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2|回复: 0

    [殷殷关怀] 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8 11: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庆祝第28个教师节
    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
    教育导报

      编者按
      为热烈庆祝第28个教师节,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履行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9月7日,教育部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启动了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活动组委会根据各省推荐,已确定了66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四川省有3人入选,他们分别是“用双拐撑起山区学生明天”的宣汉县双河中学高级教师刘汉威,大凉山深处“最美女教师”马剑霞,有着“职教先锋”美誉的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学锋。
      此次推选活动最终将推选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今年教师节期间进行表彰。
      用双拐撑起山区学生的明天
      ——记宣汉县双河中学残疾教师刘汉威
      ■ 本报记者 吴瑛
      57岁的刘汉威,是宣汉县双河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因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他双腿残疾,只能靠拄双拐行走。从1984年当教师开始,他28年如一日地用“双拐”走进课堂,坚守在讲台上,以坚韧的意志抒写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
      回首往事,刘汉威始终微笑着,即使是说起那些含血带泪的故事,他也没有半点哀叹。他说:“那就是我的生活常态,怨天尤人没有任何意义。”
      “当教师是一直以来的梦想”
      1955年,刘汉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出生才8个月,一场小儿麻痹症让他的双腿失去了行走能力,从记事开始,一对拐杖便与他朝夕为伴,支撑他在人生路上艰难跋涉。
      为了生存,刘汉威先后做过缝纫、修配、雕刻等工作,但他并不满足于当一个手艺人,他始终埋藏着一个梦想:“像父母一样,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刘汉威一边做手艺,一边学文化,尤其是学他最喜欢的英语。父亲留给他一本小词典和一台收音机,这对一节英语课都没上过的刘汉威而言,艰难可想而知。刘汉威白天听收音机里念出的单词,用音标将读音记下,晚上听半个小时的英语广播,再用两三个小时翻词典查单词意思并进行记录,一字一句的英语就这样装进了他的脑海。
      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1987年,刘汉威通过自考获得英语专业专科毕业证书。1988年,刘汉威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看到学生进步是最开心的事”
      针对山区学生英语底子薄的问题,刘汉威摸索出一套“写作训练法”,让学生每天至少写一篇英语作文。初出茅庐的他所带的第一个毕业班有20人考上大学,英语最高90分,创下学校高考英语成绩之最。
      刘汉威还长期为学生义务补课。他采取幽默诙谐的语言、鲜活灵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基础,让学生从书写入手,每天让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并当面批改。有人劝他向学生收取一点补课费,但他没有这样做,一如既往地无偿为学生补课,甚至还自己掏钱为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学生发奖。
      在刘汉威的宿舍里,珍藏着一本小小的通讯录。因为翻的次数太多,通讯录已经破旧,可它仍是刘汉威的心爱之物。这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学生们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许多人他都能回忆起姓名,以及他们的求学故事。最让刘汉威开心的,莫过于听说哪些学生又有什么进步和出息了。  
      “要在讲台上坚持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刘汉威的QQ昵称是“阳光”,他的QQ签名用得最多的是“高三(2)班的孩子,你们是我继续工作下去的唯一理由。”他的QQ昵称和签名正如灿烂的阳光一样,将温暖洒播在大巴山深处的农家孩子们的心中。
      放学后,刘汉威常常不回家,在教研室批改作业或辅导学生,等着学生上晚自习。他的妻子经常提着晚餐或拿着雨伞出现在教研室门口,心疼地责怪他“不要命了”。
      2007年4月的一天,刘汉威在回家的途中不慎摔倒,导致右腿膑骨破裂和韧带扭伤。医生说至少要休息半年,当时他正带着高三年级3个班的英语课,心里十分着急。当学生们来看他时,有位同学向他哭诉:“刘老师,你就是坐在教室里不讲课都好,有你在我们身边,我们就觉得踏实。”病中的刘汉威再也躺不住了,忍着腿疼,不顾妻子的劝阻,他坚持回到了学校。
      2011年,刘汉威当选为“全国模范人民教师”。一位学生得知消息后,连夜给刘老师发了一条短信:“手拄双拐,坚强地站稳自己的事业讲坛;步履蹒跚,热情地铺展学子的人生道路。将他人的关爱传播,让潜在的能量释放,你就是一本乐观向上的教科书。”
