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2|回复: 1

    我亲身经历的 中华主要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5 13: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我亲身经历的
    中华主要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纪实
    自由撰稿人 曹取吴

    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我因为见闻和履历有限,不很熟悉汉族以外其他兄弟民族的民俗。我仅以自身经历,叙述汉民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
    既然是“传统节日”,时间概念是以阴历为准。
    一,春节
    “春节”是汉民族每年的第一个、也是时间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前一年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到当年正月十五日结束、历时达22(前一年腊月小)到23天(前一年腊月大)。
    (一),“迎春日”及“除夕”和“小年夜”
    前一年的腊月23日晚上叫作“小年夜”。从这天起、到腊月29日(腊月小)或腊月30日(腊月大)这几天、叫作“迎春日”,腊月的最后一天(腊月29日或30日)叫作“除夕”;其中腊月23日(官府)24日(陆地民间)25日(水上人家)叫作“送灶日”或“祭灶日”。
    1,“迎春日”期间的民俗活动:
    我的童年时流行一首儿歌:“过年好耍,二十七八焊黄粑,三十晚上吃嘎嘎,初一早上吃跳水粑......”反映了少年儿童向往过年的心情。但没有概括完这几天的全部活动。
    (1),“送灶”(或“祭灶”):民间传说,每年腊月23日晚上,人间(官府和民家)的灶神都要回到天上述职,并向玉帝汇报该官府或民家的善恶。因此人们都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于是官府就在这一天晚上、陆上人家在腊月24日晚上、水上人家在腊月25日晚上,准备三牲祭品祭奠灶神,并欢送他上天述职。
    (2),焊黄粑:因为春节是民间经过“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辛苦劳动,在这段空闲时间,大家抓紧时机走亲访友。所以每户人家都要准备丰厚的副食招待客人。所以每年腊月二十七八这两三天,民间都要熬饴糖、焊黄粑、打炒米糖,并加工其他副食品。
    (3),办袱子和换写新“家神”、书写和张贴春联:
    每年的年尽,各家各户都要恭请知名是法家(或写好字的人)换写新家神和书写新春联,并在腊月29(或30)日张贴完毕。
    因为除夕夜每家每户都要祭奠祖宗、给老祖人烧袱子(纸钱)。我自从进入高小,每年的这几天都有一个任务——办袱子。先将加工好的纸钱用白纸密封,然后写上奉献纸钱人和接受纸钱人名字。格式为:
    恭逢
    **之期        ****具袱*封
    奉上
    故*****公諱****老*人享納
    **年*月**日          火化
    “之期”(或“化财”)前面:七月半写“中元”、腊月除夕写“年尽”或“除夕”......。接下来是奉献纸钱的人称谓(如:“孝男”某某、“孝孙”......某某)。接受纸钱人称谓如“故显考某公諱某某”“故祖考......”。男性称“老大人”,女性称“老孺人”。年份填“干支厉”、诸如“甲子”、“乙丑”......
