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5|回复: 0

    [教育理论] “说出来”与“想出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30 2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教育导报■ 毛道生
          在听课中,我们时常发现这样的情境:学生起立回答问题,结果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不完整,此时老师往往会说:“想都没想好还举手!”“坐下来再想想!”还有一些老师会抱怨:“你看某某学生,上课最爱接嘴,经常是不动脑筋就开口!”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老师们有一个基本认识,“先想好了再说!否则就是捣乱添堵。” 这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被大大抑制。美国教育学者奎根特别推崇课堂教学“公开行动”,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说、写或者其他动手的学习活动放在同伴或者班级的视野下进行。他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思考更有条理、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评价能力。所以,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有诸多好处,我们无妨让学生先“说出来”,再“想出来”。
          首先,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很显然,我们感到课堂沉闷、时常冷场等现象,很大程度上不是学生不好学或者不能回答,而是由于老师的高压和过多批评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不敢参与。让学生先“说出来”,再“想出来”,其实就是给学生心理减压,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其次,有利于促进思维发展。“输出即输入”,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能产生更多、更好或者更有价值的想法。同时,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其实暗地里在不断地对自己认知活动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调节,自然而然地优化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再次,有利于收集学生信息。学生当面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示学生知识基础、学习风格、思维流程的过程。老师在倾听、观察、引导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收集教学信息,既有利于掌握学生情况,又有利于教学的动态生成。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七嘴八舌却是“说不清”,不要让学生起来回答又是“道不明”,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心求通而达,口欲言而能”。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想出来?
          第一,营造宽松氛围。在现实中,某些教师对于回答不出提问的学生冷嘲热讽甚至以“没认真听课”为由进行惩罚,结果导致学生患上了“答问恐惧症”。在这种紧张气氛下,学生难免口不择言,难免思维短路。
          第二,给予知识铺垫。学生获取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学生与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知识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讲,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知识障碍时,老师适时给予铺垫、补充和梳理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知识。
          第三,突破思维障碍。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回答不起问题很多时候是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之中,急需老师点石成金、醍醐灌顶、拨云见日式的启发和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要倡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
          第四,利用同伴互助。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老师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老师往往能从学生身上得到很多好的解题思路,学生解决学生的困惑往往有曲径通幽之效。因此,当甲生回答不起问题时,可以老师点名或学生推荐乙生来回答问题。这样既有利于解决甲生的问题,也能促进其他同学听课的专注度。
          第五,换种方式回答。不同的人表达思维的方式不同,有的擅长口头语言,有的擅长书面语言,有的擅长动作表演,有的擅长实物展示等等。所以,老师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也给学生多样化表达的机会,如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演草本上的解题思路、如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如让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等等。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