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8|回复: 0

    [教育理论] 教师如何“讲”下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8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教育导报■ 唐冰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了课堂学习的普遍模式,在学生“学”受到空前重视的同时,教师的“讲”却受到了大众尖锐的批评与猛烈的抨击,被视为是被动学习的元凶、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但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课堂教学中师与生关系、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时,我们不禁担扰:“今日的课堂是否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呢?”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讲”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与经验。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加工后传授给学生,可以把抽象深奥的学习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把握着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困难或错误,较顺利地实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讲”在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其次,单一地“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课堂教学的需求。在信息风起云涌的今天,课堂讲授已经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单纯依靠教师课堂上讲也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亦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而“讲”本身也越来越多地产生了与素质教育内涵相冲突的地方。例如,“讲”实现地只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递,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教师的倾向,进而导致死记硬背、机械式学习;还有些教师经常讲过了头,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另外“讲”更多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
      最后,面对新要求,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师“讲”,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1.讲要生“新”。教师的“讲”要能够促进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新旧知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相互作用并形成新的认知,这样才不会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师脱离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单纯地以教材为本向学生灌输,那么“讲”就会变成机械的、无意义的。“讲”要建立在教材要求与学生水平之间,通过“讲”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桥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2. 讲要生“疑”。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但也不能一味地去讲。教师的“讲”让学生产生思考、产生疑惑,两者结合才能弥补“讲”的不足。其实自古以来我们就很重视思与疑,如“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强调了学习中思、疑的重要性。因此教师的“讲”要在生“疑”上下功夫,问题能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进而引发思考与探究,在“疑”的引领下学生的学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才是学思并重的有效教学。
      3. 讲要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拨动学生情感的“讲”才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讲”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使理性知识的学习与感性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如果教师的“讲”,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富有情感的学习体验就会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教师的“讲”就只能沦为干瘪的填鸭。 “讲”不仅是知识的输出,更是内心世界的交融与互动,唯有能拨动学生情弦的“讲”才能点燃孩子心中学习的激情。
      4. 讲要生“活”。教师的“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以学定讲,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对于学生已经掌握或能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内容就少讲或不讲,对于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内容就以后再讲。教师“讲”的内容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探究而探究不出的内容。教师的“讲”要适时、适用,要“活”而不“死”。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的“讲”也应该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如此,教师的“讲”才能和学生的“学”在新课程中相得益彰、再现精彩。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学校)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