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号,《中国教育报》第三版以专题的形式,详细报道了筠连县乡村教师刘光本的先进事迹。随后,刘光本的事迹被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人民网、凤凰网等网站媒体争相转载,一时间,刘光本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刘光本”、“坚守”、“传承”一时成为关注的热点。
2012年9月,获称宜宾市教书育人楷模。
“我现在同时教有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共29名,每天连续上4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刘光本告诉《宜宾日报》记者,下午3点放学,家最远的学生从学校到家要走一个半小时。
“最感动的事情,就是曾经的学生不远百里,把娃娃又送到我手里!小娃娃就是要‘看对方,搁家伙’,你爱他们,他们就喜欢你。”刘光本向宜宾新闻网记者透露,29个学生中,有21个是苗族学生。其中,有6个苗族娃娃是村里出嫁到云南的女娃娃送回到他手里的。
望着可爱的学生,刘光本笑了:“这些娃娃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大多我都教过。”
“开始想法很简单,只想教山里的娃娃识字。”刘光本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当时,金狮村6、7社距离乡公社很远,娃娃读书十分困难。在家人的鼓励下,1972年,20岁的刘光本在自家的草屋里办起了“私立学校”。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很快便有20名孩子前来,刘光本的“学校”就这样办起来了。
“现在,我越发觉得我们苗族文化质朴的特色,我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大唢呐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我也在致力于我们苗家文化的挖掘、提炼、打造、传授。”《宜宾日报》记者了解到,就是这些梦,在40年的日月轮回里,刘光本始终坚守在海拔1100余米的大山深处,让一茬一茬学生走出了大山,让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扎根在这片有特色苗家文化的土地……
“开心、落泪、难过、酸楚,啥滋味都有过,但我心中从没有后悔过。”面对《中国教育报》记者,刘光本目光中露出坚毅的神色。
金狮二小没有食堂,刘光本和孩子们每天吃完早餐在9点钟前赶到学校,一直到下午3点才放学,中午都没有吃中午饭,老师饿着讲解,学生饿着听课,刘老师对四川新闻网记者平淡地说:“几十年来都这样过了,我们已经习惯了。”(采访时间为2012年2月14日,系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
“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讲台上的欢乐。”接受《华西都市报》、宜宾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刘光本说,40年里,山村从他手上走出去3名大学生和多名各种人才,这是他最自豪的事情。
还有一个多星期,刘光本就满60岁了,他也将退休离开执教40年的讲台。谁来接班呢?“我已经说服了我侄儿,他来接班当老师。”刘光本告诉《宜宾日报》记者,他侄儿名叫刘宗顺,学的是电子专业,广州电大毕业的,一直在广东打工,每月有3200多元。
刘光本退休后,侄儿刘宗顺将“接替”叔叔在金狮村第二小学上课,继续在苗乡坚守。“我会一直指导他上好每堂课。”刘光本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
“如果仅算经济账,我这辈子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正比的。可转念一想,领工资吃饭,能养家糊口,我也就知足了。教书最快乐的,其实不是每月领工资的时候。逢年过节,学生的一封慰问信,现在的一条问候短信,都能让我特别感动,更不用说看见自己的学生考上大学了。银娃子是从我手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还有一个学生在宁波做设计师。”刘光本朴实而又深情地对《宜宾晚报》记者说,“既然我选择了教书,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挫折。我的梦想很简单,只希望大山深处的苗汉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识字读书!我热爱我的事业,讲台就是我的天堂!退休回家我会感到很寂寞。如果时光能倒回,我仍然选择留在金狮村,站我的讲台;如果真的有来世,我还是要扎根苗乡,传播知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