    (4)、杀鸡宰鹅、煮肉。
    (5),祭奠諸神:从腊月23日送灶(祭灶)起,每天晚上都要给灶神烧香、和点万年灯。
    2,除夕
    (1)腊月30日(或29日)上午用三牲祭品(全鸡、猪的头蹄和尾巴)祭祀家神(家神包括祖先、天、地、君、师等)、灶神、猪牛圈、山神、水井、土地......下午要备办一桌上等宴席给祖宗“烧袱子”。晚上要一遍接一遍的给家神、灶神、六畜神、山神土地烧香一个通宵(以香燃完为一遍)直至正月初一凌晨。
    “烧香”的任务一般是由一个儿孙完成。其余女人要准备次日和来年的汤圆包心之类事务。男人们要到果木园、桑树园、在每根树上砍一刀,在刀口上放一块肉或黄粑之类,目的是希望来年丰收。
    (2),吃年饭(团年饭),晚辈要轮流给长辈敬酒、祝福、奉上“敬老钱”;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儿孙发“压岁钱”。然后家庭主要成员一边喝酒、一边商谈来年生产计划大计,这就是所谓的“把酒话桑麻”。
    (3),“封印”:除夕日半夜,将一张红纸封闭一张“升子”或“斗”,放在神龛下面,叫“封印”,暗喻官府这时已将官印封存、停止办公放假;民间停止外出。“封印”时要放鞭炮、在神龛前上香敬酒,仪式庄重。
    ,(二),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民间使用“夏历”(阴历),政府和机关法团使用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正月初一凌晨,随着铺天盖地的鞭炮声,家家户户打开了堂屋大门,这叫“开财门”。随着“财门大开”、好客和行善家庭,就会迎来第一批客人——送“金银水”的,“送宝”的、“送柴”的、前来“拜早年”。
    “送金银水”:一般是穷苦农民或城市贫民,他们挑上一挑清澈透明的井水,说着恭维吉利的“四言八句”清早你来到主家,主人家会十分热情的将他迎进火炉房取暖,把他留下吃“跳水汤圆”和早餐。然后送给黄粑、腊肉、红封,皆大欢喜尔后分别。
    “送宝”和“送柴”的一般是乞丐,他们用红纸条缠绕两个特大橘柑、用一个大七寸盘盛了,或将几根木棍做成“小小一挑柴”,来到主家门口,说着“四言八句”的奉承话,祝贺主家吉利。主家打发红包、粑粑后,他们就将原物拿起走二家去了。
    拜坟:相当于阳间晚辈给长辈拜年。与清明上坟不同的是:正月初一拜坟除了纸钱、香烛、鞭炮、茶点(清明祭品用肉类)、敬茶。
    初一这天有许多讨要“黄粑”的,其中有乞丐、有的不但不是乞丐,还可能出身豪门大户。是因为他们患病、或者有其他祸事,便在神灵面前许愿、每逢正月初一当三年乞丐、要三年黄粑。这些人不懂乞丐规矩、更放不下架子,事先约好10家。但约好的主家见他们来了,往往打发特别丰厚,但他们必须以“乞丐”的样子出现,而且也要手拿“打狗棍”,不能进门、只能像乞丐一样在门前讨要。
    接待春官、财神。
    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早晚都要烧香、点灯。
    因为“除夕”晚上已经“封印”,因此正月初一、初二每家的大人都不出门;游走于人间的人,只有乞丐、春官和财神,其次就是小孩。
    (三),正月初三、开印
    正月初三早上烧早香时、要放鞭炮、准备三生祭品,在烧香的同时,将“除夕”三更的“封印”红纸撕开撤除,这叫“开印”;早餐前要吃蒸的“猪儿粑”(或名“鸭儿粑”)。早饭后,就可以出门走亲访友了,官府就会接待民众了。
    正月初四到十四这十天,人们的活动内容是:
    1,走亲访友:
    2,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准备工作,比如:晚辈拜访长辈,学生拜访老师、下级拜访上级、或者志趣相投的同辈好友互访,大户人家轮流“请春酒”、大户人家定亲、筹备耍灯、各种堂会、庙会。
           (四),正月初十日 ,沐爱开场日
    在春节的除夕至来年正月初八九期间,一般集市都不营业,除了卖小吃、礼花、炮杖、祭品商贩“捉红叫鸡”外,都关门过年。要来年“开场”后、才开始营业。沐爱的集期是“四”、“七”、“十”,所以是正月初十开场。
    邻近的巡司场集期“二”、“六”、“九”,正月十二开场。镇州集期“二”、“五”、“八”,正月十二开场。落木柔集期“三”、“六”、“九”,正月十三日开场。
    开场这天特别热闹,最畅销的商品是各种礼品、烟花、火炮和祭品。
    沐爱的几个大型寺庙,如:“观音寺”、“万寿宫”、“川主庙”、“禹王宫”热闹非凡,善男信女都要前去敬香还愿(“三皇庙”、“关帝庙”、“城隍庙”是公所机关、有“丘八”守门,而且菩萨已经隔离封存例外)。
    沐爱“开场”这天,还是“开灯”的日子。“袍哥”各道宫口、各商业行帮、各村(保)、以及巡司场、鲤鱼槽、叶家坝、河对门(沐义)、落剑坝、镇州、吴家坝的龙灯(大龙灯、彩龙)、狮子灯、花灯(地游灯和车车灯)、牛灯都要在今天到沐爱“开灯”。
    每年平均有龙灯12——15条,彩龙两三条。
    狮子灯七八条
    花灯(包括“地游灯”和“车车灯”)七八条。
    牛灯七八条。
    在沐爱历史上,最长的龙灯是民国37年(1948年)万学斗当保长的第八保的“百节龙”,全长108个尨兜兜,约110公尺,龙头已经到达水巷子口口上,龙尾巴还在川主庙门口(今蚕茧站门口)。最漂亮的龙灯是沐爱袍哥“礼德总社”(包括“崇义公社”、“府南兴社”、“爱兴公社”)的龙灯(添加了烟火电光装置)、技艺最高超的彩龙来自吴家坝。
    一些家住沐爱场上的大户、也在这天请“春酒”;甚至镇州沙坝子人、沐爱县参议长罗玉葱也在这一天、在李天贵的馆子宴请沐爱社会名流和上层人士。
    正月初十这一天,每一条灯都要到县政府、镇公所、各机关法团、每户居民家“参菩萨”。所以这天整天鞭炮声、锣鼓唢呐声不绝于耳,以每户普通居民都要接待至少70条灯、每条灯打发人民币2元(多的百元)计,至少开销140元(鞭炮、红菱、香烛在外),另外还要打发乞丐,一个普通贫民家庭,这一天的开销至少300元,你可以想象当年沐爱民众的收入水平。正月初十“开场”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四这几天各种灯会到巡司场、镇州、和乡下个大户朝贺。
