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3-2-6 20:19 编辑
筠连县教育局是筠连县人民政府下属职能部门,承担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教育局现辖9个股室,即行政股室5个:办公室、计财股(含基建办)、教育股、政工股、安办,事业股室4个:后产办、职教办、电教站、招办。后根据实际情况设事业股室1个,即:教研室。全县现有基点校(园)以上学校46所,教职工3543人,2012年秋期各级各类学生72354人(含幼儿园)。 成立于2005年4月,是由筠连县教师进修学校、筠连县教育局教研室整合一体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中心由县人民政府领导、县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以实施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为主要任务,并具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管理、研究、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职能。内设行政办公室、教研部、继教部、电大站四个职能机构,业务辐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 创建于1950年,隶属筠连县教育局,是全县唯一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园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备,实行科学化管理,拥有全县一流的师资队伍。幼儿园优美的环境、规范的保教管理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赢得家长的信任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荣获“幼儿教育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校务公开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 筠连县聋哑学校 建于1992年,在教师进修校借用教室一间开班上课。1996年,小西街小学和希望小学合并后,县政府把原小西街校舍划拨给聋哑学校使用。2003年,通过房屋鉴定办公室鉴定,小西街校舍属危房,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在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同意聋哑学校暂搬入老教育局办公楼上课。2008年中央财政决定投入经费,大力改善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在县委政府、教育局、发改局的支持下,申报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2010年5月30日,中央财政投入资金下达,将建成教学楼、学生食宿楼各一栋,建设面积2700平方米。 于1986年改制,1997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合格职业中学。开设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畜牧兽医等。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卫生单位”和“普法先进单位”、市级“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筠连县职教中心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已征地100亩,选址在筠连镇莲花村六组、犀牛村五组,总投资为6000万元,可容纳学生4500人。预计2013年秋期全校整体搬入新校区。 建于1972年,原名双河中学,1982年更名为双泉农业技术中学,座落于双腾场镇东南方,是宜宾地区首批职业中学之一。 学校先后开办过农学、畜牧、兽医、文秘、财会、机电维修、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9年成立双泉初级中学,挂牌在双泉职中,自此双泉职中在承担职业教育的同时承担双腾镇的“普九”工作。先后荣获市级平安学校、市级绿色学校、县级卫生单位、文明单位、县级校风示范校等称号。 创建于1940年,是宜宾市重点高级中学,也是筠连县办学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级中学。建校7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筠中人秉承“崇德、敬业、求是、健身”的校训精神,着力培育“文明、守纪、团结、拼搏”的校风,努力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使学校管理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高效化。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四川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四川省示范家长学校”、“宜宾市校风示范学校”、“宜宾市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宜宾市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0年,付健同学考入清华大学,赵华虎同学考入北京大学。2002年,张伟同学考入北京大学。2003年,刘玉忠同学夺得宜宾市文科亚军,考入北京大学。2004年,王昆仑同学以668分的成绩勇夺宜宾市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2010年,倪有意同学以646分名列宜宾市理科前三名,并考入北京大学。 始建于1941年,其前身是“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58年前,沐爱属高县管辖),校园包括民众教育馆及其附属设施,荷花池及池前的体育运动场、观音寺庙宇群和关帝庙三部分。1944年,沐爱与高县分治,成立沐爱设治局,关帝庙划归设治局,改划木鱼山作教学区,更名为“沐爱设治局局立初级中学”。开始由师范教育向普通中学教育转轨。1947年,沐爱改局为县,校名更为“沐爱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6月,沐爱解放,校名先后更改为“高县初级中学”、“高县第二初级中学”、“高县第一初级中学”。1955年至1958年,并入筠连中学。1958年后,校名更改为“筠连县沐爱初级中学”。1983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完全中学,校名更改为“筠连县沐爱中学”。2004年8月,沐爱镇初级中学并入,校名更改为“筠连县第二中学校”。 