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筠连县位于茶马古道上有一处叫“凌云关”的明代关卡尚基本保持完整,为川南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该关卡对研究古代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方面很有价值。
犀牛古道:如犀牛角一样坚硬的古道路
来凌云关之前,只是粗略地知道凌云关在筠连县筠连镇犀牛村,但具体怎么上山,走哪条道路都不是很清楚,只得一路询问,令人意外的是,说起凌云关,竟是没有一位村民知道,这反而让我们怀疑起来:凌云关是不是在这里?
好在我们比比划划,让村民们终于知道了我们所想要寻找的东西,一位老者指着一条小路告诉记者:“山上有个叫御风亭的地方和你们说的地点很像,我们又叫那里做“卡子”,不知道是不是?”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记者走上了这条小道,还没有走几步,记者已经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前往凌云关的道路,它就是资料中所介绍的——犀牛古道。资料介绍,该古道位于筠连镇犀牛村凌云关起至山下莲花坝止,占地面积约1950平方米。修于明代,南北走向,全长1300米,道宽约1米至2.5米,此道为宜宾至云南的古代商贸之路,原为高县蕉村到筠连县城的必经之道,从凌云关沿山而下,道上铺的石灰岩石板,沿途经犀牛进入莲花坝大道。
或许是临近犀牛村的缘故,道路取名为犀牛。但踏上这条古道以后,记者却认为,路如其名,上面的石灰岩石板如犀牛角一样坚硬、稳固,以至于虽然历经了六七百年的风霜雨雪,竟是没有一块出现松动,由此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筑路技巧的高超。
同时,记者个人认为,资料中所用的“铺”字不太准确,道路更像是用凿的技术,在山上本来存在的大量的石灰岩石上凿开的,这样开辟道路的方式,避免了如运输材料等不必要的麻烦,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选线、筑路方面的智慧。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点点遗憾,那就是凿的道路确实没有铺的道路走起来那么顺畅:虽然道路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较为平滑,但是走了没几步,脚依然被磨得生疼,且上山路面较陡,一路走下来,较为费力。
说较为费力,当然是初踏此道的记者的感受,不代表经常爬山的村民。沿途上,记者见到不少高县的村民挑着扁担回家,他们告诉记者,往日里他们经常挑着东西穿过凌云关走这条道到筠连县来贩卖货物,回家时原路返回。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很简单——很近,依照他们的脚程,半个小时就能跑一面。看来,这条明朝时期修筑的商贸通路,到了现在还发挥着促进贸易往来的功能。
凌云关: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记者一行3人终于爬上了山顶,到达了凌云关。只见一座雄伟的建筑引入眼帘,令人意外的是,此处虽然略显荒凉,但整座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基本保持了原貌。
据资料记载,凌云关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为120.7平方米,修于明代,此关横座于高县到筠连交界处的一个山坳上,是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墙用石块砌成,长方形,外长17米,外宽7.1米,内长14.5米,内宽3.8米。关卡南北有三道门框,均用条石砌成,卷拱形,门已毁坏,现存门拴孔。1961年该关拆毁,关口北面为高县蕉村乡,南面为筠连犀牛村。凌云关两面为岩或斜坡,另两面为山峰,因此以其建设控制地带以本体建筑的墙体为四界基线,作放射状向外延伸60米;其保护范围以本体建筑的墙体为四界基线,作放射状向外延伸40米。当地76岁的村民陈永贵介绍,原来关卡的一面墙上的门框上面有“凌云关”三字,现由于风化字迹已看不清楚。
进到关卡内部,记者看到,关卡的顶上已长满杂草,因杂草茂盛,抬头只能见到依稀阳光,通过地上黑黑的淤泥和墙上黑黑的青苔可猜测,关卡内部可能是长年阴湿。此外,在关卡内部记者还看到了类似桌子、小凳之类的石型,这样的摆设不禁让人联想到以前的收费人员在这里驻守时的模样,也大概能想到,明清时期,马帮、背帮、挑夫、络绎不绝经过关卡时的模样。可见筠连被称为 “南丝绸之路要津”、“出川入滇门户”确实是名符其实。(黄德生 罗志彦 张择君 张茂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