    (五),正月十五“元宵节”
    因为正月十四沐爱是开场后的第二个场期,所以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沐爱的“元宵节”活动多了一天(正月十四)。所有龙灯都要在元宵节接受炮花的洗礼,经过两天两夜炮花的冲击,龙灯基本上烧烂到只剩骨架。
    当时的火炮和炮花是用黑火药做的,危险性小。炮花也是用硫磺、火硝、木炭做的,它们燃烧爆炸后生成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硫,可以驱邪杀菌,大家都喜欢去接受那种烟火的熏蒸。元宵节几乎是通宵活动。
    “元宵节”除了耍灯,还要宴请亲朋好友赴宴,晚上年轻人还有一项滑稽的活动——“偷青”(或踏青),就是到农民家地里去偷菜,因为是一种民俗,主人发现后最多吆喝几声,不会作为“賊”处理的。
    正月十六上午各单位的“龙灯会”要举行庄重仪式:请道士做一坛简单的道场,然后庄重的将龙灯残骸焚烧干净,然后全体人员聚餐,叫作“吃龙肉”。
    二,清明节
    (一),“清明节”和“寒食节”
    “清明节”是每年春季的第五个季节,每年的四季24节气是: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有一本启蒙读物中有一句:“寒食、禁烟,乃是清明之号”、误导了好多人,所以好多人认为“清明节”就是“寒食节”。甚至还有人说“寒食节”乃清明前后一天,也有人说“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其实、“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回事。
    “清明节”是冬至后106天的一个自然和农时节气(《七字纲鉴》:“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
    “寒食节”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一个纪念日。
    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介之推等人随驾护卫、立下大功。他们一行人在完全断粮、饥寒交迫的时候,介之推曾经私下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熟给重耳充饥,希望重耳日后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勤政爱民。这就是“割股啖君”这个典故的来源。
    后来重耳回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逐一犒赏了流亡国外时帮助过他的人,唯独忘记了介之推。经人提醒后,晋文公立即派人请介之推出来领赏做官,但已经无法找到他。当知道介之推躲入绵山后,晋文公又派人去找、仍然没有找到。他于是下令放火烧山,想让大火把介之推逼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然不见介之推的影子。大火熄灭后,在一颗大柳树下找到介之推母子的遗骸。晋文公十分伤心和懊悔,他将介之推母子安葬在大柳树下后,就下旨将放火这天——恰巧是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全晋国在这天禁止烟火,吃冷食,纪念介之推。
    “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
    1,扫墓:就是晚辈给已经作古的前辈上坟。其实这一活动秦朝已经就有了, 但不一定在“清明节”这一天。秦朝以后才定为在清明节这一天,到了唐朝,开始大盛行、并延续至今。后来又有一种新规——上新坟的日期为清明节前10天。“清明节”扫墓叫“上坟”,除香烛、纸钱、鞭炮外,祭品用荤菜(香肠、卤肉之类)和水果,
    为了让人知道坟墓是有后代祭奠的有主坟,要在份上差“坟飘”;
    在祭祀死者的同时,后背为死者坟墓培土,剔除坟墓上的杂草树苗。
    2,植树造林;因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公历3月12日,为了几年孙中山,后来政府把公历3月12日为全国植树日。
    3,放风筝、踏青春游。
    三,端午节
    “端午节”俗称“端阳节”、“重五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以下这些说法:
    (一),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1,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他反对楚国屈辱求荣、主张连横抗秦,遭到楚怀王和权贵们排挤,被流放放穷乡僻壤。后来秦国大军攻陷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江上的渔民们闻讯赶来打捞,却没有打来到屈原的尸体,人民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便用蓼叶包了糯米、投入江中。这一风俗流传到后代,每年人们毒药划龙舟、包粽子。
    2,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命伍员,春秋时楚国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所杀,他逃亡到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江已经死亡的楚平王尸体挖出鞭炮尸体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他反对吴王夫差释放越王勾践,主张消灭越过。遭吴国太宰陷害,被吴王夫差赐死。他死时对邻舍人说:“我死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挂在吴都城东门上,要亲眼看见越国军队灭吴”。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这天将尸体抛入大江之中。所以有人说端午节是几年伍子胥忌辰的。