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卫生单位”、“市级文明单位”、 “市级绿色学校”、“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是一所具有明显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完全中学。 始建于1973年,地处巡司场镇南部,由原巡司中学与巡司镇光明中学(建于1997年)于2004年8月合并而成。该校所有建筑均是2000年后新建,坚持走“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之路,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先后获得省家长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平安学校、市青少年科技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系县属单设中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管理逐渐规范,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学校占地11600平米,生均18平米。学校总建设面积7563平米。教室16间,面积864平米,教师办公室三间,面积72平米,行政办公室4间,面积72平米,实验室,仪器保管室三间,面积162平米,会议室54平米,电教室1间,约72平米。学生食堂面积400平米,学生寝室1500多平米,床位420个,成套教师宿舍16套,单身宿舍28套、图书阅览室1间。学校有篮球场2个、乒乓台4个,环行跑道一个。体育活动场地2个,面积5000多平米。 是筠连县人民政府于1978年批准成立的一所县境内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位于筠连镇人民街10号(县城内的景区标志景阳山下)。景阳中学的前身是由前清时期的“腾川书院”改建的“筠连县人民街小学”(简称“二完小”)。学校成立初期,全部校舍是土木结构的小青瓦房。三十年来,经历届景中人的不断努力,现代化的教学用房已取代了原有的小青瓦房,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是理想的教书育人场所。学校于1995年被评为全县唯一的“四川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的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校风示范学校”、 “绿色学校”、“卫生先进单位”、“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普法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行先进集体”,省级“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建于2001年,座落在县城筠州南路。学校占地30余亩,有教学大楼1幢,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能容纳24个教学班级1200余名学生。有教师住宿楼、足球场、篮球场、250米跑道等配套设施。学校办学目标是环境优美、校风优良、管理规范、治学严谨。先后荣获县级卫生单位、文明单位、“普九”先进单位和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等称号。 位于筠连县的东大门,符黑水畔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文化重镇——腾达镇。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于1998年9月单设,1999年6月被宜宾市政府正式批准建制。近几年,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现已完善B级食堂、学生公寓、教师周转房、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班班通等硬件建设,初步建成了环境优雅、设施完备、平安和谐、健康发展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始建于1988年, 时占地面积10亩,由筠连县政府和维新镇人民政府投资10万元修建。建校以后,每届镇领导和教育局领导以及县政府均在关注维新中学的发展,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加大投入,促进维新中学的发展。第一次大规模的改建是2000年,由维新政府和县政府共同投资44万元在校园里新建综合楼一幢;第二次改建为2006年,由县政府投资30万修建学生宿舍;第三次改建为2009年,争取到中央投资西部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480万,校安工程教学楼项目115万元,县政府及教育局投资84万,维新镇政府40万元合力打造校园。建成了全县乃至全市第一所现代化电化教育农村寄宿制中学。学校教研氛围浓厚,全校教师在40余种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学校还承担了宜宾市A级课题“新建农村寄宿制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策略研究”的研究。 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校园环境优美,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治校传统。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方针,坚持“着眼未来、以德为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通过“一流”(争创一流学校的办学宗旨)、“两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高”(教师高层次,学生高素质,管理高效益)、“四优”(环境优美,校风优良,教风优化、成果优秀)的综合治理,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了学生适应生存的能力。先后荣获“县级卫生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校风示范校”、“依法治校合格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位于筠连县筠州北路60号,学校始建于1913年3月,占地面积9020平方米,是省级示范小学、宜宾市艺术特色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教师职业技能示范校”、“四川省青少年科技示范校”、“四川省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四川省教具改革先进集体”,“宜宾市电化教育实验校”、“宜宾市校风示范校”、“宜宾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宜宾市文明单位”、“宜宾市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秉承“让今天的教育成为孩子享用终生的财富”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贯彻“依法执教、依法治教”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 位于筠连县筠连镇筠州南路煤都大道旁,创建于1996年9月,由北京市西城区区政府捐建,是宜宾市校风示范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工程”试点学校、宜宾市健翔体育青少年俱乐部会员学校。