      从教28年来,刘汉威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自学成才奖”、“四川省新长征突击手”、“四川省自强先进个人”、“四川省情牵教育先进个人”、“四川省第四届乡村教师怡和烛光奖”、“达州市情系教育模范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和奖励,并多次出席县、市、省和全国残疾人代表大会,被世人称为大巴山的师魂,先后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刘汉威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在讲台上支撑得久一点,再久一点,将更多的知识带给大巴山区的孩子们。
      青春 在大山深处燃烧
      ——最美山村女教师马剑霞的故事  
      ■ 本报记者 陈志敏
      镜头里,站在成都热闹繁华的春熙路口的马剑霞环顾四周,轻叹了一句:“这里很漂亮,但是不属于我,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还是要回到大山里去,继续上山下山,守着那群可爱的孩子们。”
      学校里“最美”的人
      这个27岁的彝族姑娘被网友誉为“最美山村女教师”,马剑霞执教的学校坐落于雷波县大坪子乡,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
      这里山峦叠嶂,几乎与世隔绝,生活条件自不必说,极为艰苦。名为“大坪子”,其实这里连篮球场大的一块平地也没有。学校就建在一道地势险要的山脊上,往下是看不到底的深涧,往上是望不到顶的大山。乡上虽然有电有水,但常常断电停水;所有生活用品都要到很远的集市上购买,人背马驮地运到乡上;每到下午,山风肆虐,吹得房顶的瓦片四处乱飞;到了冬天,白雪覆盖大山,天寒地冻,水管都要用火烤半天才能流出一点水来……
      可马剑霞在这里已然坚守了9年。
      2002年,18岁的马剑霞从四川省彝文学校毕业,次年参加县里招聘考试,被录取为小学教师,分配到大坪子乡中心校任教。
      第一次去报到,马剑霞在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上攀爬了4个多小时。路上遇见的村民告诉她:“你要格外小心,手要攀紧,脚要踏稳,眼睛要注意山上的飞石,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悬崖的。”
      路上的险恶几度让马剑霞萌生辞去教师工作的想法,但她告诉自己:“至少要走到学校,不要让那里的人担心。”大坪子乡乡长安金波回忆说,马剑霞第一次来到学校时,蓬头垢面,一只鞋已经不见了,只穿着袜子。
      而马剑霞第一眼见到学校,就大声哭喊“我要回家!”校长只好多次劝她先休息几天,多接触一下学生,然后再决定去留。
      后来,无数人问起她当初留下来的原因,马剑霞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坚定,“看到山里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丢下他们,这里太需要老师了!”
      一留就是9年的马剑霞把她的学生亲切地叫做“南瓜们”,声调里满是疼爱。而在学生眼中,马老师则是学校“最美”的人。  
      最值得吃苦的幸福
      留下任教的马剑霞除了每周担任25节语文、数学课外,还兼职学校的会计工作。时光流逝,乡上不少老师和乡机关干部都走马灯似的调离,马剑霞却越来越认定一件事: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大坪子乡中心校的面貌。
      如她所说,“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我一定要教好书、育好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里的办学条件,让大山里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过去的大坪子乡中心校,学生的课间和课外活动是一片空白。为改变这一现状,时任班主任兼大队辅导员的她率先在学校推行课间操,每天课间操,她都站在队列前认真示范。看到学校的广播器材长期闲置,马剑霞主动请缨,主持开办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通过几年努力,一批批少年播音员成长起来,学校有了多彩的声音。
      2004年,她向学校建议组织“六一”节活动,并主动承担活动的筹备工作。经过精心策划和排练,全校老师和学生举行了自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活动。彝家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专属于他们的节日的快乐。
      大坪子乡中心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只有一至四年级。马剑霞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了能继续读书,很多学生读完四年级后不断重复地读四年级。
      马剑霞很着急,为了把学校变成一个真正的完小,她不停地奔波于县、乡、村之间,不断说服、争取。
      2007年3月,马剑霞被县教育局任命为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通过她4年多不懈的努力,大坪子乡中心校终于在2007年秋季学期开办了五六年级。2008年7月,学校破天荒地有了首届17名小学毕业生,从此,大坪子乡中心校结束了自建校以来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而就读的学生也由2003年的40人增加到了如今的180多人。
      9年里,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成了马剑霞值得吃苦的幸福。
      可是,除了学校,除了“南瓜们”,马剑霞的生活里几乎再无其他。家人为这个27岁的“大姑娘”的婚事着急,一次次的相亲恋爱,男方都因马剑霞的工作以及她的“坚决不调离”望而却步。而马剑霞舍弃的远不止这些,燃烧在大山里的青春一去不返,她坚守的却一直未变。
      2011年,央视记者前往凉山采访这位“最美山村女教师”,马剑霞第一次走出大山,去了省会城市成都,对着镜头说出了本文开篇那番话。
      她说自己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大坪子乡能建一所容纳200人的寄宿制学校,让那些孩子上学不再那么辛苦。
      如今,在她的努力和影响下,通乡的公路正在测绘,未来学校美丽的画卷正在展开……
      李学锋:职教战线上的实干家
      ■ 本报记者 郭路路
