [img]禁止外链[/img]》,笔者也改变了一些观点,由此翻阅历史相关资料,希冀在历史记载中寻得一二,由此才有了前贴 禁止外链》。


          笔者和众网友一样,对于沐爱地名的历史探究,一是兴趣爱好,二是探究精神,三是对沐爱这片土地感情深厚,不存在其他。余相信,还有很多围观的网友也和笔者一样在观察、在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我们本地方的历史人文,其实这是一个好事。


           沐爱地名的得名目前主要有两说,其一为“沐英遗爱”说,其二为彝语“木乃”遗音说。接下来进入正题《论沐爱与沐英的关联》,笔者换个思路,不以推翻沐爱为沐英遗爱为出发观点,以目前所了解的历史信息来论证沐爱与沐英的关联,供大家参考。


    “沐英遗爱说”


          目前笔者能追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沐英遗爱说“是2003年的《沐爱县志稿》,该稿中记录为周九波先生的观点,此后在沐爱相关的诗词赋中,多有文人将沐英遗爱说引入。或许还有更早的文字记录没有被笔者发现,欢迎网友们提供。


           在互动百科词条“沐爱县”中记载:沐爱的得名和集镇的形成过程:“沐爱乃沐英之遗爱”。西平侯沐英难忘沐爱这条给他带来胜利之路,他要保卫这条中原通往云南的秘密通道。后来,凡是沐英去过的地方都挂上了“沐”字。它的得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笔者注:按照上述互动百科词条中的记载,“凡是沐英去过的地方都挂上了“沐”字”目前在川滇边界附近带有沐字的地名有沐爱、沐川、沐义、沐滩,这些地方是否都与沐英有关呢?值得推敲。


            大雪山朱伯河坝传说——朱元璋、刘伯温属下练兵场


           在曹取吴先生驳斥论《驳“木乃”乃“沐爱”是“权威”论》中最后一段提到了“朱伯河坝”,对该地名不甚了解,于是百度搜索了一番:筠连大雪山“朱伯河坝”。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据说朱元璋、刘伯温的属下曾在此驻扎过军队,操练过兵,现保存有较完整的食宿遗迹。朱伯河坝有三道自然生成的呈椭园形的石岸,长、宽、高的尺寸比例和形状与人工制造的棺材极为相近,所以称这里为“石棺材”。沿朱伯河坝向西行有“钱厂坝”。清朝廷腐败,地方官吏各自为政,在这里私建钱厂制造铜钱,现仍然保存着一些铸造钱币的设备和遗迹,可供游人参观考察。“ 禁止外链


           从上得知,朱伯河坝,从字面看顾名思义为朱元璋、刘伯温的河坝,这是当前能支撑“沐英遗爱”说最接近的论据,但是该论据也有疑问,朱元璋、刘伯温属下练兵场,其属下是谁呢?是沐英、郭英亦或是其他将领?周云和文中讲述其还保存有较完整的食宿遗迹,若是真,可以说这是超过筠连中和寨胡中和兵营更具有历史价值的历史遗迹,不知筠连县文物管理所相关档案中是否有记载,亦或是《高县县志》中是否有相关信息的记载。若是能考证朱伯河坝传说的真实性存在,以及年代,则能为“沐英遗爱”说增加一分有力的佐证,至少能证明有明朝军队在大雪山毗邻地区出入过。


          另余拜读过曹取吴老师所著《大雪山绿林志》——叱咤川滇交界称霸筠连大雪山的绿林朱林武,不知朱伯河坝是否跟朱林武有关,还是朱伯河坝的传说古来已久,若是由来已久,则朱伯河坝的历史则更值得调查了解。

           沐氏统治云南二百六十余年  势力辐射川滇  是否与沐爱有交集?