    3,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今浙江省上虞市“曹娥江”边“曹娥镇”人,西汉丞相曹参后裔、曹世叔的侄孙女。曹娥的父亲曹盱氏一个巫师,汉安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他奉命以巫舞迎神时溺水死于江中。十四岁的曹娥昼夜号哭沿江寻找,不见父亲尸体,便投江殉父。曹娥死后,地方表奏朝廷,汉顺帝下诏旌表为孝女。“曹娥江”原名“舜江”,又名“剡溪”,系钱塘江支流。曹娥殉父后,乡人为了纪念他的孝行,便改名“曹娥江”。他所在的集镇也改名“曹娥镇”、先“曹娥江”便边还立有“曹娥碑”。
    《红领巾》杂志曾开辟“我是曹娥家乡人”专栏,报道上虞市少年先锋队举行“我是曹娥家乡人”专题队会活动概况,号召少年儿童想曹娥学习。
    4,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说:
    秋瑾字睿卿、竟雄,号“鉴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射箭,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孙中山领打的民主革命,影响极大。他和徐锡麟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英勇不屈。于清德宗光绪33年(公元1907年)6月5日,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
    秋瑾于6月5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并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1,挂菖蒲艾草及“艾狗”:
    “端午节”挂菖蒲艾草本意是用来驱毒避邪。
    这个风俗的来源是:唐僖宗年间,黄巢率众在民间滥杀无辜(民谚:“黄巢杀人八百万”)、杀了很多无辜民众,只要老百姓听见黄巢的名字,就急着逃命。有一次黄巢带领军队进攻河南,看到一个妇女背上揹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级小的孩子,黄巢非常奇怪,就上前询问。哪位妇女不认识黄巢,就直接说道:“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一命脉,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这个杀人魔王听后、公然很受感动,他告诉妇人:“只要在门口屋檐悬挂艾狗、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就可以避开黄巢之祸”。
    黄巢回营后告诫部属,凡是门口挂有艾狗,门上挂有菖蒲的人家,不要骚扰。哪个妇女按照黄巢说的那样做了,果然没有被骚扰。民众看到这样的结果后,这一做法演变为一种民俗
    2,包粽子和炸油条
    包粽子的来源,前面已经说了,此处不再重复。
    关于炸油条,据说最初叫作“油炸桧”;秦桧害死岳飞后,万人众怒、民间为了表达对汉奸的憎恨,就用麦面作成“鱼鳅粑”、并用面粉发酵、作成“油条”放在油锅里炸,这就是“鱼鳅粑”和“油条”的由来。
    3,划龙舟抢鸭子
    前面说了,是为了影射人民抢救、打捞屈原,此处不再重复。
    4,喝雄黄酒
    故事源于戏剧《白蛇传》,为了避恶驱邪;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而砷,本来就有毒,此处大概是含有“以毒攻毒”之意。
    5,挂香包、栓,五色线和挂“五毒符”
    由于夏季气温高,万物蠢蠢欲动,其中包括人见人怕的“五毒”(蛇、蝎、蟾蜍、蜥蜴、蜈蚣),但假若“五毒”同时存在在一个空间,它们就会停止争斗而和平共处。这就是挂“五毒符”的用意。
    “香包”或“香囊”的香药成分有混合植物香料,朱砂、雄黄、外包丝巾、用“五色线”装饰,不但香气四溢,还可以驱除汗臭味,预防感冒。
    6,悬挂钟馗像
    这一民俗广泛流传于江、淮一带民间,“钟馗捉鬼”的故事元于唐朝,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身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带帽,捉着小鬼、挖掉他的眼睛,一口吞下。
    唐玄宗问大鬼:“你是什么人”?
    大鬼:“臣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目丑陋,应考时落榜、就自杀了。现在我发誓:要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唐玄宗梦醒以后,就叫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的画像、通令天下、在端午这天一侓悬挂、以驱邪魔。
    7,古蔺一带、民间有“打骝石包”的民俗:
    1950年代中期,我在古蔺工作时,民众告诉我:端午这天,城区的青少年很自然的形成两个集团。分占城关一小背后的两个山包,互相捡小石块投掷攻击。全年只有这一天,打伤了双方都不怪罪,随便在山上扯点草草锤烂敷上了事,因为据说端阳这天、什么草草都是药。
    8,“端午节”是上半年第一个重要节气,
    “端午节”是经过紧张的“春耕”、“夏种”、“夏收”后,在短暂的农闲时间,人们短暂休息、走亲访友、交流感情、迎接“夏季管理”准备“秋收”、承前启后的节日。
