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09|回复: 14

    沐爱至少从元代起 就已经将彝语“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下)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0 00: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沐爱教育 于 2017-12-30 08:43 编辑

                          沐爱至少从元代起
    就已经将彝语“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下)              ..         
                                                                春  竹



        三、沐爱地名及古时居住民族。

        1、筠连县志上的记载:翻开新中国建国一来出版的《筠连县志》1986--2005年版的第二章,其他少数民族一节彝族条目中,是这样叙述的:县境在明代以前曾广泛分布有彝族。县内的落木泥、落木祥、落木柔、乐义、落箭等都是彝语音译的地名。明末剿叙南九丝城“都掌蛮”和清初强行对乌蒙(今昭通)、镇雄彝族聚居地“改土归流”,筠连彝族亦遭受大规模的围剿,他们中大多远逃大凉山等地,留下来的多数同化于汉族、苗族中,只有在团林、高坪苗族乡居住的彝族保留族群认同意识。——P726。第三十五篇民族宗教一章关于苗族源流分布中叙述:县境古为僰、僚、彝、苗等民族杂居之地。——P711。
        又据《筠连县志》1986年前版:双河场条目中记载:位于县域西部,在县城南14公里。元明时为彝族苗族聚居地,...—P 450。
       《筠连县志》1986--2005年版p36第六节沐爱镇条目下记载为:古称“木乃”。在介绍“沐爱场”条目中记载:位于县域东南部,在县城东南31公里,明代建场,称木乃,系彝语译音,又称木赖,转音为沐爱,1947年置沐爱县,解放初废。——P451。沐爱乡条记载:古称“木乃”系彝族姓氏译音。
       《筠连县志》大事记条,景泰元年(1450年),筠、珙、高等县“都掌蛮”等少数民族起事反明。朝廷遣都御史李匡、都指挥周贵等进讨;天顺元年(1457年)茫部(今镇雄)“都掌蛮”围攻筠连九日,被叙南指挥丁信、李英等击溃;正德九年(1514年)十二月,“夷部”(都掌蛮)与筠连流民苏衡等争田有隙,夷部首领普法恶乘众岔诱之复仇,“夷民”被屠百人,诸寨俱叛。——P8。

        2、另外查清乾隆《高县志》载,元代在今高县庆符镇设千户所,下领46囤(为村落)。该志书明确记述了元代囤名分别在清乾隆时的乡、甲名称,经考证,解放后高县划入筠连政区中有22囤,现列表如下:


    元代

      清乾隆名

    今名(上世纪80年代)

    落岛

    高县定边乡正一甲

      镇舟场

    落燕

    高县安宁乡上一甲

      沐爱场

    落欧

    高县定边乡柔五甲

    落木柔场

    落魂

    高县安宁乡三甲张家冢

    大地乡冒水村张家榜

    落女

    高县定边乡柔九甲落娘

    自由乡治地棉布埂

    落搔

    高县定边乡祥三甲

      篙坝场

    腾日飘

    高县定边乡祥三甲热坝

    蒿坝乡高石村热坝

    周头

    高县定边乡柔九甲周村

    团林乡治地团林

    应得辛

    高县定边乡正一甲木铎省

    政治乡金坪村

    落可林

    高县定边乡柔九甲

    联合苗族乡治地滥坝

    燕宿

    高县定边乡柔九甲

    解放乡治地坳口湾

    得爻

    高县绥来乡一甲

    武德乡驻地吴家坝

    元代囤名

      清乾隆名

      今名(上世纪80年代)