          笔者近日在一篇文章《解析明成祖不动沐英后人的三个原因》中看到,“沐王府对于云南的控制非常厉害,可以说是云南的“地头蛇”式的人物。”

           另外还有一种假设,一种假设。明平云南之战,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朱元璋为实现国家统一,遣军攻灭元朝在云南残余势力的作战,该段历史距今已636年目前已有网友从正史以及相关史料中佐证在明朝进攻云南战争中,沐英没有从沐爱经过,但是明朝统一云南后两百多年间,一直是沐氏在统治云南,沐爱紧临川滇边界(镇雄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芒部卫,相继改为芒部府,隶云南布政司,同年徙治纳冲南七里。洪武十六年(1383)正月,改隶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升为芒部军民府,同年撤并强州、益良州。),在沐英夺得云南后其统治云南的两百多年间,沐氏当局亦或是沐氏的势力延伸影响到了沐爱,从而有了沐氏与沐爱的关联交集呢?


           沐英从1383-1392年 ,领治云南,十年辉煌,平定叛乱,巩固边防,造福百姓,发展地方。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黔国公,卒于任上,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享太庙。沐英为明朝统一和稳定征战三十年,功勋卓著,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塑英像于功臣祠,配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从此沐王府成为云南一方举足轻重的势力,在清军入关以后的南明史上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施政方面,沐氏子孙主要通过平息云南及其相邻的四川和贵州地区的各种变乱、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加强在云南的军事和行政设施与管理体系、发展云南社会经济与文教事业等手段,稳定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局、开发和建设云南,从而达到其维护明朝皇室对云南的管辖权、确保沐氏家族在云南的既得权益的最终目的。沐氏子孙世代镇守西南边陲,直到明朝灭亡,前后共有两百六十余年,共计12代,14任。在大明王朝统治的时期,整个沐氏家族可谓是显赫至极。不但在明朝藩王之中拥有着最大的封地,在明朝官场之中也拥有着一席之地。

           沐氏的势力在川滇影响力尤深,是否就像曹取吴老先生所述:“我及老一代人从来没有说“沐爱是沐英赐名”,我们是说,沐英死后,乡民们因为“沐英的遗爱”、为了不忘沐英的恩泽,故得名沐爱——是乡民们赐名、不是沐英赐名。”

          此处的恩泽则不是沐英途径沐爱对沐爱的恩泽,而是沐英对云南的统一以及周边地区的平叛,让云南以及川滇边界的人民得到了和平,脱离了元朝的非人统治,对西南广大人民的恩泽。从而对沐英感恩戴德,于是沐爱当地乡民干脆就把沐爱的老地名“木乃”修改成了“沐爱”。

          以上两点是推理。
    [img]static/image/hrline/禁止外链[/img]

    明末剿“都掌蛮” 造成沐爱土著流失 留下“木乃”遗音


           沐爱古地名为落雁、木乃,据网友“沐爱教育”先生发帖指出,在沐爱有悬棺存在:“我们再看一实物,从沐爱场西出一千多米的“燕子岩”上,还可以看出留存有悬棺葬痕迹。在沐义的沐荫(以前叫大地)一组的“棺木崖(崖土语读ai)”也有。至于这个挂岩子悬棺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启未知,下止明代。但不管属于哪个族人的,沐爱那悬棺痕迹今天还在。

             不仅在沐爱,在镇舟、平寨等筠连很多地方都有僰人悬棺的痕迹。僰人在明朝时期消失了。


           禁止外链是筠连县四大世居(汉、苗、彝、回)民族之一,引用王成先生在新《筠连县志》续编之“民族宗教”中续志原文节选:县境在明代以前曾广泛分布有禁止外链。县内的落木泥、落木祥、落木柔、乐义、落箭等都是彝语音译的地名。明末剿叙南九丝城“都掌蛮”和清初强行对乌蒙(今昭通)、镇雄禁止外链聚居地“改土归流”,筠连禁止外链亦遭受大规模的围剿,他们中大多远逃大凉山等地,留下来的多数同化于汉族、苗族中,只有在今团林苗族乡、高坪苗族乡居住的禁止外链保留族群认同意识。


