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141|回复: 3

    沐爱至少从元代起 就已经将彝语“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0 08: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沐爱至少从元代起
      就已经将彝语“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上)

                                                                                春  竹

           沐爱这一地名由彝族语“木乃”地名演变称呼为“沐爱”,早已有历史资料记载在案。只是我们没有去提取他,宣传他。以至于今天我们还在这里讨论他,甚至还为这事进行了一场不小的争论。但我们都是为沐爱今后的发展在进行讨论。

        接下来我们把相关资料进行逻列,说明沐爱很早以前是彝族聚居地,且彝族居住了很长时间,所以彝族人就把这里称呼为“木乃”。在汉族人迁徙进入此地居住后,彝族人远走他乡,汉族人在此地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汉族人便将古称的“木乃”的地名改称呼成了“沐爱”。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以下这些资料中进行考证。
         
       一、沐爱所处的地理位置。
       查看中国古地图(秦朝)图1。
       查看现代中国政区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筠连在宜宾市、昭通市、毕节市三市形成的三角形的中间地带。如下图2、图3。
      
                [img=640,0]禁止外链[/img]
                               1
          [img=640,0]禁止外链[/img]                                                                               图2
          [img=640,0]禁止外链[/img]      
                  图3               

       
        我们再进一步查看筠连县的沐爱镇的地理位置,沐爱在珙县、高县、筠连县(今沐爱在筠连辖区)、盐津县、威信县、兴文县这几个县围成的多边形范围内。如下图4。
           [img=500,0]禁止外链[/img]
                    图4
        其次,我们再看看南广河流(符黑水--水经注),南广河的上游镇舟河(大涉水-水经注)的流向,如图5。最值得注意的是筠连沐爱在乌蒙山余脉。如乌蒙山地势图,图6。
             [img=550,0]禁止外链[/img]      
                图5
        [img=500,0]禁止外链[/img]
                 图6

       
        我们把以上沐爱镇的地理位置搞清楚了。那么我们寻找沐爱的有关历史就容易一些了。因为沐爱虽然建过县(1947年至1949年底,为民国沐爱县),但时间很短,没有县志,也没有乡志、镇志、区志(沐爱区)。1999年,沐爱镇党委政府编辑出版过一本《丰硕成果 锦绣未来——沐爱解放五十年》小册子,但该书在历史沿革一章中,对沐爱建置也只追溯到民国26年(1937年)。所以,今天我们只能够从周边县市的历史资料中寻找有关沐爱的一些历史情况。


        二、沐爱从古至今隶属及建置。
        沐爱虽然历史悠久,但历来没有什么行政建置。
        早在两三千年前就是先民劳作和和生活栖息地。周秦时期系属古侯国属地。秦汉以来,都是就近各郡县的属地。特别是最早出现的“犍为郡”(郡治鄨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朱提郡(郡治今云南省昭通市)、汉南广县(县治今宜宾市珙县沐滩乡傅家坝)、置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这四个建置名字更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先查⑴宜宾市、⑵昭通市、⑶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上有关资料(政府网站上的资料具有公信力)。
       ⑴宜宾市人民政府网:宜宾历史悠久。距今4万年前宜宾市境已有人类生息,公元前三四千年时氏族部落出现,春秋、战国时大部为僰人聚居之地,战国后期市境已全部纳入秦之巴、蜀二郡。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建宜宾城的前身三江口僰道城;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成为犍为郡治所,治地跨今川、滇、黔、渝三省一市地12县的广大区域。“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即是说明宜宾曾经管辖范围宽广。

       ⑵昭通市人民政府网站:昭通古称“朱提”“乌蒙”,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就有早期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望帝故里”“汉洗之乡”“袁滋题记摩崖”见证着昭通的发展与进步,诉说着昭通的历史与文明。昭通是云南最早建制的地方,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以“朱提”为名,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长达800多年。唐代之后,宋封乌蒙,元置乌蒙路,明置乌蒙府,清改乌蒙为昭通。民国时期,昭通在云南政治上的影响深远,是当时的第二大城市,第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小昆明”之称。