    9,相亲和拜望“泰山”
    “端午节”这一天,是上半年未婚男女相亲(民间叫“看人户”)的日子,已婚男女则要在这天专门携带礼品、拜望岳父岳母。
    四,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秋收基本完成,农民经过短暂休息后,将迎来紧张的秋收扫尾和秋播的时候,是下半年最重要的节日。
    在中国农历里,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一个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中秋”正在秋季的第二部分,所以又叫“仲秋”。民谚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八月十五叫“望”日,八月十五的月儿圆而皎洁,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一),“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嫦娥忌恨丈夫后羿绝情,于是偷吃了他从王母娘娘哪里要来的不死之药,于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飞上天去,在月上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后羿后悔不已,他年年八月十五日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团聚。由此而衍生八月十五民间祭月、祈望团圆的民俗。
    民俗学家却认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对远古天象——月亮的崇拜。
        (二),“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1,吃月饼和打糍粑:
    我国古往今来,城乡民众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象征团圆,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从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当年中原广大民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纷纷奇异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元朝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相处一挑妙计:命令下属将馅中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字条的月饼、借“送礼”之名传达到各地起义军中,统治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相应。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纷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一样,很快恭喜啊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十分高兴,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将士们与民同乐,并将当年秘密传递消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过节。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代文学家袁子才(袁枚)《随圆食单》就详细记述其做法。到近代,产生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越来越考究。外形越来越美观。
    民国后期,沐爱陈左卿的“金果铺”的月饼货真价实,神为民众喜爱。
    “中秋节”前,大部分水稻均已收割,尤其是酒谷已经收成,于是每家每户都要用新酒米做成糍粑,与月饼配合作为“中秋节”主要食品尝鲜。
    2,拜月和赏月
    中国人赏月之风由来已久,唐代极盛,所以《唐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几多,最具代表性的诗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以后到了宋朝,明朝和清朝,拜月和赏月的活动更具规模。而拜月之风更是起源于北宋京师。
    北宋时期的京城的中秋夜晚,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衣服,用斗盛放谷物、插上香烛,拜月许愿,祈求月神保佑。拜月之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
    相传齐国有一个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的品德选入皇宫,但未被齐王宠幸。有一年8月15日赏月时,国君在月光下见她美貌超群,便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之风、由此而兴起。因为月里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们拜月,是期望自己“貌似嫦娥、面如满月”。
    宋朝以后,每当八月十五月亮升起,人们便在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以及红枣瓜果供奉于桌案,白月后、全家围案而坐,边吃边谈、工商月华。
    我们儿时,事先毒药准备好“知了”翅膀,赏月时隔着“知了”翅膀看月亮,格外五彩缤纷。
