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8|回复: 0

    [教育理论] 为新课改教学“堵堵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5 08: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教育导报 ■ 钱艺林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等理念让课堂变得热闹非凡,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热闹也让教师的教学备受考验,稍不注意就会产生“漏洞”——因为教学环节的组织存在疏漏,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无效性。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如果课堂中教学环节没有很好地设计和把握,将导致学生精力的流失,无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高耗低效。所以,教师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发现课堂里学生精力流失的“漏洞”,并有针对性地加以“修复”。
      一、有问无题的提问
      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常常是无疑而问,学生则是信口作答。整个提问没有思维的质量和挑战。有的教师会在是非已经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习惯性地发问:“对不对呀?”还有的教师会指着黑板上的答案让学生回答,甚至让不同的学生起来重复虽然文字不同,但思路完全一样的答案。
      在这些提问中,应该是只有“问”,而没有“题”的。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教师反复问,学生反复答,精力实则分散到了很多无效的回答和所谓的“展示上”了。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老山界》(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反复提问“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学生的答案无非是“大无畏”“坚强”“乐观”之类。教师的问只是为问而问,没有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造性。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妨稍微改一下:“学了这篇课文对我们同学有什么启发?试从你们的学习、生活经历回答。”这样,通过拉近知识和行为的距离、教学和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把他们的思维力凝聚到关键点。
      二、有题目无系统的作业
      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比如课堂练习,设置没有前后一贯的逻辑,只是为了展示有这样一个环节。很多时候是讲到哪里练到哪里,没有形成系统性。例如讲了一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掌握文章生字词,有的教师却开始了仿句练习;一首诗学生还没有会背,教师却叫他们进行想象训练等等。
      还以《老山界》课文为例,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是重点句,有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背诵或者仿写,结果这些缺乏系统性的课堂作业,很大程度牵扯了学生的精力,往往是付出了很多,但学生的理解肤浅,收效甚微。可以这样设计:1.掌握“细切”“呜咽”“咀嚼”“澎湃”等词语的音形义,把本段熟读成诵。2思考该语段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3.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红军的精神境界。4.据此段仿写一段话,要求除了模仿例句的修辞、句式等特点还要恰当表达出情感。当然,以上作业不一定按顺序同时完成,可以适时穿插于课堂各环节。总之,课堂作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补充和照应,和整个课堂浑然一体形成系统性。这样的作业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作业训练放在有效环节,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三、有温度无深度的合作
      现在的“小组合作”很是时尚,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三五成群一阵叽叽喳喳,然后回答出教师预定的答案。可以说,这样的讨论只有“温度”没有“深度”,很容易牵扯学生的精力:一是学生的很多“异想天开”和“标准答案”相去甚远,教师并不认同,讨论也是白搭;二是热闹的场面下,教师没有从中发现讨论中的问题,如学生在不在讲废话,话题有没有偏?等等,对“一线”并不十分了解;三是学生很多是人浮于事,行为游离,参与度不足。
      针对这些,教师要设计出有“梯度性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特别是留有学生发挥创建的机会,以此激活思维让学生精力发挥最大效益。如以《金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为例设计问题:就“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一句的理解,设计的问题可以是:文中的真金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难度稍低);为什么说彼得·弗雷特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这个问题开始有了难度);他找到金子是偶然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就有了发挥的很大空间)。学生在小组分工合作中还要“各得其所”,提高参与度:有的发言,有的组织,有的摘要,不同的组也可以展开讨论。教师针对学生与预设不同的答案,要和学生仔细分析,不可武断下结论。这样的小组合作才会让学生集中精力。学生讨论时,应该恰恰是教师最紧张忙碌的时候,教师要深入一线,专注倾听,发现讨论“越轨行为”当及时纠正。
      其实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拘于某种,要把学生的有限精力都用在刀刃上,该同座讨论的可以同座讨论,不该讨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单独思考,不必解决问题一定要“小组合作”,我们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凝聚学生的精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点,活力课堂、智慧课堂、高效课堂都离不开这一点。此外,要做到减负增效,这一点是题中之义,值得同仁们不断探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