    落众

    高县绥来乡三甲

    武德乡水潦村

    木落

    高县绥来乡三甲

    武德乡童家村

    水落笋

    高县安宁乡上一甲

    沐义乡治地沐浴塘

    卜好箕

    高县安宁乡上一甲

    金銮乡治地金銮坝

    落建

    高县安宁乡建二甲

    维新乡治地新场

    得路

    高县安宁乡上一甲

    礼义乡治地底油槽

    木祥

    高县安宁乡祥八甲

    高坪苗族乡治地落木祥

    木瓦

    定边乡辖地

    民主乡牛头寨村

    落昧上村

    高县绥来乡4甲德迈上村

    武德乡德迈村

    落昧下村

    高县绥来乡4甲下村

    巡司小河村

        3、有关文献上的资料。下面再提供查到的资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彝族学者刘尧汉教授发表了他的名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通过崇虎的伏羲部落从甘南东迁入中原的史实,通过彝族“十月太阳历”及其所包含的阴阳观、金木水火土五行、“36”成数渗透了中国经、史、子、集四类古籍的生动事例作论据,将中国文明源头,追溯到了世居云贵高原、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古文化之中。
        古夷语——彝语与汉语形成之谜。
        在仔细研究汉族的语言时,我们仍可以发现许多的词汇,与彝语相同相似。也就是说,今天的汉语言中,仍保留有许多的从古夷先民那里继承下来的古词语。如:亲属称谓中的“爹妈”一词。很明显,来源于古夷语的“阿爹、阿嫫”。“爹妈”,按汉语的解释是“老辈或长辈”,进一步的解释就没有了。彝语的“爹”,追其原意是“装入”的意思。男女交合,男人精液装入到女子腹中,女人才会怀孕,生孩子。可见,“爹”一词,与生殖有关。“嫫”,彝语意为大,彝族社会母系遗风浓重,妇女在家庭中占有至尊地位,为大。这是“爹嫫”称谓的真正来源。彝语的“爹嫫”称谓,后来就演变成汉语就是“爹妈”一词,这是毫无疑问的。
       “爸爸”一词,《新华字典》的解释,和“爹妈”一词一样,指“长辈和父辈”,再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彝语则不然,彝语的“爸”,意为“生养”,指生育养育自己的人。而今石屏龙武、哨冲一带的彝族尼苏人,称父亲为“ 阿爸”,只是语音稍有不同,可惜在汉语中找不到准确的注音字。但明显的一点是两族的“爸”,语音非常接近,可见同出一源,显然汉语的“爸爸”,是彝语的“ 爸”演变来的,只是改成叠称罢了。
       “神”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人类世界之上的一种“虚幻的存在物”。《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他们崇拜的人死后的所谓神灵。”而在彝语中,“神”,意为“主宰者”,“神”不仅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更重要的是“主宰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老、病、死”的一种无形的存在“物”。正因为如此,彝人才兴起“多神崇拜”,凡事都要先虔诚地祭祀神灵,求得神灵的谅解和庇护。“神”,彝语谓之“谐”,这是继承古夷语的语音之故,汉语的“神”,实际是古夷语“谐”的变音。

      “筷子”一词,汉族曾经和彝族一样,读为“箸”。《新华字典》解释:“箸,古时指筷子”,什么意思?已经不知道。彝族和彝语支的许多民族,至今仍将筷子称为“箸”。彝族人在前面加了一个字叫“咪箸”咪,意为一闪一合,箸,指呈条状的东西。咪箸,意思是条状物,拿在手里,一闪一合,搛食物吃的。可见,汉族古时候的“箸”,源于古夷语的“ 咪箸”一词。

        四、毕节市、镇雄县有关名字来历及改名字时间。
         1、查《西南彝志》有以下说法:
    毕节,一个彝语音译的地名,它的含义已多为人们所忽略,要不,就望文生义地作解释,诸如筑城已毕,节日(指春节)已至一类。毕节实为彝语“毕跻(兹)”的另一种记音,称“布祖陆勾、”“呗兹洛勾、”“毕兹洛勾”等,义为“由毕摩作主的邑落。”《大定府志.〈夷志〉十二则》称:“比跻(毕节)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毕节。比跻,地与水西、乌撒、播勒三家界相联,三家俱来越占,比跻逃至募役司,后又遁至镇雄府(镇雄府、《大定县志》作‘楚雄府’),家焉。” “由毕摩作主的邑落”。

