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廖新枬——“筠州杂记”之三十六
作者:边缘
廖新枬(1906—1993年),筠连县西河岸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师营教导员参加北伐,南京政府成立后在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任职。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新枬被任命为江宁(即南京)要塞副总司令兼书记长,负责指挥炮兵封锁江面,攻击从长江中入侵的敌舰。
(老年的廖新枬依然保持军人风范)
1937年12月6日南京保卫战开始后,虽经廖新枬等抗日官兵的浴血奋战,但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日寇在12月13日攻入南京城,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先乘飞机逃跑,南京城无主帅而混乱不堪。廖新枬滞留城里撤退不及,被迫化装成一小商人逃到雨花台附近国际难民区的一所小学内。当时校内挤满了难民,不分男女统统睡在地铺上,廖新枬在此结识了与之地铺相连的何隆父女。几天后日寇在国际难民区对中国军人进行清查,被清查出的中国军人均惨遭杀害,在这紧要关头,何隆之女出于民族大义,勇敢地面认廖新枬为其夫,使廖新枬免遭敌人毒手。此后廖新枬被日军强迫作掩埋尸体、清扫战场的劳工,亲眼目睹了日寇残杀中国人的惨状。1938年2月,廖新枬被江北抗日游击队营救渡江逃出南京几经周折到武汉归队。在一段时间休假后,廖新枬被授予少将军衔,委任为陆军139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继续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同日军和汪伪政权作战,一直坚持到1944年底。
(2015年国家为廖新枬的后代(王培)颁发了勋章)
抗战胜利后,廖新枬调任陆军军官总队任大队长,1949年在成都同刘文辉、邓锡候 、潘文华起义。1962年回家乡在县政协做文史专职人员,曾写出《北伐随军记》、《黄埔军校生活回忆》、《南京大屠杀亲历记》等宝贵史料。“文革”中廖新枬被冲击,人被长期关押,所写史料被烧毁。1976年廖新枬被恢复名誉。1985年在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廖新枬为公园内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重写碑名,并在纪念大会上叙述了其亲历抗日战争的故事,在场听众无不动容。1993年以87岁高龄去世。
作者: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