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7|回复: 10

    筠连县城旧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9 00: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筠连县城旧貌
    温涛

    一、明朝时期

           据县志记载,筠连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县。其实,那年是四川等地纳入了明朝的统治范围,明政府决定改原筠连州为筠连县,由以前的土司统治将改为朝廷派官吏统治(史称“改土归流”)的时间,真正由明朝政府统治到筠连,是洪武七年(1374)的事了,中间历经了一次“编张叛明”的事件。

           由于“改土归流”影响到各少数民族土司的利益,所以洪武六年(1373年)初,筠连州滕大寨彝族土司编张首先起兵反明,附近的一些土司纷纷响应,很快就占领庆符、长宁、江安以南的广大地域。明廷派成都卫指挥袁洪出兵征讨,袁洪领兵一举攻破庆符清平关,抓获编张的部下李文质,编张逃往芒部(今镇雄)。袁洪刚一撤兵,编张又率部侵扰江安等县,袁洪又领兵进攻,烧毁了编张的九个寨堡,并抓获了编张之子张寿,编张再次逃亡。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专门对袁洪下诏说:“南蛮叛服不常,既获其俘,宜编为军,且驻境上必以兵震之,使之惧天威,无遗后患”。年末,编张又在滕大寨聚部伺机反扑,袁洪第三次率军进攻,这次一举攻入了筠连并占领了滕大寨,一直追击到小芒部(今威信),编张不敢再出。洪武七年(1374),筠连正式纳入明朝统治,并由筠连由原属永宁州(今叙永)改属叙州府(今宜宾),这就是筠连建县的开始。

           筠连建县,地处“流”、“土”交界(与筠连相邻的今盐津、彝良一带仍属彝族土司统治),为明朝经营边陲的重地,亦处在乌蒙、芒部、东川、乌撒(分别为今云南昭通、镇雄、会泽、贵州威宁,当时均属四川)等土府到成都及上北京的要道上,幅员虽小而位置重要。建县后陆续进行城池建设工作。明景泰初年(1450)筑土城,即用泥土筑墙而建城。明成化二年(1466)知县翁冕改筑石城,用条石相磊建成。万历年间知县蒋帮辅补修,设立了东、南、西、北等四道门,当时城墙高八尺,共长1.6华里。

           由于处在“流”、“土”交界,筠连战乱也时有发生,筠连城的建设对巩固明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景泰元年(1450),筠、高、珙“都掌蛮”反明,朝廷派御史李匡、都指挥周贵等进兵进剿,以筠连城为据点清剿彝、僰等民族。明天顺元年(1457)年,芒部(今云南镇雄)彝族围攻筠连城达九日,久攻不下后被叙南指挥丁信、李英击溃。正德十年(1515),筠连县流民苏衡在葛魁(今彝良县城角奎)与当时民族争田时发生械斗,夷部首领普法恶乘机率部攻入筠连,并策动筠连县内的彝、僰等民族造反,整个战争历时三年才结束。

           据县里部分长者口述,明朝末年到清朝康熙八年(1669),筠连县城中心在大什字(今新华街与中华街交汇处),距定水河边还一段距离。当时县城的四门是:东门在今新华街与东环路的交汇处一带,南门在今和平街与民主街的交汇处(人称南门桥,当时有山沟水沿今和平街而下,故有一小桥过沟),西门在今县中医院下侧,北门在今筠州北路新华书店一带,全城面积约为0.12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约为1千人。从现代来看,其规模是相当小的。

    二、清朝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朝第一任知县薛起凤到任,筠连县即正式纳入清王朝的统治范围。清雍正八年(1730),清廷对与筠连相邻的乌蒙(后更名昭通)、镇雄土府实行“改土归流”,并将之划与云南管辖,筠连县遂由原来的“流”、“土”交界变成为川滇要津。

           清康熙八年(1669),知县孙如知重修县城,用土筑墙建土城,并于景阳山下增设喜门,供迎接官员入城。城墙东由后街(今中华街),南由城壕曲下(今和平街)至定水河边,北由城壕曲上,经半边街(今府后街)至喜门。至此筠连城为五道门。

          清朝初年的战乱,造成筠连人口锐减,康熙二十五年,全县还是“户以百计”,一度曾由庆符县令兼任筠连县令。进入康乾盛世后,大批的湖广、两广籍移民迁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清朝中后期,筠连城逐步扩大,除东面靠山坡发展受限外,其余三面早已溢出了原来的城墙向外发展。北面已发展到了土地堂(今胜利街小学下侧),于是人们便将土地堂一带称为北门口。南面从南门桥外沿着到巡司的路上一直修到了水口坪(今城南职中一带)。西面随着咸丰年间万寿桥的修建,随着桥形成街道延伸到河西,形成后来的小西街。清末到民国初年,全城面积约0.45平方公里。