    过去我看过一本小说《山乡风云录》,作者是广西的中学校长,描写的是工农游击队活动,其中有描写广西一些边远山区拜月的场面,拜月时还要唱“混沌初开、两仪分奠......”仪式十分隆重。
    3,打大木柑:
    这是一项少年儿童进行想游戏,平时喜欢在一起的玩伴、自然分作两个对立集体,互相用大木柑(柚子)投掷打仗。
    4,男女定亲日
    “中秋节”这一天,无论媒人牵线的、还是自由恋爱的未婚男女,大都会在这天进行定亲仪式;已婚的则要专门备办礼品(月饼必不可少)看望岳父岳母。
    5,“中秋节”是下半年第一个节日
    “中秋节”适逢基本上收完“大春”作物、准备播种“小春”作物之间的一个短暂的农闲节气,农民借此短暂休息、喜庆丰收、走亲访友、交流感情,积蓄力量、计划准备秋种秋播。
    四,其他民俗节气
    (一),七月半“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或“鬼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中旬,阴司地府的“鬼门关”打开,放出所有亡灵回到阳间,向晚辈亲人索要冥钱,或向冤家、债主讨债。因而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迷信的人都在这段时间忌讳晚间出门,主要是害怕闯鬼。而“中元”是相对于“上元”而言。
    “中元节”的主要民俗是给祖先烧袱子。写袱子时,“之期”(或化财)前面写“中元”(即“中元之期”或“中元化财”)。
    (二),九月九日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称为“重九”、“重阳节”、“登高节”、“敬老节”。
    1,“重阳节”的来源
    相传、东汉时期,汝和有一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异常瘟疫夺走了桓景父母的老命、他自己也差点丧命。病愈后,他辞别家乡、访仙学艺、立志为民除掉瘟魔。他访遍各地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古老的仙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费长房,桓景不怕艰难险阻,在一只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仙山,和哪个有神奇法力的仙长。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他,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给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终于学会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九月九日这一天,费长房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你的本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费长房仙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秘授辟邪用法。
    桓景回到家乡后,在九月九日的早晨,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发给没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过汝河,他们刚扑倒山下,就闻到了茱萸叶和菊花酒气,便戛然而止、脸色突变。这是桓景手持宝剑、冲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从此年复一年、登高避瘟、一直流传下来。
    3,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1),登高:合家老小头上插一片茱萸叶登山野餐。
    (2),除“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12-27 15: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康乐翁 于 2017-12-29 20:48 编辑

           正月初十这一天,每一条灯都要到县政府、镇公所、各机关法团、每户居民家“参菩萨”。所以这天整天鞭炮声、锣鼓唢呐声不绝于耳,以每户普通居民都要接待至少70条灯、每条灯打发人民币2元(多的百元)计,至少开销140元(鞭炮、红菱、香烛在外),另外还要打发乞丐,一个普通贫民家庭,这一天的开销至少300元,你可以想象当年沐爱民众的收入水平。

    ————————————————————————————————————————
               以1937年可以买一头牛的钱(法币或关金劵),到1947、1948年只能够买几根火柴(或“几粒米”),你每条灯打发2元,无论法币(2元法币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分)还是与它比值20倍的关金劵2元关金劵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角) 又值几何呢?你真的“可以想象当年沐爱民众的收入水平”了? 一个被沐爱新旧两党争权夺利内讧闹得乌烟瘴气而致民不聊生的短命的“沐爱县”,在你老先生的春秋笔下居然变成了前有朱元璋私生子沐英遗爱、荫护,后有“人人尊敬的曹云卿老先生”及其盟兄弟经营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尧天舜日般的人间天堂......只因不幸来了解放军八四团,政权易手,被“流氓无产者”掌了权,之后沐爱的历史就开了倒车每况愈下以致“文明不在”......