       ⑶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毕节市秦为蜀郡属地,汉为益州之牂牁、犍为两郡所辖,晋属益州、朱提郡,唐代置牂牁、乌撒部,宋代置罗氏鬼国辖乌撒部、毗那部,元代分属“亦溪不薛”(蒙古语,意为水西之地)宣慰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永宁宣抚司和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
    以上是宜宾、昭通、毕节三市的历史情况。
       下面我们再把①筠连县、②高县、③珙县、④兴文县、⑤威信县、⑥盐津县人民政府等网站上查这几个县的建置历史有关资料整理出来。尽管看起来篇幅累赘,但还是有必要逻列于后,并将关键建置地名用红字标明。

       ①筠连县人民政府网站
       【历史沿革】  筠连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县境即有人类活动。秦统一六国以前,县境属“巴蜀本南外蛮夷地”一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筠连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郡治今贵州省遵义县西)。元封二年(前109),犍为郡属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刺史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置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县境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地。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益州刺史部为庸部,改犍为郡为西顺郡,县境属庸部西顺郡南广县地。公元23年,蜀地为公孙述割据,将庸部还名益州,西顺郡复名犍为郡,县境仍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地。汉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为郡辖地为朱提郡,领朱提、汉阳、南昌、堂螂、南广5县,县境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地。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分益州为21郡,朱提郡仍置,领县亦有南广,县境隶属与前无异。蜀汉延熙年间(238-257),于南广县立南广郡,县境归益州南广郡南广县,不久废郡存县,仍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合南中建宁、云南、古兴、永昌4郡置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并分朱提置南广,县境即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太康五年(284)撤销宁州,县境仍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惠帝太安二年(303),恢复宁州建制,县境又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置南广郡属宁州,县境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晋愍帝建兴四(316)五月,废南广郡,县境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晋元帝永昌年间(322-323),南广又为宁州朱提郡属县。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李雄定宁州,又置南广郡,县境仍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晋穆帝时(345-361)安西将军桓温平蜀,南广县地属东晋。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隋讨平爨氏后,于南广郡旧地置协州(州治今云南省彝良县),县境属协州。隋炀帝大业初,废协州入开边县(县治今云南省盐津县滩头),至后仍又荒废。唐初,县境属戎州僰道县。武后时置筠州,领盐水、筠山、罗余、临居、澄澜、临昆、唐川、寻源8县。又置连州,领当为、都宁、逻游、罗龙、加平、清坎6县。后又置定州,领扶德、支江2县。该等州县均为羁縻。归附唐王朝,属剑南道(道治今成都市,后改剑南道西川)戎州都督府(府治今宜宾市)。唐天宝元年(742)改戎州为南溪郡。依旧都督领羁縻州36州,今县境在内。唐天宝七年(748),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被南诏打败,羁縻筠州、连州等地被南诏占领。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南诏归附,筠地各州县仍属戎州羁縻。宋咸平四年(1001)将蜀地分为益、利、夔、梓4路,今县境内各羁縻州属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四川省三台县)戎州。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为叙府。宋微宗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至北宋末,羁縻筠州、连州均属潼川府路(原梓州路)叙州府(原戎州)所辖。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于今县境内合原筠州、连州而置筠连州,并领腾川县(县治今筠连镇),不久省县入州。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筠连州直隶叙州府。元末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历时11年,筠连州治地隶属依旧。
        明洪武四年(1371)灭大夏,同年改筠连州为筠连县,县治今筠连镇,改设流官,隶叙州路。明洪武六年(1373)叙州路改为叙州府,筠连县隶叙州府。明洪武十年(1377)降高州为高县,将筠连县、珙县并入高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复置筠连县、珙县,直隶叙州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复置高州,仍领筠、珙2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筠连纳入清朝统治,县境人口稀少。至康熙中叶战乱才平定,曾由庆符县知县兼任筠连县知县,筠连县隶属一仍明制。清雍正六年(1728)对川、滇、黔3省边界进行较大调整,将镇雄、乌蒙、东川3府划归云南省,今四川南部疆界基本确定,将县属大、小楠木2园划归云南省镇雄州。清嘉庆七年(1802),筠连县属四川省川南永宁道(道治今泸州市)叙州府(府治今宜宾市)。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永宁道为下川南道,筠连县即属四川省下川南道叙州府。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是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筠连县直属四川省叙州府。民国2年(1913),实行撤府立道,筠连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民国3年(1914),改下川南道为永宁道(道治地同前),筠连属四川省永宁道。民国18年(1929)撤销道,筠连县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1935),四川省下设十八个行政督察区,筠连县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9日,筠连县解放。同年1月,分四川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行政公署,直隶西南大行政区。川南行政公署设泸州市,筠连县属西南大区(驻重庆市)川南行署宜宾专区,专署设宜宾市(县级)。1952年9月1日,恢复四川省,撤销西南大行政区和川南行政公署,筠连县属四川省宜宾专区。1953年8月,经宜宾专区行政公署批准,高县第四区(区治沐爱场)、第五区(区治落木柔场)、第七区(区治蒿坝场)所辖1镇、20乡、156个村划归筠连县。1968年8月,改宜宾专区为宜宾地区,筠连县即属四川省宜宾地区。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地区,设地级宜宾市,筠连属宜宾市管辖。