学校从2005年起按青基会的活动要求开展“百萌诵读”活动,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赞同,成为希望小学的办学特色。希望小学的小学生足球队每年都代表筠连县参加宜宾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小学生足球比赛,多次夺得全市第一、二名的骄人成绩。 位于筠连县城北的莲花路,距离中心城区1.2公里。学校领导班子勤政务实,管理制度健全,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获得县级“依法治校合格单位”、 “‘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市级“绿色学校”“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省教育厅涂厅长和省政协吴主席等领导分别到我校调研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位于筠连县城北郊四公里处的定水河畔,身为海瀛小学(借教于母家祠)创建于民国四年(即1915年),1965年更名为海瀛中心小学校,1987年修建了一号教学楼,1990年拆除母家祠正殿数间,地面改修操场,1993年撤区并乡改名为海瀛办事处基点小学。先后被授予“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市级绿色学校”、“县文明单位”、“扫盲先进集体”、“合格小学”、“县校风示范校”、“依法治校合格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县年度考核先进单位”等称号。师生获国家级奖的有10余人,省、市奖有数十人,县级奖的有上百人次。 始创于1902年,位于筠连镇南郊的定水河畔学士峰下。学校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为校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筠连县高一级学校输送了较多合格的学生。学校强管理、重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校安工程以来,辖区村小的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筠连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较大贡献。现在的廉溪小学正以全新的面貌,努力做出新的贡献。 地处筠连县城南郊,建于1963年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博学、崇德、和谐、创新”为指导思想,向国家示范高中、省市示范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学校曾先后获得“县卫生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县校风示范校”、“市文明单位”、“市未成年思想道德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奉献进取,平静从容,相信等待:我们无意博取当下的喝彩。三十年、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后,蓦然回首,飘然远逝的前贤又会行走在我们中间。” 始建于1917年,坐落在美丽的南广河畔,四面群山环绕,景色宜人。 学校行政一般人团结带领辖区教师们,努力工作,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始建于1944年,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校舍用房基本满足需要。学校现有土地面积已达6138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794 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基本满足需要。学校现有图书17015册,生均 21.6 册;远程教育模式二、模式三各一套,电脑42台,多媒体设备一套;中小学各类仪器能满足教学需要,配备率达100%;学校有仪器保管室一间,标准实验室2间,图书室2间,50米直跑道一组,乒乓台9个,监控设备一套等。 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名巡司初等小学堂,以场镇南华寺、万寿宫建筑为校舍。时有学生4班、教师6人。民国2年(1913)更名巡司初级小学校、28年设立完全小学、30年更名巡司中心学校。1950年,设县第二区中心校,次年更名县第二学区中心小学。1956年设巡司中心小学、1992年更名巡司镇中心小学校。学校曾于1970年创办初中班,两年后并入新建成的巡司中学;后又分别于1977年,1979年招收初中生两届。学校恪守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以德治校、追求卓越的理念,着力营造勤奋、乐学、善思、合作的学风,全力追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目标,先后获得四川省青少年篮球训练点、省级体育达标先进学校,宜宾市实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小公民道德示范基地,市级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诸项殊荣。 创办于1940年,至今已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历程。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典雅,风格独特,文化气息浓郁,是培育人才的理想摇篮。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狠抓普法教育,确定了打造内部管理严谨、教学成果突出、特色教育明显、文化氛围浓郁的农村示范性基点校的发展目标。 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中学部,小学部,和共和小学、民主小学、解放小学、半坡小学、水潦小学、关津小学、小寨小学等七个村小。新建了中学生食宿楼,能容纳480人住宿和就餐,新建了中学部综合楼,小寨小学教学楼,加固了解放小学,关津小学,水潦小学的教学楼。