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2|回复: 0

    [教育理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 1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教育导报 ■ 何学军
      新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和德育对学科教学的渗透。教师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教学,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利用教材,充分发掘德育材料
      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同时也蕴含极丰富的德育因素,所以寓教育于教学中,首先是通过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实现的。
      教材里蕴含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数学史料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例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度”“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等等,灵活运用这些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勤奋学习,为国争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发挥这些数学史料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使之在阅读、思考中受到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这些观点比较隐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发掘。比如数的分解与组成、等与不等、加与减、乘与除、正比例与反比例、和差积商的变化等内容,都渗透了辩证法中关于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教师应该利用这些知识,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中的哲学美,让他们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
      小学数学中还有很多“美”的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比如,数学中的数、形、定律、法则等,蕴藏着抽象的美、对称的美、序列的美、平衡的美、规律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充分体现美,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欣赏美,体验数学学科的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从而潜在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善于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课堂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看一看、查一查、议一议,让学生把身边的事情数学化,用数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生活问题,从生活、生产实践中去理解和提炼数学概念及其规律,使学生领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反过来又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态度制约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目的的确立,学习兴趣的产生,都与教师有关系,所以教师要以充沛的热情备课和上课。要爱优生,更爱差生,让自己在解题过程中迸发的理智感去感染学生,相反,教师如在攻克数学难题,辅导差生时表现出腻烦的情绪,就会动摇学生的自信心与意志力。
      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仪表端庄、教态和蔼、举止自然、语言简练、幽默、板书规范、字迹美观等,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都要展现数学中的美,如指导书写阿拉伯数字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起笔、运笔、收笔习惯,以便把数字写得规范、美观;在出示或绘制几何图形时,要注意规范、协调,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感染其学习情绪,让他们自觉地参加到创造美的行列中。  
      三、通过数学活动课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数学实践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如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运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使他们养成勇于思考的习惯,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养成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要寓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意、有机、有效。教师既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另搞一套,也不能采用穿靴戴帽、贴标签的简单做法,而是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的思想教育因素,积极健康地去影响学生,达到“在教书中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资中县狮子镇高家寺小学)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