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1|回复: 0

    王坛“红石”:掀开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 20: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王坛“红石”:掀开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
    禁止外链 



      [img=510,383]禁止外链news/content/attachement/jpg/site21/20110705/b8ac6f44d64d0f7cce490f.jpg[/img] 王坛“红石”
    [img=510,349]禁止外链news/content/attachement/jpg/site21/20110705/b8ac6f44d64d0f7cce170e.jpg[/img] “热血青年”石在
        前期报道:禁止外链
                   禁止外链
                   禁止外链
        本网讯 (手机记者 高石 青松 杭州网记者 赵恬宁 摄像 陈珂)会稽山腹地,曾经是硝烟四起的革命根据地,不知有多少热血儿女从全国各地奔赴这里。在绍兴县王坛镇孙岙村,一块“红石”再次掀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
        经过多方查寻,在“红石”上署名的7位“热血青年”之一聂多饶(石在)老先生,终于被联系到。昨天下午,本网手机记者专程赶赴杭州,倾听了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讲述当年和其他6位“热血青年”如何从上海、南京赶赴会稽山地区参加革命,以及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峥嵘岁月。
    投身革命 决定前往浙东
        1948年,国民党专制统治日益嚣张,许多青年学生纷纷离校,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前往大别山根据地参加革命。聂老回忆说,当年自己才19岁,他们7人中除了白刃都是同济大学的学生。几经商量,通过老同学张永昌的联系,当时他们决定渡过长江去苏北参军。
        但那个时候国民党部队已经对长江进行了封锁,要想去苏北已经是不可能了。正在那时,大家发现在《东南日报》上登载有浙东游击队活动的情况,7人一致决定南下。
        但如何与浙东游击队取得联系呢?聂老说,当时大家决定派遣祖籍是绍兴的白刃和马达先期抵达绍兴,和浙东游击队取得联系。两人先期抵达绍兴后,顺利找到了游击队。通过游击队对他们的身份确认后,他们受到了游击队的欢迎。
    历尽磨难 艰辛到达王坛
        得到组织同意后,大家立即准备动身前往绍兴。因为路费不足,他们纷纷变卖自己的生活用品,但还是未能筹足。最后他们决定由方曙出面向他的同学去借钱,只是不巧同学不在家。方曙不得不向他在银行做职员的父亲借了钱。聂老说,因为当时风声很紧,如果他父亲一旦追问借钱原因,他们参加革命的消息可能泄密,后果会非常严重。筹足路费后,当晚11点,7人迅速坐车离开上海经杭州赶赴绍兴。
        到绍兴后,7人分乘3艘乌篷船到达平水。聂老回忆说,当时平水有一个国民党中队驻守。为躲开国民党部队的监视,在平水吃完晚饭后,他们连夜翻山赶往王坛。在行进途中,他们发现后面竟然有人点着火把跟踪,于是他们决定拉开行进距离,用白色毛巾系在腰间作为标记。
        摆脱“火把”后,他们到达王坛的一处木桥上,大家兴奋不已。聂老说,7人一起高歌“解放区的天”,庆祝自己成功脱离国民党驻军的跟踪。
    石边改名 走上革命征途
        当天晚上,当他们到达孙岙村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点钟了。大家便在白刃的安排下,住进了他亲戚的家里。回忆起在等待部队接应的几天里,聂老犹为激动,“我们在孙岙村一住就是5天,和村民打成一团,上山下田帮忙干活,还为村民们唱歌跳舞,大家相处得很好。”聂老说,30多年前他去孙岙回访时,他还见到了当时他住的村民家的一个小姑娘,不过小姑娘那时也当奶奶了。
        就在孙岙村的几天里,为了不暴露他们的身份,他们在“红石”边商议,一致决定改名,“我取的‘石青’名字被刘佩霞抢用了,自己就另取了‘石在’。”随后,他们还在“红石”上凿字纪念。聂老说,这些革命名字,他们一直沿用至今。
        几天后,浙东第二游击纵队第二支队队长翁全佬和战友金美友等接应人员见到了他们。见面当晚,翁全佬派了一位姓周的班长护送他们上山出发。“由周班长带路,为了脱离敌人的跟踪,我们白天躲晚上走,用了4天时间才和部队会合。”
    四人健在 想回王坛看看
        由于有着大学的文化基础,他们被安排到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新成立的路东简讯社,7人基本从事战地新闻工作。加入游击队不到半年时间后,浙江解放,不久新中国成立了。
        退伍后,7名热血青年各奔东西,有的进了绍兴地委干校,有的返回学校继续学业,有的做了领导秘书。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过去,曾经的老同学老战友天各一方。
        聂老告知,目前同在杭州定居的还有白刃和马达,多年三人经常碰面,共忆青春岁月。而田文远在首都,几名女同学都已长辞人世,7人无法重聚。
        当听说孙岙村群众向当年7位热血革命青年发出盛情邀请时,聂老坚定地说:“白刃每年都要回乡祭祖,说石头上的红漆该重新刷一遍了。等到红漆再刷上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再回那里看看!”
        “7人中目前健在的还有4人,我们杭州的3人特别想让北京的田文能够与我们同行,一起回到我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变化,和还健在的村民叙叙聊聊。”聂老说。
       相关资料:石在:原名聂多饶 ,1929年出生,四川筠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同济大学德国语文学系。1948年以来历任浙东人民游击纵队路东简讯社编辑,《浙江日报》秘书、记者、编辑,《中国日报》杭州记者站站长、办事处主任,《文化交流》杂志副总编。
        浙江作家协会连续三届理事。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钱塘江南北》、《恋恋西湖水》、《柯岩纪行》、《寻诗觅梦到江南》,儿童文学《奇怪的玩具》、《小闹闹》、《花木兰》,小说《好球》(合作)等。《王小华闹笑话》获浙江第一届少儿文学奖一等奖,《小花开刀》获全国第二届少儿文学评奖三等奖,散文《我欲弄潮浮天去》获浙江省新时期10年优秀散文奖,《恋恋西湖水》获1992年台湾优良书籍金鼎奖。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