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记者一行慕名前往筠连县大雪山镇大雪山村,探访雪山村雪山垭口的红军墓,缅怀红军烈士的革命精神。
大雪山镇位于筠连县南部,距县城50公里。通往红军墓的路并不好走,转角处角度大,身体摇晃明显,必须紧紧抓住座椅才能保持不被弯道抛得东倒西歪。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过了几处滑坡地段,越野车才把我们送到了雪山村雪山垭口。
终于,车到达了一块标志石,石头上写着雪山垭口,抬头一看,一幅“山高水远忠骨热,月白风清烈魂安”的对联闯进了每个人的视线,“浩然正气”的横批让尊敬和庄重油然而生。
拾阶而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块平整的土地,正对面的墓碑上,“革命烈士之墓”格外引人注目,走近看,墓碑上还有几行字,“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中共筠连县委员会 筠连县人民政府立”,时间定格在公元2009年10月1日。墓碑前,摆放着几束鲜花,像是在提醒着前来的人们,这里从未被忘记。
“这个红军墓里最开始埋葬了2位红军,后来又在附近挖掘到4具遗骸,便把他们合葬在了这里。”筠连县县委党史办研究室的刘道强向记者讲诉起这个墓的来历。
“1936年,川滇黔边区成立了红军游击纵队,最后一战就在那里打响的。”刘道强手指的方向是云南省威信县的安尾坝,离大雪山村不到一个山头。“这支队伍是为转移国民党的注意力,掩护红军北渡而留下的,队伍最后只剩下100多人投入到这场战斗中,死伤惨重,全县共牺牲了20多名红军战士,包括司令员和两名女红军被俘。”刘道强说,“经过了这场死伤惨重的战役,主力部队就被打散了。”
谈话间,一位老者来到了我们面前,一身蓝色的衣衫,一顶解放军帽子,帽檐外花白的头发像是在提醒着我们这位老者上了一定的年龄。一打听,这位老者告诉我们:“我叫王志成,今年75岁,墓里面的一位红军就是由我的父亲帮着埋葬的。”
这是一个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的故事。“我父亲告诉我,当年他还很年轻,亲身经历了那场战役,有位红军战士牺牲在大雪山村的凉水湾,是用我们家的楼梯去抬回来的。”虽然已经75岁了,但王志成对这段历史一点也没忘记,“战士被抬回来时,身上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是宜宾江安人,姓闵。”王志成说到这里很感慨,“什么都可以忘,但这个是绝对不能忘的啊!”据悉,目前,大雪山镇正在整修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已完成第一期投资20万元。
如今的王志成生活很幸福,“现在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不会挨饿,公路修通了,现在很满足。我家2005年就修起了楼房。”王志成笑呵呵地说:“肉还在冰箱里冻着呢!”
“雪山,彝民心中的‘落木柔’,你是一只‘美丽的凤凰’落到了川南一隅(大雪山镇所在地原名落木柔镇,意为‘美丽的凤凰’)。雪山的‘灵’,常有溪水飞滩,偶尔石颠滴声相伴;雪山的‘静’,朦胧雾的音符,酣梦中只闻鸟儿的脆啼;而雪山的‘魂’,则正像牺牲的红军战士体现的精神——那是一种忠诚。”大雪山镇党委书记舒森曾撰文如此描述大雪山。
一溪烟雨、千年珙桐、万古枯枝,古老生态、原始野性、满山风絮……是雪山的自然写照。大雪山的每一处山水,每一处峭璧,每一座瀑布,每一颗古树或许都凝结了一个秘密的文化符号。虽然是酷热时节,但感受到的却是凉风习习,闭上眼,还能听见风吹留痕的声音。仿佛是大雪山在告诉每位前来扫墓的人:“这是大雪山的灵魂”。作者:王悠璐 张择君 罗勇 杨丽娟 来源:宜宾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