           明朝时期当局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高压镇压政策,以下引述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明正德(明武宗朱厚照)10年(1515年),僰人的一个部落与筠连的流民苏衡争田,受了流民的欺负,僰人多次向地方官吏诉讼,都未得到解决。流民乘僰人怨忿的情绪,故意挑起事端,诱使僰人复仇。流民早有准备,乘机屠杀僰人数百人。于是,僰人各寨纷纷起义,众达几万人。明武宗得到奏章,“命巡抚都宪马昊、总兵吴坤讨平之。”明万历二年(1574年)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南充人)撰《平蛮碑》载:“冬十月,取次就擒都蛮,至是尽灭。”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调叙南卫千户所驻县,防“都掌蛮”等少数民族入境。 《筠连县志》中记载,在明朝剿“都掌蛮”时,筠连禁止外链亦遭受大规模的围剿,他们中大多远逃大凉山等地,留下来的多数同化于汉族、苗族中,大环境下,当时在高县的上乡沐爱禁止外链定也受其影响,从而离开故土,远走他乡。

           沐爱的土著居民越来越少,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带来了大量的新移民。原住民没有带走老地名"木乃",被融化进了汉文化中。讲述一个历史小故事,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理论对后代子孙的取名进行了规定。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这些人的名字均为一个字,且同为木字旁。如朱标、朱樉、朱棣、朱桢、朱梓、朱椿、朱柏、朱权、朱松等等。
    沐爱地处高处,附近的河流相距甚远,地下水源也很匮乏。中国人取名一般会按照周易五行八字来取名,照中国古代风水来说,“沐”是一个五行缺水,缺木的人用的,水可以滋润木,木可以养育水,相辅相成,于是乎新移民就在“木乃”的木字上加了三点水,木乃,木赖,最后逐渐成了沐爱。大家可查询《高县县志》中是否有沐爱的相关记载。

    对于明朝剿灭“都蛮掌”移民川南的历史另可在沐爱周边的沐义李氏家族史中窥见一斑,从春竹先生所做《寻祖怀乡振家声 筠连沐义东岳庙李氏的由来》即可部分印证:沐义东岳庙李氏先祖德君(入川始祖、距今600多年)于明朝洪武初年从古荆州三楚湖北黄州府麻城县东乡永宁村李家埂籍被钦命为蜀阳知县(今四川内江),其后四代内家声大振,再其后德君祖的五世玄孙李应甫作为征战“叙南平乱”军的下级军官,随军参加了称作“叙南平蛮”的“九丝之战”。“九丝之战”战乱基本平定后,应甫公带领士兵继续南征,在经过今沐义西林村时,看见田地荒废,上级军官便派遣应甫公插占在此地,开垦田地。



    沐爱古地名为彝语“木乃”是铁的事实

           沐爱为"彝语遗音说"在1987年出版的《筠连县地名目录》中有记载,其该目录第103页“沐爱区概况”中记载,沐爱区
    名为彝语“木乃”遗音,语义待考。《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5页“沐爱公社”篇记载,沐爱古代为禁止外链聚居区,系彝民姓氏“木乃”译音。
          《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7页记载,沐爱区清代为高县安静乡,民国时置区、设冶局、县。1953年划归筠连县,元明时即称沐爱,为禁止外链姓氏“木乃遗音”。
          在《沐爱县志稿》第5页中记载“元顺帝至正23年,即公元1362年,属四川中书省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叙州路属地。这时,沐爱在蒙古语中叫‘落燕’,也叫‘木乃’”。
           另据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记载:“沐爱明代建场,称木乃,系彝语译音,又称木赖,转音沐爱。—互动百科 沐爱设
    治局 ”
          “周秦之期,沐爱系“土僚蛮”管辖。沐爱曾叫“落燕”,也叫“木乃”。——沐爱县 互动百科“
           网友“沐爱教育”:“在禁止外链姓氏译音中沐爱又叫过“木乃”,现在沐爱场上,凡上了点年纪的老人都知道沐爱叫“木乃”。
         