              其实,47年春节,你不过是一个刚满10周岁的孩子,除了追着耍“灯”的人流看热闹,你能够想象“当年沐爱民众的收入水平”?每条“灯”打发2元,无论法币(140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70分,即7角)还是关金劵(140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4元)。你说今天沐爱民众的收入水平过年消费不起这7角还是14元?即使按你说的加上“鞭炮、红菱、香烛,打发乞丐等开销300元”,也不过相当于今天1元5角或30元,即使是建卡贫困户,谁过春节这30元能够难着他们?
                                          

           至于说47年沐爱民众打发“灯”使用的是人民币,就权当花絮吧,反正这种缺乏常识的硬伤在曹老先生的大作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有兴趣的朋友可参看主题《关于参与沐爱得名争议的总结与反思》后面的帖文《怎样看待“沐爱通”曹取吾老师的“历史研究”中所举的20多段例子           

           写自己经历的“禁止外链”你就写禁止外链”吧,虽然并无什么意义:谁没有经历过“禁止外链”呢?难道就民国时期人们才过这些节日,解放后人们就没有过这些节日了??尽管如此,归之于茶余饭后的“乱弹”也还差强人意。可你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还是像你的家谱式的《沐爱县志稿》第29页那样,写完你入读的博爱小学教育之后偏要借古讽今横刺一枪,硬说当年博爱小学的高小生(如你之辈?)的“人文素质”比今天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文科教师好,还丢人现眼的从曹世叔妻坟茔中刨出半截霉狗粪当宝贝儿钢鞭疯劲十足的挥舞着企图砸人——实则“大家风范”是清代才出现的一个成语,几时成了汉代曹世叔妻班昭的专利!?       
          
          而在这里你依然旧性不改的假研究禁止外链”之名妄自将你心目中的天堂—— 40年代中后期的“沐爱县”暗与今天对比,实则想说明今不如昔,结果却得出适得其反的结论,这是你不曾想到的吧 ?其实,这些都源于你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身世烙印与你顾此失彼的........ 智商、情商、知识素养等诸般因素尤其是情商的极不匹配而不能自圆其说,以致事与愿违徒留笑柄。

            至于“人文素质”,不要说你读高小时的水平,即使是现在,哪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文科教师”会像你那样经常在文史哲的一些属于常识性的问题上都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哪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文科教师”才是你这种水平呢?“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文科教师”要求“人文素质”要达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吗? 你实在是太无自知之明了。唉,曹老先生,你做这些事情既然如此力不从心,且又有违于天时地利,何苦来哉!?

            你应该知道,连42年入读师一班的学长都还有几人健在,他们有的出生于20年代初,年龄比你长十多岁,其时早就是成人了,之后几届(在你之前)的学长更是大有人在,他们对斯时的沐爱的状况比你更清楚,更具理性认识 ,你就
    权当积点德,不要总是为了一己之私而试图误导年轻人了吧。

       

      参考资料:
         梁学文收藏的这张关金券,发行年份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47年,这张面额两千元的关金券,虽然面额巨大,但只相当于现在两百元左右的购买力。     ——  禁止外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