        2、查《毕节县志》,1993年12月,中共毕节地委委员、毕节县委书记傅传跃在为《毕节县志》写的序的开头是:我们毕节有其悠久历史,毕节之名始于元代,迄今也有720个春秋。
        3、查昭通管辖的镇雄县历史资料,镇雄县彝族历史地名情况。实在是因篇幅,不可一一赘述,提要点叙之。
        A、以人名得名
    镇雄历史悠久,幅员广大,自古为彝乡,现在亦是民族较多的地方,除了汉族人口之外,彝族人口就数第一了。全县地名之多,足可想象,估计大小地名不下两万条。1987年地名普查结果,自然村以上的地名就有6776条。这6000多条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古代彝族的人名、官名、职业名、族系史、彝语名、姓氏名、墓地名而得其地名者。有些彝族地名,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早已演变为汉文地名了,只有一部分尚保留其原意。
    芒部:镇雄人讲,谁都知道是以彝族人名而得其地名的。早在唐南诏时期,乌蒙后裔阿统与其子芒部居此,因名芒部。其后芒部子孙繁衍强大,以祖名改称芒部部;宋时称芒部;元至元十年(1273年)置为茫部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设芒部卫指挥使司,随即改称芒部府,十七年(1384年)升为芒部军民府。自此,芒部之名永存。民间习称“古芒部”。《西南彝志》作“芒布”。“芒部”、“芒布”、“茫部”并用。清代为上北里第一甲古芒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四川达县人镇雄知州吴铣题书“古芒部”三大字镌于岩壁。民国年间设为芒部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设芒部镇、芒部区,芒部公社,今为芒部镇。这就是芒部的历史渊源。
         B、以官衔得名
        以彝族官衔得名的地名,在镇雄亦复不少。一般认为,旧时陇氏土司、土目都称“官家”,凡陇氏土目住过的地方都称一个“官”字,例如官房、官地、官沟、官寨、官水井、官地头、官家营、官家院子、老官房等,全县到处都有。但有些官房名,却无法弄清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官。然而有几个不带“官”的地名确值得研究。
        C、以职业得名
        以职业得名的彝语地名,有今堰塘乡陇东村的保木寨。“保木”,彝语谓为“布慕”。“布慕”就是彝族巫师(端公)。古代这个地方住过“布慕”而得其地名。塘房小擢魁村有地名“老者坡”。“老者”,彝语译为“倮仄”。
        D、以族系得名
        以彝族族系得名的地名尚多,难于详叙其尽,只叙其中突出明显者。八卡:今属坪上乡一片地名。清为上西里第二甲八胯。也有写为“巴胯”者。民间一直称为“巴胯”。“巴胯”是古代彝目巴胯家住地而得名,以后演为八胯。
        E、以姓氏得名
        以姓氏得名的彝族地名全县尤多,如陇家沟、陇家湾、陇基寨、陇瓦寨、陇德寨、陇东湾、陇家岩洞、陇家院子、安家寨、安家坡、安家营、安家湾、龙家营、陇家寨,以及属于张、王、李、罗、陈、杨、曾等彝族聚居之地的村、寨、湾、沟、坡、院、坝,如不加解释,确难于辨别这些地方是否属于彝族村寨,如板桥镇洗白办事处的曾家湾,系彝族曾廷元先祖由东川米粮坝迁居此地,世代为土司之“毕摩”。
        F、以彝语得名
        以彝语得名的地名实难尽举,如以勒、以堡、以萨、以角、以古、以者河、以伍、以戛、以拉、以渣沟、以木沟、以莫大山、以都戛、以脚落、以木湾、阿以、阿木块等。
    《黔记》云:“凡夷人所据,或以箐名,或以洞名,皆因险凿垒,如内地之城郭,而所属之地界,多谓之则溪。如内地之乡邑,其号为则溪者九十有一,而箐洞之处累以百计。”

        五、宜宾市兴文县九丝镇名来历、筠连县沐爱镇名来历。
        1、宜宾市兴文县九丝镇名来历。九丝之名最早见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江安县安济庙(又称五龙庙、土主庙)碑文。时“九丝夷人寇”,江安县令张文省率民兵御之,祷于五龙庙,有功,理宗赐名安济庙(民国《江安县志》卷2《庙祀》)。元代为戎州山都6乡(昔乖、上罗、得居、落下、红崖、洛罗)之红崖乡地,由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诸蛮夷部宣慰司(后改叙州宣慰司,大德七年再改叙南等处蛮夷部宣抚司,夏明玉珍再改军民宣抚司)马湖路飞领,至明一直为僰人(都掌人)聚居地。——摘自《兴文县志(1996—2005年——第二章政区第二节乡镇》

