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楼 于 2012-11-7 09:18 编辑
杂文: 钞票 功绩乎?罪过乎? 重楼 原创
“钞票”一词始建于1835年清朝时期。当时,清政府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叫“大清宝钞”,一种叫“户都官票”,于是人们把它合起来叫“钞票”。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宋朝时,在四川成都已有了纸币,那时称为“交子”。元朝时期,人们称纸币为“中统交钞”。直至清朝起,才有了“钞票”之称。
钞票(纸币)比起硬币来,原材料造价低,易于保管、储藏。目前,世界上有200多种纸币发行,流通于世界193个独立国家和其它地区。钞票自问世以来,在货币交换中起到了等价交换的作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钞票是生活物质、商品、财产的代名词。人生活在世上,离不开钞票,时时需要钞票。有了它,你可以换取你所需的物质;有了它,你才能维持和保障你的生活;有了它,会不断地提升和改善你的生活。
钞票有神通广大的魔力、魅力和吸引力。人活着为什么,不是为了生活更美好么?既如此,能离得了钞票?君不见,农夫在田畴里耕耘,小贩在街头叫卖,为什么,为生计、为钞票。工作员在机关里忙碌,拔高一点,是为人民服务。假如叫你“义务服务”,高尚的人有几何?万变不离其宗,崇高意义的服务,也离不开钞票。
智慧的高低、付出汗水的多少,给钞票的收入程度成正比。钞票不会从天上降下来,钞票必须靠辛勤的劳动去索取,钞票不因你是弱者而格外对你怜悯。在钞票面前,一分劳力,就是一分代价、一份回报。
钞票拥有的多寡,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在世俗的眼光里,还是你身份、地位高低的象征。旧时曾有“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之说,不无一定道理的。
钞票是一个“万花镜”,不同的人在它的面前会变了模样,变得自己也认不得自己。为了钞票,小贩(一部分)耍出了短斤少两的把戏;商家(多数)搞起了诱人的“打折”;制假者(无处不有)五花八门,使你防不胜防;贩毒者(100%)铤而走险,走上不归之路;大老板(为数不少)“有钱就变坏”,包了“二奶”,玩起了“三奶”,眼角的余光还瞅着“四奶”;握权的(极少数吧?)运用“权”的魔力,魔法似的变出了一叠叠厚厚的钞票……
呜呼,“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钞票演绎了一部部艰辛的奋斗史,也留下了一曲曲肮脏的、卑鄙的、散发着“铜臭味”的挽歌。
没有钞票的日子是难以想象的,钞票拮据的日子是度日如年的。在钞票面前,中国人还是比较理智的,并非越多越好,“小富即安”嘛。“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箭割头”。钞票,还能带进棺材么?
人要生活,不能没有钞票。洒满汗水的钞票,用起来心里特踏实;来的轻松、不明不白的钞票,用起来反而时时如惊弓之鸟。
钞票可以使你富甲一方,也可以使你顷刻坠入地狱。问钞票,你功绩乎?罪过乎? (题图系转载) 1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