      李学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授、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比这一连串头衔更让人侧目的,是她在职业教育上一系列的辉煌业绩:由她主编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参编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多次再版,2006年上述3本教材均被立项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她主编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教程》于2007年荣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她带领的机械设计制造团队获得国家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2011年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一个人怎么获得这么多的成就?用句流行语说,“这不科学”。那么,就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李学锋的特质,看看她的成就从何而来。
      热爱教育事业的工作狂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会有无私奉献的力量,才会对育人工作锲而不舍,才会对专业深究至入迷,才会因材施教开拓创造有效,才会有个人的成就。”这是李学锋的一段名言,也是她忘我工作的动力之源。
      李学锋性格爽朗,做事雷厉风行、风风火火,似乎忙得一刻都闲不住,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从来都不会耍”,这就是她给人们的外表印象。
      “早出晚归已经成了她的习惯了”, 李学锋经常晚上11点过回家,无论是学校的门卫还是住处的门卫都被她“得罪”了。同她一起工作的教务处副处长祝登义说:“李学锋在工作中思路敏捷,充满激情,追求完美。她常年几乎没有休息日,许多双休日也因工作需要在校加班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前些年,她的爱人因病住院,需要有人照顾,她就奔波于学校和医院之间,把工作和家庭都兼顾得很好。”
      这些年来,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李学锋所付出的艰辛称得上是呕心沥血。  
      教学做合一的开路者
      “当一名教师不难,当一名好教师难,当一名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好教师就更难。难,在于你面对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难,在于你面对的是一群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本科落榜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最适合高职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李学锋长期担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课教学工作,她多年潜心钻研业务,针对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不断探索与之相应的教育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积极探索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改变过去课程设计存在“图上谈兵”的问题,实现“教、学、做合一”,体现课程整合特色,使模具设计与制造做到“真刀真枪”,李学锋以制作真实产品为训练项目,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化。
      为充分发挥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中,针对难教、难学的内容,李学锋所领导的课程团队自主开发了形象生动的平面动画和三维动画,制作了模具制造过程的视频素材,形成了以图片、动画、视频素材为主的素材资料库。素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课程教学立体化。她主讲的两门课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对于教师来说,师德和师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乃至改变学生的一生,教师只有脑子里时时装着为了学生成才从而满腔热忱地付出,才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李学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身负行政重任,李学锋依然坚持亲自示范和指导学生完成所授课程的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和称赞。李学锋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导,她在每个课件的首页都会设计一段名言警句,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时显示给学生看,或者配上一两首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愉悦的同时也感受人生哲理的启迪。
      李学锋强调,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励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动力和志趣,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机械系副主任刘铁说:“一方面,她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她是用心对待学生的,真心爱学生,学生在她心中分量很重。”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