全校师生以“尚武励志,崇德修身”为校训,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迈进 始建于1933年,确立了“打造大乐教育品牌”的工作目标,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在积累中逐渐成熟。学校办学思想端正,校风学风优良,管理规范科学,办学成绩突出,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学校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充分肯定,赢得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良好评价。 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辉煌业绩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从1942年建校至今,全体蒿坝中心校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这片偏远,落后的土地上播撒下文明的火种。启民蒙、开民智,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建设人才,也为蒿坝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学校领导切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办学思想,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一所有着47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2000年初,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蒿坝镇政府和县教育局出资建设第一座教学楼,2004年学校筹资修建了教师宿舍楼,2008年底总投资40万元学校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投资42万元对教学楼进行加固,现已经投入使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下,将以新的理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为打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充满生机的学校而不懈努力。 建于1938年,原址在场镇中心—何家住宅内。随后学校迁于禹王庙(现校址)。1951年学校正式改名为“双河完全小学”,1994年正式定名为“双腾镇中心校”。 学校先后获得“市级卫生单位”,“市级校风示范校”,“市级文明单位” 等荣誉称号。 原名德胜小学,创建于1953年,1982年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素以教风正,学风盛,教学质量高而著称。将继续秉承学校原有的办学特色,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增强教育力量,壮大教育队伍,繁荣和发展教育文化,开创学校教育的新篇章! 始建于清朝末年,属于私塾学校,旧址在龙镇街道中段万寿宫,民国七年改名为“农业小学”,属国家开办。民国三十四年,改名为“保国民学校”并进行了扩建,解放后又更名为“中心小学”,1966年由国家出资,将学校迁建于街道背后,1971年起开设初中班。坐落在龙镇乡著名的“笔架山”脚下,是一方培育人才的沃土。学校行政班子始终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团结所有教职员工,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力争将龙镇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创建于1952年,地处筠连县西部,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朝气的九年制学校。历经了风雨沧桑的孔雀乡中心学校,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在现代教育的平台上作出了喜人的成绩。三年来,教师中先后荣获市级先进德育工作者,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县级荣誉 6 项,师生在市县级各类竞赛中先后有 10人次获奖。 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筠连县塘坝乡川丰村二组,距县城17公里。中心校本部下辖木映、兴农、双田、坪阳四个村小。全乡共有小学班级28个,小学生750人,初中班8个,初中生350人。全乡共有正式教职工77人,其中初中26名,中心校小学部25名,木映12名,兴农6名,坪阳6名,双田2名。 创建于1911年,迄今建校100周年,历经37任校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辛亥革命后,当时,沐爱人周湛如、平道生、胡鼎亨等积极响应,借用周家祠堂办起 “爱莲书院”,历经沐爱“二小” 、“高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沐爱小学”、 “沐爱镇中心校”。学生遍及各地,几经变化,日益壮大,而今成为一所县内农村示范学校,宜宾市示范学校。 2012年成立青少年宫后,学校组建的“乒乓球、篮球、书画、计算机、等兴趣小组每周一至四进行培训,每天中午和下午都开放图书阅览室,让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深受社会好评。近年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宜宾市级“文明单位”、“宜宾市校风示范学校”、“ 宜宾市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宜宾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宜宾市平安学校”近几年来,曾被评为“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 “筠连县卫生先进单位”、 “筠连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筠连县警校共育先进单位”, “筠连县安全文明单位”“筠连县德育教育先进集体”,“ 共青团筠连县委员会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2004年以来连续获筠连县教育局学校年度工作综合评估考核一等奖。 坐落在沐爱镇南6公里的金銮村一组,始建于1975年。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创办特色学校,不求人人得高分,但求个个都成才”的办学思想,坚持“树德启智 健体 多能”为立身之本,抓质量,重规范,秉承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创自身发展,育社会之有用之才。 距离县城三十余公里,始建于1954年,建址维新镇老街,1998年迁建于现址——维新镇新街。