        ②高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5-05-29来源:
        高县历史悠久,据已出土的石器证实,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今县地为西南夷境域,属夜郎国地。秦始皇统一6国后,遣常頞开五尺道,县境乃归大一统的封建中央王朝。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南广县,为南广县地至南齐。梁太清二年(548年),云南少数民族大牲爨瓒占据宁州,“袤延二千余里”,南广县因而荒废,今县境内遂为东爨“乌蛮”(彝族)繁居之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后为僚人据有。
       唐开拓边地时,为安抚这一带少数民族,于此地置羁縻高州,隶于泸州,州治设在今陈村,辖轲巴、移甫、徒西(今筠连镇舟镇)3县,是为高县建置州县之始,迄今已1300余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民族首领得个祥献羁縻10州之地,羁縻高州随之入淯井监,政和四年(1114年),此地属于长宁军。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于此地置高州,隶马湖路,州治在陈村,后迁怀远寨(今文江镇凤凰山下),大德七年(1303年)后,高州改隶于叙州路。
    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高州为高县,是为今高县之始建县。六年,隶叙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高县复为高州。同时,治所由怀远寨迁至中坝(今县城南城),辖筠连、珙县2县。清顺治初,复降高州为高县。民国2年,改府为道,高县隶下川南道。3年,改下川南道为永宁道。18年,废道,高县直隶四川省。24年,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县于1949年12月11日和平解放。1950年1月8日,成立高县人民政府,属宜宾专区。1950年2月宜宾督察专员公署以宜秘字第23号令,将沐爱所辖14个乡镇归并高县。1951年3月,内务部正式批准沐爱县并入高县。(1953年10月划归筠连县管辖)。1960年1月,庆符县并入。1968年8月,宜宾专区更名为宜宾地区,仍属之。1997年1月属宜宾市。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县政府驻地由文江镇迁至庆符镇。至2012年领属辖地相沿未再变易。

       ③珙县人民政府网站
      【历史沿革】珙县历史悠久。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斧”分析,在殷商或者更早时期珙县地界就有人类活动。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即有僰人等居住于此,属于“僰侯国”的中心区域,因此,珙县今亦被称为“古僰国”“古僰之乡”“古僰圣地”或“僰乡”“僰都”“中华僰人故里”。汉为南广县境,据考古发现,汉初南广县治所在今沐滩乡傅家坝。唐置巩、薛(萨)羁縻州。宋为罗计。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大夏明玉珍天统元年(1362)改下罗计长官司(今珙泉镇)为珙州(西南有珙溪遂为州名,亦说唐置巩州,巩近珙)。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为县,名珙县,沿袭至今。清为叙州府辖县。民国为四川省(叙州、下川南道、永宁道、第六行政督察区等)辖县。1949年12月10日,珙县解放,属宜宾(专区、地区、市)辖县。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设8镇13乡。2006年,珙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8个镇、13个乡,调整为8个镇、9个乡。2014年,珙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11镇6乡。

