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竹 于 2019-3-12 07:45 编辑
沐爱得名由来
一、据《四川省筠连县地名目录》(1987年6月版)记载:(沐爱)古代为彝族聚居区,元明时即称沐爱,社名系彝民姓氏“木乃”的译音,语意待考。 《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7页记载,沐爱区清代为高县安静乡,民国时置区、设治局、县。1953年划归筠连县,元明时即称沐爱,为彝族姓氏“木乃遗音”。本页又记载“沐义公社概况”,沐义社名取境内沐浴塘的谐音而得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筠连县地名目录已经定论,沐爱的名称为彝语“木乃”遗音、沐义为沐浴塘的谐音得名。
二、据筠连县药监局温涛同志讲:原在筠连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姜斯尔火(凉山彝族)讲述,“木乃”在彝族语中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和“次子”之意。 三、据沐爱小学退休教师李廷荣讲:他叫李佶洲(参加四川省委组织的援彝工作队)采访:凉山州甘洛县苏雄乡瓦洪村村长(彝族)“木及木日”,木及木日说:他们彝族家家户户男孩子以“阿木”为长子,“木乃”为次子(老二)取名。 四、云南宣威市板桥街道木乃村的“木乃”地名也是出自彝族语。只是这个"木乃"至今没有汉化,仍继续在用"木乃"为村名。 五、《毕节县志》1993年12月版,毕节(原古名叫“比跻”)县委书记傅传跃的第一序的开头是:我们毕节有其悠久历史,毕节之名始于元代,迄今也有720个春秋。毕节也是由彝族语“比跻”汉化为“毕节”的。我们比较: 毕节(bǐ jī)、比跻( bìjié)。 沐爱(mu ai)、木乃(mu nai)。 综合上述所说,沐爱的得名即是由古地名“木乃”汉化为“沐爱”。原是某彝族分支“木乃”(次子)的属地,并将居住地叫为“木乃”,后汉族人将“木乃”汉化为了“沐爱”。沐爱的得名也应该是在元朝时期,距今也有700多年历史。希望这次《沐爱镇志》(千年一志)编辑中不再出现“沐爱得名,其实是几个人传言沐英经过此处(实际沐英根本没有经过沐爱),而叫沐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