有教学大楼、综合楼、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实验室、音乐室,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系统、监控系统等,是一所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 筠连县维新镇沐义小学校 由解放前的私塾改建而成,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属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学校以“规范、发展、创新、优质”为办学理念,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团结奋进、争创一流”为办学目标。 1918年前,乐义乡尚未有公立学校,只有零星的私塾。1918年,籍属乐义的聂华章从成都体育学校毕业回来,创办了乐义乡国民学校。1932年由高县县政府直接任命邹光焕为正式初级小学校长。自1950年8月起至现在,已换任了25任校长。分别是:张云华、张习亨、黄旭东、李久林、卜廷枢、罗致均、吕太生、陈远富、周孝甫、郑昌华、詹观林、刘永刚、郭维忠、邹正余、聂勤、李宗训、陈力、曾光炎、江堂华、徐元均、聂际维、史学良、聂昌銮、徐元礼、聂苍际。 座落在镇舟河畔的筠民公路旁,隔河与雄壮的九龙山相望。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43年),命名为“文山书院”,1929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地方父老捐资出力,将“文山书院”附近的“昭忠祠”(现校址)破宇拆除改建成新校舍,将原校名“文山书院”改为“高县第三小学”,简称“三小”。新中国成立后,改“三小”为“政治小学”。1969年,经上级批准,开始办附设初中班,当时招生2个班100余人。1979年,经上级批准,曾试办过两届高中班,当时的宜宾地区革命委员会行文命为“筠连第八中学”,当时2个高中班、6个初中班、12个小学班和1个幼儿班学生共1000余人。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1988年初中部和小学部分开,小学部迁至现镇舟中学校址,沿用“政治小学”称号。1993年撤区建镇,“政治小学”更名为“镇舟小学”(全称为“筠连县镇舟镇中心小学校”)。2004年秋期与镇舟中学对调,又迁回原址。 原名民主小学,位于筠连县南部。是一所老区所在地中心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文化,倍受社会关注。校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发展的、科学的、人文的理念指导工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正沿着健康轨道奋进! 始建于1944年,坐落在距筠连县城58公里的乌蒙山东部余脉的大雪山镇秋英村中心组,背靠鹰嘴岩,面临柔水河,东面通青山沟连接珙县王家,西面过两江邻民主场镇。2003年、2004年全县中考状元都出自自由小学,2006—2012年教学质量考核、学校综合考核均获全县一等奖。学校先后获得 “筠连县卫生先进单位”、“筠连县文明单位”、“筠连县校风示范学校”、“筠连县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宜宾市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宜宾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宜宾市校风示范学校”、“筠连县人才开发示范单位”、“筠连县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九年一贯制小学校,位于筠连县东南面,处于川滇交界的具有“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园区”、“原始生态王国”、“世界珙桐故乡”、“世界蕨类王国”、“千里叠瀑群”的著称的大雪山脚下大雪山镇五河村,距县城59千米。环境优美、风景怡人、空气新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独特环境。一直以“文明、勤奋、求实、开拓”为校训,以“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树文明校风”为办学宗旨,以“三个面向”、“三个一切”、“励精图治、竭尽所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 创建于1933年,原身是一所私立初小班,校址大庙上(即现在校址),1935年更名落木祥小学,1962年下期更名为和平中心小学,1982年校名为高坪乡中心小学,1985年成立高坪苗族乡,学校更名为高坪苗族乡中心小学校(现校名)。 始建于六十年代末,座落于闻名的梯田之乡——高坎。学校位于筠珙两县接壤处,东接珙县洛表镇。目前,学校以“办有责任心的教育”为宗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逐步形成了“尊师爱生,重教勤学” 的校风,大力弘扬“博大方正,诲人不倦”教风,努力营造“善思、好问、合作、互动”学风,成功运用“阳光心态,儒雅风范”和谐而约束性口号激励人,学校领导立志打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书香校园,让校园处处皆景,让学生在举手投足间得到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大放异彩。 座落在苍翠挺拔而古老的桢楠林(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下。翠竹悠悠,白鹤成群,这里俗有“万鸟归林”之美称。白鹤展翅皋翔,校园书声朗朗,这里便成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堂。学校以“做人第一,全面发展,突出个性”为办学目标。注重以人为本和思想品德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用“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观念武装头脑。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为校风。以“团结、拼搏、厚德、树人”为校训。紧紧围绕时代要求,努力打造苗族文化特色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创建于1950年,位于筠连县南部,全乡教职员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提出力争三年内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全县同类乡镇中等水平的奋斗目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形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民族乡教育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
|