       ④兴文县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13-04-19 兴文县历史悠久,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羁縻晏州,后又陆续置宋州、悦州。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又置归来州,后为大坝都掌人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划大坝军民府属地置戎州。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戎县。明万历元年(1573年),汉僰九丝大战,古僰族消亡。是年取“偃武修文”之义改戎县为兴文县至今,治所晏阳镇。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僰王山镇(原晏阳镇)迁往古宋镇(原中城镇)。万年元历记载,1573年间,明军剿灭僰人,攻占山都6乡,拓地400余公里,于山都6乡适中处内官寨建武宁城,命镇守四川总兵官暂留驻此;明朝经九丝之战评定戎县僰人,二年二月壬子,由明神宗下旨,改戎县为兴文县,去“偃武修文”之义,沿用至今。

       ⑤威信县建置沿革
       文章来源:原创作者:威信县地方志办公室。
       西汉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
       东汉由犍为属国都尉管理,建安二十年(215)隶朱提郡。
       蜀汉延熙十年(247)隶南广郡南广县,十九年废南广郡后改隶朱提郡南广县。
       西晋太安二年(303)为朱提郡南秦县地,由益州(治今成都市)改隶宁州(治今晋宁县晋城镇,后迁今曲靖市)。永嘉五年(311)隶宁州南广郡。东晋太宁二年(324)还隶朱提郡,咸和八年(333)仍隶南广郡。
       南朝宋代为朱提郡南秦县地。
       隋朝开皇四年(584)属协州(治今镇雄县地),大业二年(606)属南宁州(原宁州)开边县。
       唐朝武德元年(618)复置协州,与今镇雄县同属东安县,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治今宜宾市)。
       宋朝为叙州(治今宜宾市)羁縻之地,熙宁七年(1074)为西南番部大巡检司易溪部地。
       元朝至元十年(1273)属芒部路军民总管府强州,隶云南行中书省乌蒙宣慰司。至元二十四年(1296)属云南行中书省乌撒乌蒙宣慰司芒部路军民总管府易溪部。

       ⑥盐津县历史沿革  来源:盐津县县委宣传部 。
       盐津古为焚人居住地,夏、商、周三代属梁州域,秦为蜀郡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属键为郡。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属键为属国,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属朱提郡。西晋秦始七年(271)属宁州朱提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属宁州南广郡。隋开皇六年(586)属开边县,治所设于滩头。唐武德元年(618)属协州,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归附,设云南安抚司,归拓东节度管辖。宋,盐津属梓州路羁摩州的石门路(后改为澄州府路羁摩州的石门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属乌蒙军民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土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属四川布政司乌蒙府,天启七年(1627)属马湖府辖境。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乌蒙府改属云南,盐津隶属云南省乌蒙府;雍正六年(1728)乌蒙府下设大关厅,盐井渡设巡检司,盐津属乌蒙府大关厅。民国2年(1913)大关厅改为大关县,盐津隶属大关县。民国6年(1917)从大关县分出,以黎山以北14个乡设立盐津县。待续(中)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12-31 22: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仔细拜读了春竹先生20449字(仅叙述性文字而不包括地图上的文字)的图文并茂的研究性长文《沐爱至少从元代起就已经将彝语“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内心不禁波澜涌动 。

          一则为文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爱家乡并义无反顾地对家乡历史作正能量贡献的负责任的赤子情怀所感动。