        2、筠连县沐爱镇名来历。
       《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3页“沐爱区概况”中记载,沐爱区名为彝语“木乃”遗音,语义待考。《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5页“沐爱公社”篇记载,沐爱古代为彝族聚居区,系彝民姓氏“木乃”译音。《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7页“沐义公社概况”中记载,沐义社名取境内沐浴塘的谐音而得名。(沐义东岳庙李姓族谱上也标注的是沐浴塘。——编者注)。
      《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7页记载,沐爱区清代为高县安静乡,民国时置区、设冶局、县。1953年划归筠连县,元明时即称沐爱,为彝族姓氏“木乃遗音”。——摘自1987年6月出版的《筠连县地名目录》。
       
        筠连热线上“八千里路风和雨”先生也发文印证以上《筠连县地名目录》关于沐爱的记载。另外康乐翁先生也有多篇文章说明沐爱这一地名来源于彝族语“木乃”。

         六、总结。
         
    前面, 把沐爱所处的地理位置、沐爱从古至今隶属及建置、沐爱地名及古时居住民族、毕节市镇雄县有关地名来历及改名字时间、宜宾市兴文县九丝镇名来历、筠连县沐爱镇名来历等资料整理逻列了出来。
        从中我们看到: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今沐爱地为西南夷境域土著民族居住,属夜郎国地。土著民族居住久了,要互相交流,应该会有他们语言的地名出现,如现在沐爱兴隆村(潘家祠堂附近)有个叫“胡咪子”的洞,也许就居住过一个土著民族姓氏小部落。但这时我们还不可能就确定,木乃名字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沐爱这片土地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梁太清二年(548年),云南少数民族大牲爨瓒占据宁州,“袤延二千余里”,沐爱今境内遂为东爨“乌蛮”(彝族)繁居之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后为僚人据有。这时候我们能够确定,沐爱这块土地上居住的应该是彝族,这块山清水秀的沐爱坝上居住着一个彝族姓氏族,他们便将这里取名为他们的姓氏名字“木乃”。
        唐宋时期,设置治羁縻州,这说明,尽管汉族人开始进入沐爱此地居住,但仍然以少数民族为主。这时期“木乃”这一地名,不可能改为“沐爱”。
        到了元代,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置了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治今宜宾市,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领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治高县庆符镇)。此时沐爱,在蒙古语中称落燕囤(相当于一个村落)。 元朝采用汉式中央集权官僚制,为统治全国的主要制度。在全国各地市地方志里均记载,当地的官员绝大部分是汉人。

       综合以上所有资料:毕节从彝语比跻( bì jié)久之讹为毕节(bǐ jī)。而且在元代就更名为毕节了。九丝城镇的改名时间,九丝之名最早见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江安县安济庙(又称五龙庙、土主庙)碑文。筠连县志上确定的沐爱的改名时间在元代。从而,沐爱由“木乃”改为“沐爱”,也应该在元代。
       至于“木乃”改为“沐爱”,可以比较“比跻(毕节)的改法。夷书谓毕节为比跻,比跻乃毕节古彝族部落之名,为白彝,该部落曾长期居住毕节,后被乌彝妥阿哲赶走。人走了,但地名留下来了。沐爱地名也应该会是如此。
          毕节(bǐ jī)、比跻( bì jié)。
          沐爱(mu ai)、木乃(mu  nai)。
      
       沐爱这一有着彝族语音元素的名字,应该是隋朝开始称呼为“木乃”,沐爱这块土地上居住的应该是彝族,这块山清水秀的沐爱坝上居住着一个彝族姓氏族,他们便将这里取名为他们的姓氏名字“木乃”。
       这说明木乃这一地名已经出现至少1400多年了以上。至少从元代起就已经将“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那么沐爱的得名距今已700多年历史。
       我不懂彝族语言,但经过查看很多有关彝族的发源、居住地域、迁徙发展,有关彝族史的研究文章资料。整理出沐爱的名字来历及更改的时间。相信对我们今后研究沐爱历史有一定帮助。这便是我的初衷。
       文中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1《毕节发展历史大事记(一)毕节日报2011年12月27日。
          2、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郭声波、魏超著。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
          3、毕节方言中的彝语地名讨论。王兆春。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第31卷总第133期)。
          4、汉、彝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译地名——毕节地区古彝地名考 略。王兆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5、沐义东岳庙李氏族谱又序。
          6、《丰硕成果  锦绣未来——沐爱解放五十年》1999年9月,沐爱镇党委政府编辑出版。
          7、昭通彝语地名及其命名规律。作者:马仲全《民族时报》。
          8、其余引用资料已注明资料来源。(见文中)。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12-30 23: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赞同!
         
