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山上庙宇题字的由来 ——《景阳山下的筠连古城》之四 作者:温涛
筠连筑城后,即在景阳山修建了庙宇,明末清初因战乱而毁坏。清朝康熙年间,战乱初定,经济复兴,景阳山上原有的东皇庙和凭云阁得到重新修建,主持修建是当时的筠连知县陈豫朋。 陈廷敬塑像
景阳山东皇庙主建筑由东皇殿和玉皇殿组成,东皇庙正殿塑东皇大帝(东华帝君)、东皇娘娘、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等道教神像,其殿后是玉皇殿,塑着玉皇大帝神像,再上去是钟鼓楼,钟鼓楼以上就是景阳山的最高点凭云阁,在凭云阁上登高远望,筠连城尽收眼底。整个景阳山的建筑为青砖墙体,穿木结构,木质天花板,青瓦屋面,飞檐迭角,其匾额“东皇庙”“凭云阁”是陈廷敬所写。
陈廷敬是谁?看过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也许并不陌生 皇城相府——陈廷敬陈豫朋父子的故居,是国家5A景区
陈廷敬(1638 ―1712),山西省泽州府阳城县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考中进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康熙时期距清军入关不久,一品大臣几乎全由满族人担任,陈廷敬是当时唯一的汉族一品大臣。陈廷敬为官清廉、多建树,是康熙皇帝信任的股肱之臣,其故居因康熙皇帝曾两度到此下榻,后被命名为“皇城相府”,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山西省标志性景点。除《康熙王朝》外,陈廷敬的事迹还拍摄有3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名相陈廷敬》,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电视连续剧《一代名相陈廷敬》海报
那么陈廷敬作为一品大臣,怎么会为远在5000多里以外的边远小县筠连的一个庙宇题字呢?也许大家已经猜到了,当时的筠连知县陈豫朋是陈廷敬的二儿子!陈豫朋,康熙甲戌年(1694)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三十七年(1698)任筠连县知县。四十年(1702)本应离任升迁,但其父陈廷敬不许,一直任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5),再度考核优异,入京都面见皇帝,才改授陕西耀州知州离开筠连,后来一直做到了湖广省学政(相当于分管教育的副省长)。陈豫朋在修复景阳山庙宇时,求其父为庙题字,陈廷敬应允,写好后寄到筠连,于是就景阳山就有了陈廷敬的墨宝。陈廷敬为官以“清廉”“勤政”而著称,康熙皇帝评其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其留世墨宝并不多,如果以后在景阳山打造能够恢复,一定能提升筠连的文化内涵。
陈豫朋在筠连任职期间,兴农业、劝蚕桑、保治安、办官学、建庙宇、除淫祠,为官清正,体恤民情。调离后,筠连士民在景阳山上为之立碑,纪其德政,有“一自贤侯来万里,遂如羸体遇良医”之颂。陈豫朋在筠连期间,留下诗文很多,在此选一篇《祭山灵司虎之文》:
电视作品中的陈豫朋
昔者圣人在上,龙可豢,虎可驱,鸟兽鱼鳖 ,靡不咸若,今天子媲古化讫无外,在在万物皆灵,宁尔筠土虽远,岂其蠢顽丑类,罔识顾忌,去深林而入中市,为生民物产患,夫刘昆出守而夜渡,宋均为治而远徙。朋固勿逮而亦无苛政,讵非山灵之失驭乎?嗣与神约,其各退舍无违,否则朋为天子吏,只知为民请命,悉众力伏努毒以与猛虎从事,非杀虎也,杀虎以问山灵之不职也。
此文的大概意思是告诫各山的神灵不要让老虎出来伤人,不然将用箭驽扑杀,这也许是当时组织队伍捕杀老虎前的动员令,由此可见清朝初年筠连人口较少、虎患横行的状况。
陈豫朋还有一首诗, 名为《寒食还近筠连》,全文如下: 远役罗施国,山程匝月余。 去原同海角,归亦渺天涯。 白板双书笈,青油一幰车。 新烟林薄外,开遍刺桐花。
该诗里,陈豫朋表达了赴罗施国(今贵州大方县)出差返回筠连途中,背负书籍,睹景生情,发出思念山西老家和第二家乡筠连的感慨。
下期将讲述过去筠连县衙响炮打景阳山下金钟的典故,敬请关注。
来源:筠连热线历史版 作者:温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