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楼 于 2012-11-28 11:53 编辑
筠连苗族大唢呐越吹越嘹亮 重楼 文图 苗族大唢呐,是筠连县独有的民族低音吹管乐器,2006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筠连大唢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筠连大唢呐艺人刘万才、王友全等人,代表筠连县多次到宜宾、成都献演,最后还光荣地登上了首都北京的舞台演出。
1979年,筠连县大唢呐表演队参加了宜宾地区组织的建国30周年文艺调演。紧接着,又被地区推荐参加四川省调演并获得奖励。
1989年,筠连文化馆对两曲大唢呐曲调进行改编整合,创作了大唢呐吹打乐《山乡风情》,由六支大唢呐、两支中唢呐、一支小唢呐、七种打击乐共18人演奏,该曲在宜宾地区举办的首届艺术节上演奏引起轰动并获奖。
1993年8月,国家民委、中艺研究院、中音公司工作人员一行19人专程到筠连县高坪苗族乡英雄村,拍摄大型电视剧《百苗图》,详细拍摄、记录了筠连苗族大唢呐,通过电视屏幕向全国人民展示。国家民委人员还向筠连大唢呐老艺人韩宗成定购了两支大唢呐。
2006年6月,四川省“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筠连大唢呐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遗产节上,筠连县蒿坝镇水坪村一组76岁老人韩宗成和蒿坝镇、龙镇乡的另五位苗族同胞一起,代表筠连县献艺,博得中外人士的好评。
筠连县目前有大唢呐艺人200多名,吹奏班子40多个,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但主要集中在蒿坝镇、龙镇乡、团林乡、乐义乡和筠连镇。大唢呐吹奏班子一般由苗族组成,全县只有两三支汉族吹奏班子。
在筠连大唢呐艺人中,数蒿坝镇苗族大唢呐手王世元资格最老、技术最精湛。他20岁开始学吹大唢呐, 22岁起就独撑门面,带领吹奏班子走遍筠连的各乡镇以及云南省威信县、彝良县、盐津县。王世元从事吹奏近70年,培养的几十个徒弟遍及筠连、川滇各地。
筠连大唢呐制作工艺复杂,难度大,到目前为止能制作大唢呐的仅有三人。其中,数蒿坝镇水坪村一组韩宗成制作的大唢呐最精制。
筠连大唢呐在全国民族民间乐器中十分罕见,系整木料雕琢而成,全靠工匠手工制作,全长约130厘米,分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三种。唢呐上细下粗,最下端口部向四周扩张。其音调低沉浑厚、粗犷动听,独具特色。有两个八度的音域,能吹奏七声音阶,还可简单地转调、移调。
筠连大唢呐喜忧事均适用,曲调各异。大唢呐乐曲以宫、商、徵、羽调式为主,曲调平稳,起伏不大,曲中有小段落和大反复之分,较长的乐曲实际上是多次反复。大唢呐乐曲原有108支,历代靠“啷当”调口传心授,至今仅存《单管子》、《节节三》、《大青龙》、《过路调》、《双拐子》、《三个串》、《将军调》等二十余支曲调。
筠连县委、县政府对筠连大唢呐文化的发掘和整理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划拨了相应经费,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
富有民族特殊的筠连大唢呐越吹越响,越吹越嘹亮!
12.11.28.
筠连大唢呐艺人在乡镇表演
筠连县首届艺术节上,筠连大唢呐艺人精彩演奏。
2006年6月,筠连县大唢呐队参加四川省“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回筠后,在玉壶公园留影。此次遗产节上,筠连县大唢呐被列为四川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6月,宜宾日报记者采访载誉归来的筠连大唢呐表演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