    发表于 2017-12-31 02: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康乐翁 于 2017-12-31 12:12 编辑

                   仔细拜读了春竹先生20449字(仅叙述性文字而不包括地图上的说明性文字)的图文并茂的研究性长文,内心不禁波澜涌动 。

           一则为文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爱家乡并义无反顾地对家乡历史作正能量贡献的负责任的赤子情怀所感动。

           二则对想当然地编造“故事”,涂抹家乡历史以致谬种流传,甚至企图蒙骗鼓动不熟悉沐爱历史的地方当局为沐英塑像立牌坊,破坏家乡形象侮辱家乡父老,更有甚者,居然胆大妄为地向地方当局“建议”,要为欠下沐爱人民累累血债的匪首田动云麾下悍匪、反复无常的仝登文“恢复石螺山仝登文迫击炮及重机枪阵地和战壕”以兹纪念其心目中的“英雄”,而又顽固地坚持错误,老子天下第一,倚老卖老动辄骂人训人的“沐爱乃沐英之遗爱”的个别始作俑者感到遗憾、羞愧乃至愤激。如果你有春竹先生一半的治学精神,有起码的良知,纵有这次“学术争论”,也不会那么充满火药味而
    不愉快。你既拿不出半点证据来证明你“立论”的成立,更拿不出半点证据来质疑推翻论争对手提出的铁的证据,却想靠什么“沐爱书香世家上层精英中口口流传”和你的年龄优势(年长一岁就多一分真理)来定“铁案”,其荒唐可想而知!也就难怪别人不得已而狠心(实则内心不想揭你那块伤疤)翻出你十多年前已被县委、政府扫入垃圾堆的家谱式的《沐爱县志稿》以作归谬证明 。虽然是你咎由自取,你们在耗费上乡人民(沿用老名称)财帛的你的《沐爱县志稿》里把你的家族写得比玉皇大帝还高贵、伟大,比泰戈尔学问还高,比 比尔.盖还富有,比孔夫子还圣贤,自吹自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虽然已经娱乐得让读过该文字的人忍俊不住了,但想到你原本就是打着“抢救沐爱历史”的旗号撰写家谱的,如果说这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你无所不用其极的妖魔化河东(沐义片区)、落箭坝(维新片区)、金銮坝片区等周边的民众又是为了什么??你居然用斩钉截铁的话语断言那些地方只能出魔鬼,唯有你们生长居住的那巴掌大的那块地方才能孕育出你们那样的精英圣贤!                             如果真有那么一群“沐爱书香世家上层精英”家族,如果你的祖辈真的很优秀的话,那么,你更应该爱护自己家族的“龙须凤羽”,不应该用你的形象去玷污自己的先人——如果有谁问怎么从你的身上看不出多少“人人尊敬”的遗传基因呢?那你怎样回答? 至于研究历史要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在此就不必和你讨论了,那是对牛弹琴。