           二则对想当然地编造“故事”,涂抹家乡历史以致谬种流传,甚至企图蒙骗鼓动不熟悉沐爱历史的地方当局为沐英塑像立牌坊,破坏家乡形象侮辱家乡父老,更有甚者,居然胆大妄为地向地方当局“建议”,要为欠下沐爱人民累累血债的匪首田动云麾下悍匪、反复无常的仝登文“恢复石螺山仝登文迫击炮及重机枪阵地和战壕”以兹纪念其心目中的“英雄”,而又顽固地坚持错误,老子天下第一,倚老卖老动辄骂人训人的“沐爱乃沐英之遗爱”的个别始作俑者感到遗憾、羞愧乃至愤慨。      
              如果你有春竹先生一半的治学精神,有起码的良知,纵有这次“学术争论”,也不会那么充满火药味而令人不愉快。你既拿不出半点证据来证明你“立论”的成立,更拿不出半点证据来质疑推翻论争对手提出的铁的证据,却想靠什么“沐爱书香世家上层精英中口口流传”和你的年龄优势(年长一岁就多一分真理)来定“铁案”,其荒唐可想而知!也就难怪别人不得已而狠心(实则内心不想揭你那块伤疤)翻出你十多年前已被县委、政府扫入垃圾堆的家谱式的《沐爱县志稿》以作归谬证明 ,虽然是你咎由自取,但内心仍觉得有些吧欠厚道。你们在耗费上乡人民(沿用老名称)财帛的你们的《沐爱县志稿》里把你们的家族写得比玉皇大帝还高贵、伟大,比泰戈尔学问还高,比 比尔.盖还富有,比孔夫子还圣贤,自吹自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虽然已经娱乐得让读过该文字的人忍俊不住了,但想到你们原本就是打着“抢救沐爱历史”的旗号撰写家谱的,如果说这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你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妖魔化河东(沐义片区)、落箭坝(维新片区)、金銮坝片区等周边的民众又是为了什么??你们居然用斩钉截铁的语言说那些地方只能出魔鬼,唯有你们生长居住的那块巴掌大地方才能孕育出你们那样的精英圣贤!  你们“撰写”的是民国时期的沐爱历史,却无中生有的借“大家风范”骂现在的沐爱中学的老师们和现在的教育官员  ,又是为了什么??                       
             如果真有那么一群“沐爱书香世家上层精英”家族,如果你们的祖辈真的很优秀的话,那么,你更应该爱护自己家族的“龙须凤羽”,不应该用你的形象去玷污自己的先人——如果有谁问怎么从你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人人尊敬”的遗传基因呢?那你怎样回答? 至于研究历史要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在此就不必和你讨论了,那是对牛弹琴。

        其三,作为沐爱人,我想向你们进言:沐爱是所有沐爱人民的沐爱,绝不是极少数所谓“书香世家上层精英”的沐爱!若分阶段叙述,民国绝大多数时期,沐爱是整个高县上二乡人的沐爱,短暂建县制时是整个“沐爱县”人的沐爱,划归筠连后是筠连整个上半县人的沐爱,设置区后是筠连县整个第四区人的沐爱,即使撤区并乡建镇后也是整个沐爱镇人的沐爱...... 总而言之,沐爱是大沐爱,是全体沐爱人的沐爱,不是极少数自诩“书香世家上层精英”的小沐爱,这些常识在春竹先生的研究文章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了。总之,几个“书香世家上层精英”代表不了沐爱!你不必总是念念不忘而留恋民国时期那段短暂的建县历史而应该向前看,那个时期纵使不算沐爱的耻辱,也绝对算不得辉煌——因为待遇不公民众负担过重而闹分治,结果分治之后却因上层集团争权夺利无休止的内斗,枉顾民众死活,而致民众负担反而比分治之前加重了许多。建县数年,除修了一个县衙门外别建树,还“辉煌”什么?也不要总是把“沐爱县”的寿终正寝怪罪于李大章,李大章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你同龄的父辈在干什么?李大章在太行山抗战时你同龄的父辈为一己之私在沐爱争权夺利,不要因为李大章结束了你父辈的“盖县财产”(吹牛时说富可敌县,叫苦时又说不该划为地主)而夜以继日的骂他!“沐爱县”的前途是那时沐爱的上层集团任意妄为所断送的,其退出历史舞台是历史的必然 。也不要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以民国遗老遗少自居,觉得1950年之后尤其是后30年的一切都不顺眼。你一定要留恋过去是你的权力,但你总是抹黑现在却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明智的,说1950年后的沐爱不如你父辈能够纵横捭阖动辄扇人耳光的“沐爱县”时期,恐怕连鬼都不会相信!

