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赏析法之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景阳小学 罗大秀
近年来,古诗词赏析是语文必考题,分值5分左右,一般由两道小题构成。很多学生应付这道题主要靠的是记忆,课堂上讲解过,自己记忆并消化了,就能得分,反之,便束手无策。也就是说,学一首掌握一首,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其实,古诗词鉴赏也是有章可循的,万变不离其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要达到纲要的这些要求,平时我们教师必须要下足功夫,不能只授之以鱼,要求学生记记背背,应该从内容,表现手法,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教会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今天,我只想从内容这个角度谈谈我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新读一首诗,先整体感知,判定其体裁(律诗、绝句、词、曲等)和题材(田园、边塞、思乡、送别、咏史等),再筛选信息,领悟内涵,体会情感,多角度把握其内容。
一、注意题目
许多古诗词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比如杜甫的《望岳》,全诗由“望”字统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题目就揭示了事件及诗歌内容。再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标题就点明写作背景(时间、地点),从而暗示“蝉”一定具有特殊的象征含义,顺着这个思维欣赏诗句,寓意就显而易见了。
二、关注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简介,重点字词注释,时代状况等,一定要指导学生关注。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背景资料,要学会知人论世。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再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注释中对安史之乱介绍比较详细,教师应关注并拓展那段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对社会破环的严重,从而理解“有吏夜捉人”给百姓造成的惶恐和疾苦,做到知世品文,心灵共鸣。
三、品味关键词。
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如动词、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等,细细品味,自然会披文入情,融会贯通。刘禹锡的《秋词》,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再如前面举过例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之一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表现力之二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四、抓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如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赋予了它们相思的内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对土地和祖国的爱,就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具体描写来抒发的。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意象就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要举一反三的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悟诗人情怀。
关于意象,可给学生作一些归纳。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 ,莲花——恋情、高洁 ,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 ,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 。常见的诗人情怀:“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除了从以上角度把握诗歌内容,还应教会学生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相生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这里不再赘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