         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原有城垣已逐渐垮塌。同治二年(1863),清朝云南提督、湘军将领胡中和在宜宾县横江参与围剿石达开的太平军获胜后,领军到筠连剿匪之中,清廷立即下令胡中和改任四川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驻守筠连。胡中和到筠连后,见县城无城墙可守,使拟修筑城墙,因要伤及詹姓入筠始祖詹齐寿的墓葬而遭詹姓反对,胡为了不得罪地方取得支持而,便在城南大梁子上修筑城堡驻军作为大本营,为了扼占军事要地,胡中和在大梁子侧面的山间坳口上设行营亲自镇守,并派兵分驻巡司、镇舟、洛亥等地。同治七年(1868),胡中和率军返回成都,附近的村民就利用废弃的营房开了一家栈房,取名为中和栈,久而久之成了地名,今日便成了筠连镇的中和村,从此筠连城就仅剩城门,城门边以民宅为壑,再没有修建城墙。清末到民国初年,城门中东门进城方向题有“迎晖”二字、出城方向题有“报晓”二字;南门进城方向题有“第一关键”,出城方向题有“瑞霭南天”;西门进城方向写着“腾川保障”,北门出城方向写的“北门锁钥”。

           三、民国时期

            民国建立初期,匪患频繁,民国6年(1917),筠连成为匪区,土匪曾三陷县城,十更知事,其中多数是土匪占领县城后自立为知事。民国7年(1918),在县城的东西南三面修建4座炮台。民国十四年(1925),川黔边防军团长祝应龙驻守筠连,倡导市政,将关岳庙照墙、当街牌坊等一律拆除,县城街道稍有拓宽。民国二十四年(1935)川政统一,市政建设逐渐进行。民国二十五年(1936),县政府成立筠连县市街道整理委员会,令将人行道上的泥石木柜及签栏,限三日内自行拆退,并取缔了小南街上陈寿昆等乱搭建的草屋,并决定先整理北大街(今筠州中路),明令各户拆除在道路边设置的泥、石、木柜及签栏。同时整修由干溪子、公园边至观音阁、万寿桥至河西的道路,路面铺以煤渣、宽约2米,经此整修后,马帮改由城边出境,不再经过县城中央的北大街。民国36年(1946),县政府制定县城营建计划,准备对部分主街宽度按8米、支街含屋檐按6米进行拓宽,对同一方向的街道一律改直,分别铺上石板和修筑三合土路面,由于随后社会动荡、财政支拙和产权私有因素,大部分未能实施。到民国38年(1949),全城街道仍是坎坷狭窄,多数房屋破旧、城边还有草房,全城街道共有22条,主要的街道有:东街(今新华大道上段,即三梯坎)、南街(今民主街一段)、西街(今和平街下段,又称河坝街)、北街(今筠州北路)、正街(亦名中街、兴隆街,今新华大道中段)。总长为4342米。整个县城的商业中心在兴隆街和东街。

    四、新中国成立后自1990年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4月至1953年5月,为配合修筑川云中路,县政府动员社会力量拓宽了胜利街、拆除了城隍庙,连通了花生市(今筠州中路北段),形成了县城东北西南向的主通道。1964年,将此主通道继续向南延伸形成新村路(今筠州中路南段),南端抵达环城路南段,总长923米,平均宽12.8米,至此形成今日县城的主干道。在1955年至1966年期间,先后开辟了5条新街道、拓宽6条街道、整修2条街道。1978年至1981年,改造了连接环城公路的7条小街,多打成了三合土地面。到1985年,整个县城的城区范围是北由大车口沿环城公路到益民路口,东沿环城公路从益民路口抵水口坪,南由三岔路口到大桥,西由大桥至丝厂门口,全城共有街路巷33条,全长1.1万米。

           1987年3月,城南、城北市场投入使用,筠连城南、北两头开始超出原环城公路的范围进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繁荣,整个筠连城的商业中心逐渐向南移。整个筠连城虽然繁荣,但街道较窄,有的街道互相不能互通,功能混杂,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为此,在1992年和2000年,县政府先后开展了城南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8-29 09: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了解哈筠连历史
    发表于 2012-8-29 13: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中和站原来是纪念一个消灭了一个民族的将军的
         
    发表于 2013-7-15 18:4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
    meshmhaoshuod
    发表于 2013-7-15 22: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小河 发表于 2012-8-29 13:10 禁止外链
    中和站原来是纪念一个消灭了一个民族的将军的

    那个人是胡将军
         
    发表于 2013-7-16 13:1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
    救人一命, 胜 造七级佛陀。何况是一个民族。。。。。。
    发表于 2014-5-26 17: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
    原来我爷爷说的胡老大人就是胡中和啊!
    发表于 2014-6-17 14: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胡中和到筠连后,见县城无城墙可守,使拟修筑城墙,因要伤及詹姓入筠始祖詹齐寿的墓葬而遭詹姓反对,胡为了不得罪地方取得支持而,便在城南大梁子上修筑城堡驻军作为大本营,为了扼占军事要地,胡中和在大梁子侧面的山间坳口上设行营亲自镇守,并派兵分驻巡司、镇舟、洛亥等地。"-----------------------胡中和是误砍了詹氏祖坟的杉木树才遭詹氏反对的吧,楼主搞清楚这个木有
    发表于 2014-6-23 23:4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張顺秋 发表于 2013-7-15 18:47
    meshmhaoshuod

    文章内容很不错。没有几个筠连人知道。就是标题不太合适。内文讲的不只是六百年前的筠连,而是讲的六百年来筠连的历史变迁。
    发表于 2014-6-23 23:44: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張顺秋 发表于 2013-7-15 18:47
    meshmhaoshuod

    文章内容很不错。没有几个筠连人知道。就是标题不太合适。内文讲的不只是六百年前的筠连,而是讲的六百年来筠连的历史变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