       我从来不相信沐爱真有什么“书香世家上层精英”,更不相信极少数“书香世家上层精英”比你们口中的“群氓”高贵。如果你一定要以此自居,自娱自乐聊度晚年的话,请你提高你的品格修为,检点你的言行,你已经大大落伍于你心目中所不屑的“群氓”了,尤其是品格 ,即使是学问,你也不占任何优势。

        “沐爱乃沐英之遗爱”的始作俑者们, 耐着性子抽点时间读读春竹先生的这篇文章吧,看看和你们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做人做学问的起码品格,清除因为谬种“沐爱乃沐英之遗爱”的流传而给沐爱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应该是你们的责任。不要再伤害生我们养我们的衣胞之地沐爱了,那是属于我们心灵永远的田园和自然!再者,既然你们自以为是的在背上负着那个“书香世家上层精英”的背囊,那个显赫的“世家”招牌必然带着你们家族的烙印,代表着(你们也一贯自称)你们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你的一切言行都不仅仅代表你自己。即使是为了孝心,你也不应该总是伤害家乡人民而让你九泉之下的父辈跟着你的造孽而蒙羞受诟啊!醒醒吧 。
         
    发表于 2018-1-1 10: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转载我曾经评论“沐爱乃沐英之遗爱”的主要始作俑者曹取吾老先生文章的一个帖子:



        恢复石螺山仝登文迫击炮及重机枪阵地和战壕。——《从沐爱周围的军事设施看沐英的设防理念》
    --------------------------------------------------------------------------
          有人提出“沐爱为沐英塑像要慎重”,曹老师说提出者是危言耸听,还挖苦说是否应该塑“红太阳”才不犯讳?甚至说提出者要搞语录墙,是为了搞阶级斗争年年讲。但曹老师却主张恢复“石螺山”仝登文迫击炮及重机枪阵地和战壕。而又要坚决堵住在沐爱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为沐爱人民的今天献出了年轻生命的王明生烈士。如此对王明生恨之入骨却又对仝登文匪徒感情至深,也难怪曹老师在《大雷雨中的小草》8页中饱含激情的赞扬驻扎在他家里的一连(30多人)仝登文土匪武装:连长很年轻,像个学生哥,他们在“徐蚌会战”中逃脱,而今不但衣不遮体而且几乎吃糠咽菜也不垮,原因就是人手一册的《四书白话句解》,这本“圣人言”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力量。


          曹老先生啊,你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居然如此向镇政府推销兜售你这种严重出格的私货,无非是想拉几个点背的。你就不想想,虽然镇政府的主事人都年轻,也不是沐爱人,对沐爱的历史不熟悉,但你的这种东西与“不忘初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严重对立,他们会看不出来?会被你糊弄上你的当吗?没有这点识别能力和觉悟,能作一个大镇的主事者?你也太小看今天的年轻人了吧。           
                 曹老先生应该永远记着三十多年前郑校长曾经批评过你的那句话:别总是以为共产党的干部都是吃干饭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18: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沐英带五万军队从乐义、沐义、上沐爱,在沐爱停留三天,再去云南,这是沐爱几个读书人传说的。现在应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谣传。因为五万军队从沐义过境,声势浩大,老百姓不会不知道,怎么就几个读书人知道呢???

         还有高县的县志上也没有记载沐英带领军队从沐义、沐爱过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