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现在的食品往往叫人不安。今早听新闻说:“今年的月饼不如往年“漂亮”,外表、馅料看起来一点也不诱人,原因是添加剂少了。” 听到月饼悄然“卸妆”的消息,我不禁为之叫好。月饼少用了食品添加剂,虽然看起来有些“丑”,但只要安全、健康、新鲜,“卖相”不好反倒不重要。我们老百姓要的是安全、健康。 今年6月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月饼禁止使用包括合成色素在内的27种食品添加剂,这是月饼“卸妆”的金箍棒。我为月饼“卸妆”叫好,实质是为我们政府的监管到位叫好。我一直认为要实现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不容推卸,但是,监管体系和监管职责更加重要。 据资料统计,我国有一亿多商户分散着进行非规范化的生产。而在四五十万家的生产加工企业中,投资10万元以下、员工10人以下的厂又占了绝大多数。且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难以计数,监管对象数量庞大,增加了日常治理的难度。因为食品生产的规模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辛苦,面对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监管力量分散的情况下,应该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强化信息收集,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人力、设备和经费保障力度,让罚款与部门利益脱钩,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 月饼“卸妆”说明我们政府的监管发挥了作用,但与人民期望的食品安全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仍需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长效监管机制。我们希望形成食品“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全程监控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