          木乃是否为禁止外链姓氏?百度一搜便知(点下面链接可以查看)。
           一、禁止外链姓氏
          禁止外链
          禁止外链

          二、在凉山禁止外链自治州有大量与“木乃”相关的地名
    55.png

          木瓦都乃、木瓦都乃、阿子木乃托村、木嘎乃坚西、俄木坚乃、木乃脚、罗木乃拖、此木乃坚、车木乃乌、车木乃坚、哈木乃拖、火施木乃坚、木洛乃坚、木觉乃拖、扯木机乃、木口乃坚、木洛坚乃、乃坚木魁。


           三、禁止外链是筠连县四大世居(汉、苗、彝、回)民族之一,引用王成先生在新《筠连县志》续编之“民族宗教”中续志原文节选:县境在明代以前曾广泛分布有禁止外链。县内的落木泥、落木祥、落木柔、乐义、落箭等都是彝语音译的地名。明末剿叙南九丝城“都掌蛮”和清初强行对乌蒙(今昭通)、镇雄禁止外链聚居地“改土归流”,筠连禁止外链亦遭受大规模的围剿,他们中大多远逃大凉山等地,留下来的多数同化于汉族、苗族中,只有在今团林苗族乡、高坪苗族乡居住的禁止外链保留族群认同意识。


           四、在互动百科中记载,沐爱曾经叫过“落雁”或“落燕”,在“沐爱教育”先生的帖子《话说沐爱 ——筠连沐爱得名初探》讲述“落雁”为蒙古语。


         在曹取吴老师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及到“落雁囤蛮夷千户所”,“自西汉以来,沐爱的名称都是“落雁”(南宋以前为“落雁驿”、南宋起为“落雁囤蛮夷千户所””。目前,在宜宾市高县境内,有一个村庄叫做落雁村,沐爱解放前属于高县,不知道高县史料中是如何记载的。在盐津县境内,也有落雁乡(
    落雁曾系沼泽,大雁常在此栖息得名。明代前为部分禁止外链居住。)。千户所,金代始置,为军事机构,元代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於万户。


          综上所述,“木乃”作为沐爱的地名,至少在明朝及以前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很长时间。在沐爱当地的禁止外链居民因战乱离开沐爱后,随着元末明初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从而继承了彝人的地名“木乃”,随着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最终进化演变成了沐爱。



           据先生们叙述,老一辈沐爱人很多都称呼沐爱为木乃,则木乃是一直这样几百年称呼传承下来的,官方则修订成了“沐爱”,至于何年何月官方确定为“沐爱”,还需要继续翻阅高县、宜宾等旧志档案继续探索。


           个人观点,难免有不足与谬误,还望大家多指正,共同研究交流。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9-19 22: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文章写得好!特别是谈了木乃为彝族姓氏,如今在凉山仍有这一点。
         
    发表于 2017-9-19 22: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文章客观、理性。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01: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禁止外链
    文章写得好!特别是谈了木乃为彝族姓氏,如今在凉山仍有这一点。

    感谢版主点评,还不够深度,正在寻找更多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01: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禁止外链
    文章客观、理性。

    感谢先生来访,问好!
    发表于 2017-9-23 22: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对曹老有礼貌,没有抨击,只是举证。曹老先生年事已高,可以不必争论了。大凡历史,都是传说或者据说还有猜想。辩论双方似乎都有道理,没有胜负。有些方言管热爱叫做“热耐”,所以沐爱也叫沐耐。筠连古时候是彝族居住的地方,有的地名会出自彝族语言和姓氏,木乃也是对的。
    发表于 2017-9-24 23: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支持楼上的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