            其三,作为沐爱人,我想向你进言:沐爱是所有沐爱人民的沐爱,绝不是极少数所谓“书香世家上层精英”的沐爱!若分阶段叙述,民国绝大多数时期,沐爱是高县上二乡人民的沐爱,短暂建县制时是“沐爱县”人民的沐爱,划归筠连后是筠连上半县人民的沐爱,设置区后是筠连县第四区人民的沐爱,即使撤区并乡建镇后也是整个沐爱镇人民的沐爱...... 总而言之,沐爱是大沐爱,是全体沐爱人民的沐爱,不是极少数自诩书香世家上层精英”的小沐爱,这些在春竹先生的研究文章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你不必总是念念不忘而留恋民国时期那段短暂的建县历史而应向前看,那个时期纵使不算沐爱的屈辱,也绝对算不得辉煌——因为待遇不公民众负担过重而闹分制,结果分制之后却因上层集团无休止的内斗,枉顾民众死活,而致民众负担反而比分制之前加重了许多。建县数年,除修了一个县衙门外无任何建树。还“辉煌”什么?也不要总是把“沐爱县”的寿终正寝怪罪于李大章,李大章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你同龄的父辈在干什么?李大章在太行山抗战时你同龄的父辈在沐爱争权夺利,不要因为李大章结束了你父辈的“盖县财产而夜以继日的骂他!“沐爱县”是那时沐爱的上层集团任意妄为所断送的,是历史的必然 。也不要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以民国遗老遗少自居,觉得1950年之后尤其是后30年的一切都不顺眼,你一定要留恋过去是你的权力,但你总是抹黑现在却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明智的,说1950年后的沐爱不如你父辈能够纵横捭阖动辄扇人耳光的“沐爱县”时期,恐怕连鬼都不会相信!


            我从来不相信沐爱真有什么“书香世家上层精英”,更不相信极少数书香世家上层精英”比你们口中的“群氓”高贵。如果你一定要以此自居,自娱自乐聊度晚年的话,请你提高你的品格修为,检点你的言行,你已经大大落后于你心中所不屑的“群氓”了,尤其是品格 ,即使是学问,你也不占任何优势。


         “沐爱乃沐英之遗爱”的始作俑者们, 耐着性子抽点时间读读春竹先生的这篇文章吧,看看和你们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做人做学问的起码品格,不要再伤害生我们养我们的衣胞之地沐爱了,那是属于我们心灵永远的田园和自然!再者,既然你们自以为是的在背上负着那个书香世家上层精英”的背囊,那个显赫的“世家”招牌必然带着你家族的烙印,代表着(你们也一贯自称)你们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你的一切言行都不仅仅代表你自己。即使是为了孝心,你也不应该总是伤害家乡人民而让你九泉之下的父辈跟着你蒙羞受诟啊!醒醒吧 。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22: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沐爱教育 于 2018-1-8 13:19 编辑
    禁止外链
    赞同!

    明朝时期,凉山彝族多次来高县、珙县、筠连县、沐爱等地,说明他们想回到自己以前的故乡。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10:31: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沐爱是设置过千户所,还是受千户所管辖?请有关学者提供可信依据。我们现有资料是没有设置过千户所,只是受千户所(高县符江镇)管辖过。
         
    发表于 2018-1-17 14: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妖魔化河东(沐义片区)、落箭坝(维新片区)、金銮坝片区等周边的民众又是为了什么??你们居然用斩钉截铁的语言说那些地方只能出魔鬼,唯有你们生长居住的那块巴掌大地方才能孕育出你们那样的精英圣贤! ”

              难怪那“沐爱县志稿”通不过!
    发表于 2018-1-24 00: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楼主引经据典,谈了很多,但没有说明沐爱是何义?不如请教一下懂彝语者。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09:42: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边缘 发表于 2018-1-24 00:27
    楼主引经据典,谈了很多,但没有说明沐爱是何义?不如请教一下懂彝语者。

    谢谢板主关心及提醒!其实此文离发稿时,已经等了凉山的朋友回信两个月了,凉山的朋友最后回信说,那边取名"木乃"的彝族同胞很多,就是翻译成汉文不知其意,将汉语"沐爱"翻译成彝文也不知其意。再联系西南民族大学一教授,到发稿时,也还没收到回复。
    所以,还在等下一步"彝语"木乃"翻译成汉语是怎样的语意,汉语"沐爱"翻译成彝语又是什么语意。
    此外,也借"筠连热线"贵网络平台,向懂彝语朋友请教"彝语"木乃"与汉语"沐爱"的互译知识,以解决"筠连县志"上悬而未决的"木乃"语意待考之迷。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5:2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46囤千户所,是指统领(管辖)46囤(46个村落)。即一个千户所管理46个村落。46囤千户所,只有一个千户所,不是有46个千户所。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22:1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春竹 发表于 2018-1-7 22:28
    明朝时期,凉山彝族多次来高县、珙县、筠连县、沐爱等地,说明他们想回到自己以前的故乡。

    有好多家谱上有记载,家族中有人被带去凉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