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筠连县城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从1992年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筠连县城向南延伸,进行新区建设。于是,沿大桥景阳路以北的筠连城被称为旧城,以南的被称为新区,即今天的城南新区和河西新区。2000年,筠连县开始进行旧城改造,到2017年止,改造了今民主街以下的大部分旧城,民主街以上的即筠连古城暂未改造,成为城市的棚户区。从2018年起,民主街以上的古城改造正式启动。在三四年后,一个全新的筠连城将会出现了世人面前,整个筠连城也将彻底地脱胎换骨。
民主街以上的古城是筠连最早的城市范围,正好是最后纳入旧城改造的范围,为了配合好筠连古城的改造,为在旧城改造中能更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景阳山城市公园,更好地留下筠连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打造好“生态筠连、绿色筠连、宜居筠连”,《筠连热线》特约了我县本土文史学者温涛老师撰写了《景阳山下的筠连古城》系列文章,让大家知道现在一个老旧的棚户区内还有如此多的历史故事,供大家欣赏、交流,供县委、县政府作参考。
《景阳山下的筠连古城》系列文章将在《筠连热线》微信手机报每周二、五刊发。
筠连筑城的前奏——平定编张反明事件 《景阳山下的筠连古城》之一
作者:温涛
筠连县境有独立的行政建置,可追溯到唐朝中期设立的羁縻筠州、连州、定州、高州等。但这些都是中央政权给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号,并没有派官吏上任治理,由其自由统治,所以一直到五代、宋、元,史书上都只有寥寥数语,并无建城的记载。 宜宾画家喻正元描绘的编张抗明事件(大型画立于团林苗族乡的《筠连彝族历史文化墙》中) 彝族妇女老照片
《筠连县志》(1985版)中记载筠连于明洪武四年(1371)正式建县,其实这一年只是明朝中央政权进入四川,确定将筠连等地由少数民族土司统治的“土”改为派有任期制的流官统治的“流”即“改土归流”的开始,明朝统治势力进入筠连县是在三年以后的事了。据《明史》记载,这中间经历了一个“编张反明”事件。 彝族士兵老照片 彝族首领老照片
随着明朝势力的进入,所推行的“改土归流”影响到各少数民族土司的利益,所以洪武六年(1373)初,筠连州滕大寨(大致在今双腾、龙镇一带)彝族土司编张首先起兵反明,附近的一些土司纷纷响应,很快就占领庆符、长宁、江安以南的广大地域。明廷派成都卫指挥袁洪出兵征讨,袁洪领兵一举攻破庆符清平关,抓获编张的部下李文质,编张逃往芒部(今镇雄)。袁洪刚一撤兵,编张又率部侵扰江安等县,袁洪又领兵进攻,烧毁了编张的九个寨堡,并抓获了编张之子张寿,编张再次逃亡。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专门对袁洪下诏说:“南蛮叛服不常,既获其俘,宜编为军,且驻境上必以兵震之,使之惧天威,无遗后患”。年末,编张又在滕大寨聚部伺机反扑,袁洪第三次率军进攻,这次一举攻入了筠连并占领了滕大寨,一直追击到小芒部(今威信),编张不敢再出。袁洪遂把筠连州改为筠连县,废除原有世袭的土官制度,改设有任期的流官,并将筠连由原属永宁州(今叙永)改属叙州府(今宜宾),这就是筠连建县的开始。 彝族武士老照片 彝族武装老照片
筠连建县了,朝廷派的流官进驻筠连行使政务,大批汉族也是在这以后陆续移入筠连,但与筠连相邻的西面、南面仍然是由彝族土司统治,分别是乌蒙(今云南昭通)土司和芒部(今云南镇雄)土司。所以筠连就成了位于“流”“土”交界的要塞,成了明朝经营边陲的重地,充当着进攻与防守并重的桥头堡的作用,于是,筠连筑城便应运而生。本系列下期将讲述筠连城位置的变迁,请各位朋友关注。
来源:筠连热线【历史版】 作者:温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