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山乡那顿火锅 重 楼 (原 创) 近些年来,人们请客吃饭时,多是“操馆子”。而“操馆子”多数又是吃“火锅”。 火锅麻、辣、烫,好“安逸”!朋友n次请我吃过火锅,我也n次请过朋友吃火锅,但总觉得这些火锅没39年前的那顿火锅香。 那是1973年10月的事。 1971年5月,我初中毕业不久,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宜宾县高场区青云公社富云大队五同生产队当“知青”。那时,我只有16岁, 1973年,“文革”以来全国第一次招生。青云公社60多个知青,只有3张推荐表。凭着“五好知青”的光环,我被荣幸推荐参考。 我报考的是宜宾卫校中医专业。考试时,时间刚过半我就交了卷,出了考场,我稳操胜券地吹起了“口哨”。 卫校招考老师和我父亲在大学时是好朋友。不久,招考老师告诉我:“糟了,宜宾师范招考老师看到了你的成绩,把你的档案调去了!”经过几番周折,我从师范老师那里要回了档案,最终被卫校录取。 录取通知书迟迟没发,咋回事?原来,辽宁出了一位“白卷先生”。他在考卷上忿忿不平地写道:整天“出工”挣“工分”,哪有时间复习? 于是,上面发下话来:全国录取暂停,考生还得补交“工分”证明。 这不是神话,不是天方夜谭!考生得补交当年的工分证明,还要盖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的“红巴巴”。 为补交“工分”,当年全国的录取工作整整推迟了一个多月。 10月中旬,我母亲从宜宾乘船三四个小时到了高场,然后徒步30多里到了五同生产队,给我送来了录取通知书。 其时,队里“种小春”大忙季节刚开始。队里放下了工程,队长胡云钿专门做了安排,做“火锅”为我送行。社员们有的杀鸡,有的磨豆腐,整整办了4桌火锅。 我永生难忘山乡的那个夜晚。周围是巍巍大山,没有月亮,依稀可见群山的巍峨身影。全队共31户人,每户人来一人赴宴。宴席摆在胡队长的院坝里,院坝四周挂了几盏“马灯”,把山里人的脸庞照得通红。这顿火锅没有酒,但我早已醉倒! 次日,我含泪告别了“第二故乡”。社员们纷纷送来了土鸡、酒米、黄豆、腊肉等物,足足有200多斤。胡队长安排了3个人送我,他们3人挑着沉沉的胆子走了30多里山路,一直把我送到了宜宾。 我陪着这3位农民“亲戚”,到“流杯池”、“翠屏山”、“人工湖”整整逛了两天。 39年过去了,我分明还闻到了山乡那顿火锅的香味! (题图系转载) 1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